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是杜甫的所见所闻,更是其亲身经历

因为处在大唐由盛转衰的节点时期,纵使杜甫身怀大志与大才,却依旧郁郁一生而未曾得志。杜甫是名门之后,但其家道却日渐中落,终归也曾是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与熏陶。虽然自小顽皮,但杜甫在读书方面却很有天分。年少时杜甫喜好四处游学,在大好河山中写出了不少佳作,也展示出其少年时代不凡的抱负与志向。成年之后的杜甫面对社会现实,在感悟民间疾苦之时忧国忧民,更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是杜甫的所见所闻,更是其亲身经历

这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许多名句流传千古,至今仍为世人熟知。这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其中一员,语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长篇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其中饱含了杜甫对国家、人民的担心和忧虑,也借个人思家的情绪表达出自己忠君爱国的情怀,更寄托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深刻地反应了当时难以调和的社会矛盾。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是杜甫的所见所闻,更是其亲身经历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唐朝当时的达官贵人、富贵之家里,好酒好肉多到因为长时间吃不完都散发出臭味的地步:而寒苦之人穷困潦倒、饥寒交迫,最后只能因禁不住冻饿而死在街头。杜甫运用如此形象的对比,不仅深刻揭露出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与不公,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权者的荒淫腐败、枉顾民生。殊不知,此句中所描述的凄惨场景,不仅来源于杜甫当时的真实见闻,更是其个人的一段亲身经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是杜甫的所见所闻,更是其亲身经历

话说在公元747年,唐玄宗突发奇想昭告天下,征召全国上下所有“通一艺者”前往长安应试。此时年已35岁的杜甫刚好起了求取功名的念头,遂起身前往长安参试。不曾想此次主持考试的奸相李林甫,因其忌恨读书之人而导演了一场“野无遗贤”的荒唐闹剧,直接导致当时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都落选。经此一遭,大诗人杜甫也算是第一次真正地见识到官场的黑暗与复杂,但这只是其坎坷仕途的一个开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是杜甫的所见所闻,更是其亲身经历

自持文采才能举世非凡的杜甫并未因此而气馁,从此便留在了长安等待机遇。然而命运弄人,杜甫在屡试不第之下,竟于长安城中呆了十年多。期间杜甫饱受挫败,其内心也是万分难过。愤慨不已之下,再加上久经穷困生活的折磨,他接连举起手中的笔,用一首首诗歌批判社会、控诉不公。其实杜甫眼看着科举之途行不通,也曾考虑借权贵之手实现愿望,比如他曾想通过大将军哥舒翰谋求个一官半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是杜甫的所见所闻,更是其亲身经历

这天杜甫刚来到哥舒翰府前,遇到府中走出几名家丁正欲处置一筐垃圾。杜甫不经意闻到筐中隐约散发出阵阵臭味,定睛一看竟是腐烂了的肉。想到自己困居长安穷苦潦倒,当时更有受灾百姓饿死街头,而这些达官贵人家却又肉因放太久吃不了而发臭扔掉。现实如此之讽刺,令杜甫感触颇深。生活日益窘迫之下,杜甫将老婆孩子送去了奉先。考虑到时任奉先县令者与其妻子乃同族之人,杜甫觉得将家人送去那里应能受到照料。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是杜甫的所见所闻,更是其亲身经历

未曾想,杜甫妻儿寄人篱下日子过得并不好。755年,杜甫被朝廷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也就是个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的低阶小官。时年四十有四的杜甫久居长安十年有余,无可奈何的他迫于生计只得接下这一任命。然而不久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陷入一片战乱。刚得了个小官的杜甫不仅没能一展抱负、为国效力,反而开始为生存而四处逃难。同年十一月,杜甫去奉先省亲,刚到门口就听到阵阵哭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是杜甫的所见所闻,更是其亲身经历

​推门而入,杜甫方知自己未曾见过面的小儿子已然饿死。悲愤之下,杜甫就其在长安十年的感受,结合归家沿途的见闻,写出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要知道杜甫的身世在当时还是不错的,毕竟因家中世代为官,杜甫有着免交地税、免服兵役的特权。即便如此杜甫的生活仍旧这般艰辛,就连自家妻儿的温饱都不能保证。可想而知在“推己及人”之下,当时唐朝普通百姓的生活会困苦到何种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