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5年,怀疑自己入错行了”:摆脱“职业倦怠”,试试这三招

专注于职场·自我提升·心理思维

“工作5年,怀疑自己入错行了”:摆脱“职业倦怠”,试试这三招


在职场中, “职场倦怠”的现象随处可见:

同事A,每隔3年换一个行业,按照他的话说“一份工作干3年就干不下去了……”

同事B,部门老油条,自称“差不多先生”——“工作干的差不多就好,反正升职加薪也轮不到我……”

同事C,独行侠,基本不与部门同事交流,常常迟到早退,对工作不抱有什么期待……

同事D,每天拉着不同的人吐槽,要不是为了钱,谁要干这没啥价值的工作……

不少职场人士,尤其是工作了3-5年的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这些表现,其实正是典型的“职业倦怠”症状。

它会让我们怀疑自己,从而陷入负面的情绪,让自己觉得工作不再值得付出,想要跳槽、转行等等。

那么摆脱“职业倦怠”的做法又是什么呢?那就要了解“空杯心态”、“盆栽艺术”、“去角色化”了。

因此,本文内容大致分为以下这几个部分:

1、什么是职业倦怠?

2、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哪些?

3、怎么有效地克服职业倦怠,从而实现职场升级?

“工作5年,怀疑自己入错行了”:摆脱“职业倦怠”,试试这三招


1、什么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F 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

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身处这个阶段的人,往往已经有了不少的成就,可是,在这应该更进一步的时候,他们却停下了脚步。

若没有正确的处理“职业倦怠”,长期以往,会使人变得消极,麻木,对于自我的职业发展都会有不利的影响,轻则庸庸碌碌一生,重则被职场淘汰,迷失自我。

因此,职业倦怠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

但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一下,引起职业倦怠的具体原因都有什么?

“工作5年,怀疑自己入错行了”:摆脱“职业倦怠”,试试这三招


2、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是什么?

01、柏林定律:成功的最大障碍莫过于取得不断的成功

法国行为科学家欧文·柏林指出:成功的最大障碍莫过于取得不断的成功。在不断成功之后,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已经无所不能。也就是说,对于下一步的成功来说,上一步成功往往表现为一种惯性陷阱。这一现象也被称为“柏林定律”。

职业倦怠的一大特点便是被自己以往的“成就”所束缚了,他们常常会做出激流勇退的选择。正如前段时间,宋丹丹在节目里坦言,自己将不再参演小品,她说:“任何一个行业,你不可能老行,我不希望让观众嘘下去,我还是愿意自己走下去。”

这正是被曾经的荣耀所累,认为自己配不上曾经“优秀的自己”。

与柏林定律类似,在史蒂文.贝格拉斯博士在自己的著作《自我驱动心理学》中,提到了一种症状,称为——“精疲力竭症”。

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指的是一个获得或者可能获得成功的有能力的人,经历的一种慢性的惶恐、痛苦、失望或抑郁的心理状态。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有位人物从未出场,却盛名在外,成为传奇——他就是独孤求败,自号“剑魔”,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奸人,败尽英雄豪杰,最后找不到对手,只能隐居山谷,与大雕为友,郁郁而终。

在世人看来,独孤求败的剑术登峰造极,世间再无敌手,应该意气风发、风光无限才对,可独孤求败并不快乐,他寂寞抑郁,最后老死山谷,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可惜。

正是“精疲力竭症”和“柏林定律”,使得不少有能力的人,被困在“职业倦怠”的怪圈里。长此以往,成为了一群消极的职场人。

“工作5年,怀疑自己入错行了”:摆脱“职业倦怠”,试试这三招


02、边际效应递减:工作中的奖赏不能再给自己带来动力

当自己对所获得的新成就,已经不能再令自己感到兴奋。这时候,职业倦怠就出现了。

这其中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边际效益递减”。 什么意思呢?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里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你很饿的时候,买了几个包子充饥。

吃第一个包子的时候,它给你带来的效用是最大的,我们假定它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为10。

你还没饱,于是吃了第二个包子。

吃第二个包子的时候,它给你带来的效用就没第一个大,我们假定它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为8。

你发现还没饱,还能吃,所以你吃了第三个包子。吃第三个包子吃的时候,它给你带来的效用就没第二个大,我们假定它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为6。

假设当你吃完第六个包子的时候,发现自己饱了,吃不下了,这时这第六个包子的边际效用为0。你不会选择再吃一个包子,因为第七个包子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将会是负数。

随着包子越吃越多,你对包子的期待和感受就越来越低。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通俗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

放在职场中就是,工作中的好业绩,已经不能再给自己提振士气,认为这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儿了。

长期以往,在没有激情的工作环境下,人便会慢慢变得麻木,从而进入“职业倦怠”的状态。

“工作5年,怀疑自己入错行了”:摆脱“职业倦怠”,试试这三招


分析完了以上两个典型的原因,我们直接进入第三部分,谈谈如何破解“职业倦怠”。

3、如何破解职业倦怠?

01、学习“空杯心态”,不被曾经的成就困住手脚

在博多·舍费尔的《赢家法则》里写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找到智者,想讨教完美生活的秘诀。

智者请他先自我介绍一下,于是年轻人用了很长的时间叙述自己的优秀品质和取得的成就。

当智者交给他第一个任务的时候,年轻人不愿意接受。他觉得自己有一个更好的主意,因为他其实已经做出一些成果了。虽然他的成功是在其他领域,但肯定也可以运用到这个任务中。无论智者说什么,年轻人总是有一个“更好的”建议。

于是智者拿起一个装满酒的玻璃杯,请年轻人拿在手上。然后他开始从一个酒壶里往玻璃杯中倒酒。因为玻璃杯已经满了,所以酒沿着杯壁流到了地上。可是,智者还是继续倒着,直到年轻人惊讶地叫道:“您别倒了,全都浪费了。”智者回答说:“这和我教给你的东西是一样的,那都是浪费。你已经像这个杯子一样装满了东西。”

年轻人问道:“我现在的经验难道毫无价值吗?”

智者答道:“你的思维方式使你成为现在的样子,拥有了现在的东西。按照同样的方式思考下去,你不会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你走吧,等你清空了之后再回来。只有那时候,我才能教你一些东西。”

而许多人陷入“职业倦怠”,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缺少了“空杯心态”——他们觉得自己懂,但又不完全明白。

这时候,我们只有清空自己的“杯子”,重新回到求知的心态,认真琢磨每一个知识点,才有可能突破当前的状况。

工作中,如果感觉现有的经验无法很好地匹配现在的工作,不妨试试重新进修,扎实的知识储备反而能够更好地创新。

如果觉得自己毫无干劲,不妨试试找回初心,想想当时来工作的原因是什么?

空杯心态,正是抛开过去的荣誉与束缚,重新以一个“单纯”的心态面对原本的工作与生活,试试看吧,往往藏有惊喜。

“工作5年,怀疑自己入错行了”:摆脱“职业倦怠”,试试这三招


02、 尝试“盆栽艺术”:进行多元化的探索

在《自我驱动心理学》一书里,作者史蒂文·贝塔拉斯在面对“精疲力竭症”时,提出了一个“盆栽艺术”:像盆栽一样,它长大了,盆子不够大,理所当然就要换更大的盆子才能更好的生长。

人也一样,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成长,慢慢发现现在的环境不适合自己了,那么就应该换个环境。

不少陷入职业倦怠的职场人,正是这一颗“渐渐长大”的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了更多重的身份,身边有了更多人对他的期待,对工作,也想着有更多的回馈。

然而,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你要的越多,却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职业倦怠”就有可能出现。

这时候,我们不妨就像史蒂文·贝塔拉斯所说,用“盆栽艺术”来给自己解放。

不一定是换工作,因为我们的生活里还有别的东西值得我们追寻。

八小时内做好本职工作,八小时外也要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尝试学习新的技能,了解新的知识,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没准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工作之余,找到自己更大的“盆子”。自己不再被“束缚”,职业倦怠也就能够得到很好的缓解。

“工作5年,怀疑自己入错行了”:摆脱“职业倦怠”,试试这三招


03、“去角色化”,去找到真实的自我

角色化,是“职业倦怠”人身上一个明显的特征:你可能是一位孩子的父亲,是你父母的孩子,是你妻子的老公,是公司里的领导,是大学里的同学,是你远房表哥的亲戚……

而且每个角色的性格、能力、行为还都不太一样:作为父亲,你可能会比较严厉;作为老公,你可能会比较温柔;作为领导,你可能会很有威严;作为同学,你可能又会很亲切……

这些角色,并不只是一个“代号”,它们是有生命的,每一个角色都很鲜活,都想让自己“长大”:

比如销售,会想把业绩做得更好,让自己变成更好的销售;

父亲,会想办法讨孩子欢心,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爸爸……各种角色都会奋力前行,拉扯你的内心,让你感觉好累。

有时候,角色和角色之间还会有戏份上的冲突:比如老婆希望你多点时间陪陪自己、陪陪孩子;而公司希望你多多加班,创造出更好的业绩;就在这个时候,你接到个电话,老妈和你说,你得常回家看看……你是想做老婆的好老公、老妈的好儿子,还是公司的好员工?

所以,不少职业倦怠的人,正是被自己身上多重的“角色”给撕扯了,找不到内心真正的自我,自然会开始迷失。

“工作5年,怀疑自己入错行了”:摆脱“职业倦怠”,试试这三招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角色化”呢?

有一本书叫作《用户体验要素》,虽然它讲的是如何从0到1设计一个网站,但是湖畔大学的梁宁老师在她的得到课程《产品思维30讲》里,把这个分析框架做了一些改变,拿来分析人的话也非常适合,可以更加清楚地透视一个人的全貌。

我们就用这个框架把人分成5个层级来一层层剖析,层次越深越接近这个人的真实内核。

第一层:感知层

指的是对一个人的整体感觉,是高矮胖瘦,还是漂亮难看?整体的气质如何?言谈举止是否得体?为人处世是否礼貌?……我们和一个陌生人接触,通常情况下是在这个层级的,我们和他见过一次面,有过一次交谈,对他有了个“第一印象”,这个就是感知层。

“工作5年,怀疑自己入错行了”:摆脱“职业倦怠”,试试这三招


第二层:角色层

他是在哪家公司上班?担任哪个职务?他是否结婚生孩子了?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角色里,并被这些角色所驯化。

比如说你遇到一个银行职员、公务员、程序员……你和他在打交道的时候,能够明显感觉到他身上这个角色的痕迹。他与你交谈的内容,所做的动作,都是被这个角色所影响,甚至是被控制的。

角色在这里,变成了边界、束缚。当你们在办公室里,在社会交往中,如果是基于表面的“感知层”的了解,基于“角色化”的接触,那么你们的交谈内容就会被牢牢地设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无非就是些关于工作内容的对话、寒暄式的问候、调查户口式的问答……基于这种方式的接触,你们之间只能是一种非常浅层次的关系。

如果你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对方,你就要再往下走一个层次……

“工作5年,怀疑自己入错行了”:摆脱“职业倦怠”,试试这三招


第三、四层:资源结构层、能力层

从第三层开始就是一个人的深层部分了。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它是指你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等等。

第四层:能力层,它是指你的各种能力,比如管理能力、商业能力、沟通能力、专业技能,等等。

每个人在人生初期时的角色都差不多,一开始都是学生,毕业后都是小职员,但是每个人未来能去向哪,成为另一个什么角色,是由你的能力和资源结构决定的。

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人脉资源、财富资源以及能力水平的不同,会支撑着你们成为不同的角色。

角色会改变,而资源结构层和能力层只是不断地进化和扩张。

如果你的资源结构和能力不发生改变,那即便是更换了角色,也是在同层次的角色中跳来跳去,甚至还会变得更糟,因为你不进步别人会进步,而随着你年龄的增大,相对价值也就变小了。

即使因为偶然的机会你从基层员工变成了“高管”,角色变了,若你的资源和能力层没有进步,那么,你还是无法胜任的。

因此,从这点出发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人工作不顺心,想换工作,眼睛里盯着的都是不同公司里的不同角色,而从不把注意力放在提升自己的能力圈和资源结构层上,结果就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在同层次的角色中跳来跳去,而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同样的角色可以由更有潜力、要求更低的年轻人来做,那么这类人的职业竞争力就会大幅缩水了。

“工作5年,怀疑自己入错行了”:摆脱“职业倦怠”,试试这三招


第五层:存在感知层

存在感知层,指的是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说得通俗一点,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刷存在感”的?有些人吃顿美食,发个朋友圈,收获100个点赞,就感觉很有存在感;有些人拥有一段幸福的爱情,被爱人时刻惦记,内心就会充满存在感;而有些人光有这些是不够的,他需要在职场里被领导关注,在事业上获得非凡成就,在行业里被同行看见、被别人重视……这样他才能感觉到存在感!

所以,人与人是不同的,你到底想成为怎样的“存在”?你到底在什么状态下才会感到满足?

还没有被满足的时候,你才需要扩充自己的能力圈、资源结构层,每天上蹿下跳,找人找钱找事。

如果存在感被满足了,你才不会那么费劲。

所以,你希望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才能驱动着你能走多远,你的边界才会被扩展到哪里。

因此,想要摆脱“职业倦怠”,不妨多去问问自己:你想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你的人生使命是什么?

一开始,我们会感觉这几个问题都好大好陌生,脑袋里一片空白,也许从来没想过,又或是偶然想过,但从未找到答案。

那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生活在角色之下,习惯用角色化的视角来思考,关注的是“角色”的长大与变迁,却从未关注过你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所以,你要想清楚这个问题,你就得抛开这些角色,现在你就是你,如果你身上没有这些职位、身份,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当你找到了答案,相信“职业倦怠”就能迎刃而解。

“工作5年,怀疑自己入错行了”:摆脱“职业倦怠”,试试这三招


总结一下:

本篇文章,就“职业倦怠”展开思考,讨论了职场上常见的现象,并且探索了可能发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 柏林定律,不少人被曾经的荣耀所累;
  • 精疲力竭症,人们在即将成功时,可能受到一种慢性的压力;
  • 边际效益递减,工作中的奖赏不再能够获得动力。

我们提供了三个解决职业倦怠的方法:

1、学习空杯心态,找回初心,不为过去荣耀和成绩所束缚;

2、利用“盆栽艺术”,工作之余找到释放自己的新爱好;

3、学习“去角色化”,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相信使用了上述三个方法,“职业倦怠”问题将会得到很大的缓解。

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境。但只有直面困难,最终解决困难的人,才是胜利者。



若本篇文章对你有用,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评论区交流。

关注我,持续更新!


作者介绍:小天的书屋,专注于职场,致力于提升思维,愿阅尽天下好书,执笔走天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