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和元:深圳的“硅谷”圖謀與短板

近期有關深圳的新聞中,這則新聞無疑值得重視:據深圳軌道辦消息,3月1日,深圳市軌道交通6號線支線中武區間(中山大學站-武漢大學站)左線盾構順利始發。這意味著繼中山大學之後,武漢大學也將落戶深圳光明。

從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紛紛落戶,再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莫斯科大學、墨爾本大學先後來襲,如今又“牽手”武漢大學。國內外名校被不斷“拉攏”,“深圳速度”正在被注入新內涵,深圳到底在下一盤怎樣的棋呢?

誠如有論者所指出的,過去高等教育一直被視為深圳的一塊短板。但近年來深圳顯然有意識的要補齊這塊板了,2016年該市出臺的《關於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就可見其決心。《意見》提出,到2025年時深圳將新建10所左右高校,3~5所高校排名進入全國前50名,力爭成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目的僅止於此?這怕不是深圳的真實想法。就目前而言,深圳的科研成果產業轉化力,無疑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這也正是近年來,深圳得以快速發展,一躍而成為創新之都的根本原因。

當然,也正如深圳市長陳如桂所指出的,那就是相比於東京、首爾等先進城市,深圳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創新型人才總量與創新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其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基礎研究投入還不足。這也正是深圳之所以要大補高教短板的原因。其目的非常明確,就是旨在於利用其自身非常強勁的科研產業轉化力,再通過發展高教,補齊自身在學研方面的短板,形成真正內生的、完整的學研產鏈條,從而將深圳打造成,類似舊金山斯坦福大學之於硅谷,這樣的創新之都。

當然,我們需注意到的是,於深圳而言,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事業,無疑是必要的,但卻是不充分的。深圳要想真正打造創新之都,其他兩塊短板也需下大力氣一併補齊:

首先,深圳與北上廣最大的差距在於醫療、教育等公共資源供給不足。通過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事業,深圳的確可聚攏大量的知識精英。但問題在於,如果事關他們本人及家人的醫療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如果事關其子女的基礎教育問題無法得到解決,那麼這些知識精英又真能留得住嗎?也就是說,如果這座城市,無法提供與之匹配的公共服務,那麼它的吸引力也必然會下降,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而知識精英能否留得住,不獨只侷限於醫療教育資源,還有房價。硅谷一直是企業家們理想的天堂,無數來自全球各地的青年,懷揣著靈感和夢想,紛紛奔向灣區。可2015年以來,這種畫風開始突變。據“硅谷競爭與創新項目”的一項調查,2015年硅谷居民減少了差不多7500人。一向以創新、自由、開放、包容著稱的“硅谷”為何吸引不了創業者,留不住人了?負責“硅谷競爭與創新項目”的約翰·梅爾維爾認為,人們之所以離開硅谷,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住房成本高應該是很大的因素。此外,隨著房價上漲,硅谷地區的商業租金,也隨之火箭式躥升。很多創業者之所以不喜歡硅谷,企業的租金成本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此外,高房價還間接的帶動了人力資源成本的提升。當房租的上漲,引起了員工基本生活成本的剛性上升,必然會倒逼員工向用人單位提出更高的工資要求。為此,美國住房與城市發展部前部長亨利·希斯諾斯就對硅谷發出警告,說如不能解決高房價問題,將會嚴重製約硅谷的經濟發展。事實上,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有著“硅谷”圖謀的深圳。高企的房價,已經讓很多年輕人為之卻步,也讓華為這樣的企業,不得不將更多部門,轉移到房價更低的東莞。

正如木桶定律所表明的,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不是取決於它最長而是取決於其最短的那塊木板。也正是基於此,我們認為深圳在惡補高等教育短板的同時,也不要忽視供給同樣不足的醫療和基礎教育這些公共資源,經濟的鉅子,社會發展水平的矮子,這樣的結構於深圳的長期發展,顯然是不利的。

此外,還需切實控住房價。控制房價的關鍵又在於增加土地的供給,深圳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填海。我們則建議:首先,深圳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將土地管理理念由現有的“行政區行政”向“區域性行政”轉變。所謂的土地“行政區行政”,簡單地說,就是基於單位行政區域界限的剛性約束,而形成的一種切割、閉合和有界的政府土地治理形態。但在市場化、區域化、信息化面前,這種形態越來越受到巨大挑戰。伴隨單位行政區域內大量土地管理問題,向毗鄰行政區域的日益“外溢”和滲透延伸,“內部”土地問題開始出現“區域化”和“無界化”的態勢。這時,一種嶄新的政府土地治理形態,即基於“區域性行政”的區域土地管理形態也開始出現。為此,我們建議,深圳應進一步摒棄傳統的“內向型行政”或單邊行政的弊病,而採取“區域性行政”和合作治理的哲學觀,以土地問題為價值導向,而非以行政區劃的切割為出發點,進一步加強與鄰近的東莞和惠州的聯繫。通過由“行政區行政”向“區域性行政”理念轉變,來突破行政區劃的約束,向東莞和惠州要土地。此舉也可進一步推進深莞惠一體化進程;其次,在土地資源日益緊缺的背景下,高質量的用地政策、精細化的土地管理,無疑成為深圳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高城市經濟密度的必然要求。為此,深圳還需進一步提高自身土地資源利用效率。

(作者系廣州大學南方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