「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13」 省級“非遺”(六)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13」 省級“非遺”(六)

連城拳

“連城拳”又稱“連城少林拳”或“少林獨門拳”,迄今已有千年歷史,是少林南拳的精髓之一,可分“黃家拳”和“巫家拳” 兩種,兼具南北武術所長,不僅有嵩山少林拳流派的精華,更有南方眾家拳法的專長。它以防為主,以靜制動,急促凌厲、舒展大方。動作以斜身(側身)為主,身靈步活,被譽為福建省八大拳種之一,是閩西客家人習武防衛必學技能。

“連城拳”於1985年被存入國家武術文庫,已成為國家體委核定的正式拳種之一。2009 年 5 月,“連城拳”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2 年6 月,黃奎祥、黃炎林被公佈為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連城拳代表性傳承人。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13」 省級“非遺”(六)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13」 省級“非遺”(六)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13」 省級“非遺”(六)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13」 省級“非遺”(六)

《連城拳》 攝影/林宏婷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13」 省級“非遺”(六)

《後繼有人》 攝影/龍月娥

連城四堡錫器製作技藝

連城四堡錫器製作技藝始於南宋末年從浙江杭州引進。其製作技藝包括溶解與壓片、裁料、制胚、倒模、焊接、打磨與拋光、雕花、刻字和裝飾等流程。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13」 省級“非遺”(六)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13」 省級“非遺”(六)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13」 省級“非遺”(六)

《傳承人》 攝影/吳彬

燈綵(長汀客家刻紙龍燈)

“長汀客家刻紙龍燈”流傳於福建省長汀縣童坊鎮的彭坊村一帶,據傳由清康熙年間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將泉州剪紙藝術、花燈藝術融合在當地龍燈上,並加以創新組合形成了獨具特色,融合龍圖騰文化、刻(鑿)紙文化、花燈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種文化於一身的“刻紙龍燈”,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

其燈籠製作十分精巧,風格獨特、內容豐富,燈籠裝飾圖案運用區別於剪紙工藝的獨具特色了鑿刻工藝完成,有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常見的表達主題有:《生肖報喜》《獅王鬧春》《福祿壽喜》等,表現了客家人祈求幸福、安寧、祥和的心願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龍燈主要由龍頭、龍身、龍尾三大部分組成,整條龍的骨架都是用竹篾扎制,龍身用各種手工刻製圖案,用連史紙裝裱在數百個精美的橢圓形或八面體的燈籠上,形成了一條五彩斑爛、十分精巧的刻紙龍燈。

2011年12月,“燈綵(長汀客家刻紙龍燈)”被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13」 省級“非遺”(六)

《刻紙》 攝影/吳潤景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13」 省級“非遺”(六)

《刻紙龍燈》 攝影/王綺芸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13」 省級“非遺”(六)

《精心》 攝影/林宏婷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13」 省級“非遺”(六)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13」 省級“非遺”(六)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13」 省級“非遺”(六)

《刻紙龍燈》 攝影/劉發林


撰稿:羅蘭英 謝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