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展:闽西“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13」 省级“非遗”(六)

「网展:闽西“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13」 省级“非遗”(六)

连城拳

“连城拳”又称“连城少林拳”或“少林独门拳”,迄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少林南拳的精髓之一,可分“黄家拳”和“巫家拳” 两种,兼具南北武术所长,不仅有嵩山少林拳流派的精华,更有南方众家拳法的专长。它以防为主,以静制动,急促凌厉、舒展大方。动作以斜身(侧身)为主,身灵步活,被誉为福建省八大拳种之一,是闽西客家人习武防卫必学技能。

“连城拳”于1985年被存入国家武术文库,已成为国家体委核定的正式拳种之一。2009 年 5 月,“连城拳”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2 年6 月,黄奎祥、黄炎林被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连城拳代表性传承人。

「网展:闽西“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13」 省级“非遗”(六)

「网展:闽西“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13」 省级“非遗”(六)

「网展:闽西“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13」 省级“非遗”(六)

「网展:闽西“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13」 省级“非遗”(六)

《连城拳》 摄影/林宏婷

「网展:闽西“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13」 省级“非遗”(六)

《后继有人》 摄影/龙月娥

连城四堡锡器制作技艺

连城四堡锡器制作技艺始于南宋末年从浙江杭州引进。其制作技艺包括溶解与压片、裁料、制胚、倒模、焊接、打磨与抛光、雕花、刻字和装饰等流程。

「网展:闽西“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13」 省级“非遗”(六)

「网展:闽西“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13」 省级“非遗”(六)

「网展:闽西“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13」 省级“非遗”(六)

《传承人》 摄影/吴彬

灯彩(长汀客家刻纸龙灯)

“长汀客家刻纸龙灯”流传于福建省长汀县童坊镇的彭坊村一带,据传由清康熙年间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将泉州剪纸艺术、花灯艺术融合在当地龙灯上,并加以创新组合形成了独具特色,融合龙图腾文化、刻(凿)纸文化、花灯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种文化于一身的“刻纸龙灯”,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其灯笼制作十分精巧,风格独特、内容丰富,灯笼装饰图案运用区别于剪纸工艺的独具特色了凿刻工艺完成,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常见的表达主题有:《生肖报喜》《狮王闹春》《福禄寿喜》等,表现了客家人祈求幸福、安宁、祥和的心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灯主要由龙头、龙身、龙尾三大部分组成,整条龙的骨架都是用竹篾扎制,龙身用各种手工刻制图案,用连史纸装裱在数百个精美的椭圆形或八面体的灯笼上,形成了一条五彩斑爛、十分精巧的刻纸龙灯。

2011年12月,“灯彩(长汀客家刻纸龙灯)”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网展:闽西“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13」 省级“非遗”(六)

《刻纸》 摄影/吴润景

「网展:闽西“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13」 省级“非遗”(六)

《刻纸龙灯》 摄影/王绮芸

「网展:闽西“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13」 省级“非遗”(六)

《精心》 摄影/林宏婷

「网展:闽西“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13」 省级“非遗”(六)

「网展:闽西“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13」 省级“非遗”(六)

「网展:闽西“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13」 省级“非遗”(六)

《刻纸龙灯》 摄影/刘发林


撰稿:罗兰英 谢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