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争鸣传统》有感:让思想温暖人间

许是因为自己这些年来身兼研究者与学术编辑两个身份,在读书治学之余,总要抽出很多精力来进行约组编审稿件。


读《争鸣传统》有感:让思想温暖人间


在这一过程中,最为头疼的事情就是会不时遭遇一些偏执而激烈的“国学爱好者”。其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把传统文化中的某一部分无限拔高,或者将其中的某一部分神秘化,并且以不容置疑的态度表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种最高真理。这看似是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其实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也窒息了其中本应有的自我创造。


这一现象无疑是让人苦恼和无奈的。在各种学术交往活动中,不少相关专家和学者也对此表示过忧虑。许久以来,来源于传统文化的思想似乎很难找到合适的温度,有偏执于虚妄自大的“热”,也有失之于曲高和寡的“冷”。


然而,我们需要的是那种温暖的思想,能够客观而理性地启发人们的思想,并能够让人们的生活拥有智慧。


读《争鸣传统》有感:让思想温暖人间


终于,阅读《争鸣传统》这本两代知名学者的对话录,让我体会到了这种思想的温度,恰恰在这种温度中,那些深邃而多元的中国传统思想又多了几丝能够温暖人间的烟火之气。


从某种意义上说,让思想变得温暖并不那么容易。大多数人总是会选择相信那些自己所愿意相信的,对于传统文化尤是如此。


读《争鸣传统》有感:让思想温暖人间


或许,是由于生活的压力与心灵的迷茫,在现代都市中,总有不少人从返祖的体验中寻找生命的真谛。于是,便有了社会上一些丧失理性的催眠与断章取义的喧嚣,以及一大帮盲目的拥趸,如书中批判的,类似于认为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根源于《易经》的种种奇谈怪论。


而与之相反,两位先生理性而谦逊的思想态度与面向未来的文化阐释,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在返本开新的意义上展现自身的魅力。


读《争鸣传统》有感:让思想温暖人间


例如, 对于“孝”这一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的探讨, 他们在书中既能够从思想源头上来分析其来源和意义,并针对时代提出新的价值,亦能够批判诸如“二十四孝”这样有着浓厚封建家长制和非理性意味的文化缺陷。


可以说,这种解读与阐释的态度是贯穿于这本书的灵魂,也正是有了这一灵魂, 传统文化才在理性分析上显得可信,而在情感认同中显得可爱。


记得很久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似乎能够看到类似的精神。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呢,分享着两位学者思想争鸣的火花,我们能够“还思想以真实,还文化以过程”。


读《争鸣传统》有感:让思想温暖人间


诚然,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激情,也需要自信。但是,我们更不能忘记,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其中的每一次问题和机遇都会给中华民族带来全新的挑战。


这也使得我们无法在历史的尘封中找到确切的答案,而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来运用各种思想和文化的资源。


因而,在激情与自信的背后,则需要有足够的理性与冷静保持适恰的温度。正所谓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进步。


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有着海纳百川的包容和自我反省的谦逊。如是,这一文化才能够成为全人类的财富而屹立于世界多元文化之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