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倒流大明王朝能否延续?

diyuanzhixing


这似乎不是一个如果能解决的,比如:如果取得辉煌政绩的万历首辅张居正死后,不会因权重被认为权臣等于奸臣等于贪官,被人攻讦否定,如果万历皇帝不会据诬蔑不实之词便决定对死后的张居正抄家问罪,如果皇帝决定对死后的张居正抄家问罪时群臣会像劝万历不要改立太子一样的劲头群谏,不会仅是一个被万历打断了一条腿的邹元标终生为张居正喊寃求昭雪的话;

而是认真研究解决完善税政方式方法制度,法定选任各利益阶层代表成立机构,确定税政方案逐步形成国会,逐步推行君主立宪相权责任制,令张居正改革成功的方面能够延续,张居正执政期间,对各利益集团税政或有偏颇也能有效纠正;皇室君权只作为保障制度运作的权威存在外不插手会担责挨骂具体税政、政务,这样大明王朝应能延续;

很明显,如果能这样,不会出现天启朝由内廷司礼监太监魏忠贤把持的税政;君不见,清高自傲的崇祯帝不愿意与臭名昭著,声名狼藉的魏忠贤为伍,铲除魏忠贤是崇祯帝形象光辉浓墨重彩的一笔,君不见,魏忠贤被勒令离京迁往陕西时,那随同而行惹崇祯龙颜大怒的文武大队其实是大明王朝名不正言不顺的税政机构,铲除魏忠贤废除工商税,增加农业税正是崇祯要命的败笔啊!很明显无论把希望寄托在崇祯掌握专权专制的皇权,还是由万历拟改立的福王朱常洛掌握专权专制的皇权上,不改革都没希望;

政举牽涉文化,文化似有政治经济属性,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封建皇权文化很浓厚,附庸权力,而不是制约权力,总是欠缺适应工商经济的文化,是以辛亥革命后,总是有一大帮子人撺掇着权势者如袁世凯的称帝,瞎折腾;如果有可能,但很难的。


历史的微妙启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延续是肯定可以的,但早也好,晚也好,明朝还是会亡国。

当时如果崇祯聪明一些,提前果断逃到南方,以南京为首都建立政权,甚至最终逃到台湾,大明还会继续多活一段时间,甚至一二十年。

但明朝也是封建王朝,而明朝建立于1368年,到灭亡时候接近300年。

封建王朝有个客观的规律,也就是统治阶层因为自身会不断扩大,需要更多的国家资源,就只能从人民头上掠夺。

而随着王朝经济的必然衰退以及国家制度的腐败、失效,人民的利益被掠到影响生存的地步,王朝就摇摇欲坠。

此时必然会有内乱,如果还要外敌入侵,就很容易土崩瓦解。

明朝也是一样,其实前面的蒙元后面的满清也都是如此。

蒙元鼎盛时期,2万人能够杀得基辅罗斯10万大军溃不成军。

但到了末年,被一群武装民众红巾军打的抱头鼠窜。

满清也是一样,起家时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几百骑兵敢追着明军上万步兵跑。

到到了鸦片战争,八旗、绿营听到洋枪大炮声音就四散奔逃。

道理也是一样,明朝灭亡以至于改朝换代是必然的,这是客观的历史规律。

但为明朝延寿还是没有问题的。

就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满清延寿30年一样,如果明朝操作得法,还是可以多活一二十年的。

当时南明还是有一定实力,可以同满清在持久作战拼一段时间。

但只要是封建王朝,就一定会灭亡,这是客观规律。


萨沙


提到大明,总感觉有太多太多的遗憾:

明朝时期,中国的硬核产品风靡全球,资本潮水般流入;自信的中国人已经睁眼看世界,中枢派重臣徐阁老负责引进西方火炮技术;重臣高拱、张居正二人在中枢提出资本主义思想,进行税改……


眼看着华夏参与大航海的趋势已成,然而这所有的一切,却随着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大门戛然而止。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现代人能够回到大明,有无数的办法挽救大明。至于具体的措施,大家来看看这样做行不行。

1,开海彻底一些。

既然已经有那么多人讨海为生,干脆开放的力度大一些。允许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参与,海上打鱼、贸易随便干,只要交税就行。

明朝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资本主义的思想在朝堂上是很有市场的。中国一贯是重农抑商的,儒家更是提出君子应当重义轻利。内阁首辅高拱,明显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最好体现。他在中枢重新解释了“义”与“利”的关系,说道:“苟出乎义,则利皆义也;苟出乎利,则义皆利也”。一代大儒、贵为首辅的高拱,为中枢追求利益寻找理论支撑,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说明了当时,儒家礼教已经压抑不住资本主义茁壮的萌芽。

这样一来,海洋事业会蓬勃发展,也会吸收大量的人口。人口、土地与土地的矛盾就能缓和不少。

如果海洋事业发展的够快,大明在海上有了一席之地。在海外有了殖民地,明朝的人口再多也不怕耕地面积不足。明末的农民起义,就消弭于无形。

2,早日推广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

清朝靠着土豆、红薯等高产作物,人口迅速增长,清末已经达到了4.36亿。

明朝人口最高规模,也就1亿左右。如果早些把这些高产作物在境内全面推广,粮食能不够吃吗?有了吃的,李自成他们又何必造反起义。

3,让李成梁弄死努尔哈赤。

明亡很大原因,是在辽东战场上失血太多。

其实北面的满清,在明朝面前根本就不够看。努尔哈赤是依赖李成梁的庇护,才起兵四处抢掠、屠杀其它女真人,野蛮生长起来的 。如果李成梁早日弄死努尔哈赤,东北就不会乱。

东北不乱,大明中枢也不会没钱救西北的旱灾,又何至于逼得百姓铤而走险。

4,善用人才。

其实大明皇帝不需要太优秀,只要能镇定自若,按部就班便可以平定天下。

明末看似死局难解,然而细看起来,远没有达到无解的程度。只是崇祯皇帝慌了手脚,心神不定,似乎患上了焦虑症,他亲手毁了三张大明的“王炸。”

1639年,洪承畴打得起义军只剩下了18个人。如果多给洪承畴一些时间,彻底扑灭起义军指日可待。崇祯等不得,让洪承畴出兵辽东。

到了辽东洪承畴避己之短,不与满清野战。满清拼消耗,是比不过明军的。这让皇太极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焦虑得三天两头流鼻血。

关键时刻,又是崇祯强令洪承畴进兵,让满清抓到机会断了明军的粮道,最终大败明军。

孙传庭因为崇祯的急躁,两战两败。

第一次崇祯下令,让孙传庭带着新招募的兵卒,仓惶对阵李自成,导致柿园战役的失败。柿园战役失败后,孙传庭逃回陕西,用半年时间练了秦军。

秦军还没有训练完成,弹药武器不足,当时还有严重的瘟疫,不适合出兵。结果崇祯再次强令孙传庭出兵,导致郏县战役的惨败。战后李自成一发不可收拾,北上一举攻占了北京城。

崇祯还一手毁掉了卢象升的天雄军,使得京畿重地无精兵守卫。

卢象升的天雄军,与清朝的湘军类似,是一支凝聚力、战斗力超强的军队。满清军队,野战不是卢象升的对手。


卢象升文武全才,以过人才华考取进士,还能提100多斤的刀上马杀敌。他与天雄军的最后一战时,抱着必死之心。铠甲下面穿着孝服,对麾下壮士说:“此战马必流汗,刀必见血。”

卢象升死后,他的弟弟卢象同、卢象晋继续抗清。卢家因抗清而死的,前后超过了百人。

然而,崇祯对卢象升猜忌。让不懂军事的太监领兵,掣肘卢象升。卢象升鏖战清军时,被数倍敌人围攻而壮烈捐躯。

5,迁都。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之前,崇祯似乎心智尽失。北京呆不下去了,暂时带着兵回南方,然后再打回来就是了。

当时北方几乎被打烂了,瘟疫横行。南方的人口等方面的战争潜力,早就反超了北方。先回到南方,等机会成熟了完全能打回来。

可是已经精神崩溃的崇祯,选择了自杀。还有半壁江山在手,就绝望的不打了,这让人太无语了。

明朝手里有很多好牌,它的灭亡实在是太让人惋惜了。(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德全不畏


我们知道,大明王朝的衰亡,是各种内外因素综合交替的结果。譬如崇祯皇帝的几个前任皇帝玩物丧志,宦官掌权,满洲兴起,连年灾荒及后来的农民起义 ,这几种顽疾无一不是大明王朝的索命符,直接威胁着其生存空间。即使没有上面几种现象发生,或者时光倒流,大明王朝也不可能延续更长的时间。具体简述如下:

首先,明朝国库亏空,政权严重腐败。尽管崇祯皇帝继位以后,立诛阉党,勤政廉洁。但明庭经过历年战乱,已经疲惫不堪。加上朝纲混乱,大小官吏腐化堕落,勾心斗角;军队粮饷匮乏 ,战斗力严重削弱;朋党之争愈演愈烈(这种现象在清军入关,李自成梦断九宫山前建立的南明政权身上,更加显露无遗)。以至于在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后,出现了无兵可调,无官可用的局面。综上所述,明朝的衰亡绝非崇祯皇帝一人之力就能挽回的。正可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其次,就在大明王朝江河日下之际,西方列强却在积极对外扩张,那时的台湾,澳门等地先后落入了荷兰和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此时,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即使没有受到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困扰,也极有可能被西方列强所殖民化。她的覆灭也在所难免,而不可能有更长时间的延续。


依恋秦淮


不能。即使时光倒流,大明王朝也不能延续。我国古代的历史规律是:一个王朝兴起,再走向衰落,最终被新的王朝取代。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一、为了拉拢读书人,明太祖颁布优惠政策:有功名的读书人不用承担徭役,也不用缴纳赋税。这是导致明朝后期国家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明朝各地藩王和皇亲国戚占据国家多数良田美宅,又派代理人经商赚钱,却不用承担徭役和赋税。这也是导致明朝后期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

三、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可是,大明王朝的政府却袖手旁观、置之不理,漠视基层人民的合法权益。明朝各地藩王和皇亲国戚、官员、地主商人采用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很多农民失去土地,无法生存下去,被迫流离失所。

四、基层人民拥有的土地非常稀少,但是他们却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和赋税,还遭受被地主商人剥削和欺压。明朝后期的阶级矛盾特别尖锐。

五、明朝后期,很多地方基层政权已经崩溃。很多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缺乏有效管理和维护,逐渐荒废。这对明朝农业造成消极影响,粮食产量持续下降。

六、明朝后期的官场逐渐腐化,贪污受贿成风。多数明朝官吏把主要精力放在拉帮结派、争权夺利上。明朝的朝廷内部斗争激烈。当时,主要党派有东林党、淅党、楚党等。空谈误国。

七、天灾人祸。(1)在明朝后期,大明王朝全国各地频繁发生洪灾、旱灾和蝗灾等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歉收,甚至颗粒无收。(2)明朝多数官吏和地主商人趁机变本加厉地剥削基层人民,掠夺人民的田地。很多人走投无路,被迫发动起义,反抗明朝官吏和地主商人的压迫。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八、大明崇祯帝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多次残害忠良。例如:崇祯帝听信几个宦官的谗言,中了满清的反间计,将大忠臣袁崇焕残忍杀害。自毁长城。所以,当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攻打北京城时,全国各地的明军将领都在观望。没有任何一支明军去北京城救援崇祯帝。

九、努尔哈赤父子在明朝东北地区发动叛乱,多次打败明军。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建立清朝,逐渐占据东北地区,势力日益发展壮大。

在明朝农民起义军和满清八旗军的双重打击下,明朝逐渐走向灭亡。明朝的灭亡有偶然的因素,也存在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崇祯帝统治下,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无法挽救。除非大破大立,才有一线生机。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3667883682420672"} --}

寒松722


就凭崇祯在煤山自缢前的状态,再给他一次机会大明王朝还是得灭亡!

崇祯在前往煤山的时候,大呼,诸臣误我!

他觉得李自成能打进京城是因为大臣们不行。

确实,到了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大臣们自私自利成为推翻大明王朝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员,但是如果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大臣身上,而崇祯觉得自己是无辜清白的,那就有点不客观了,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地不客观!



崇祯确实很辛苦,为了处理公务彻夜不眠,并且心怀百姓,在他当皇帝的17年中六下罪己昭,堪称历史之最。他的行为给人以非常正面的形象,可见本质上不坏甚至是很让人敬佩的!

可是,知易行难,在他当皇帝期间,崇祯的很多操作都成为覆灭大明王朝的推手。

例如,崇祯不能知人善任。

他在17年的皇帝生涯中一共换了19位首辅,不到一年就换一个,这说明他在任命一个人之前对这个人的能力没有了解,或者没有做到人尽其才,这好比让一个炒菜特别棒的大厨去干钳工,还嫌大厨钳工不好!

关键是,崇祯在他17年的皇帝生涯中,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觉得自己手底下这帮人能力不行,甚至觉得他所托非人,大臣在他面前出工不出力。


大臣们确实有很多人在崇祯面前出工不出力,比如崇祯拿不出军费了,希望大臣们能够捐点钱,费半天劲只募得20万两白银,而当时朝中的大臣们在李自成进京后,严刑拷问之下却拿出了7000万两之多,相差350倍!

但是,崇祯皇帝作为一个管理者,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其实,他的责任更大!

上班的人都知道如果单位赶上一个不靠谱的领导就会乱七八糟人浮于事,换上了能力强的领导大家都会干的热火朝天,哪怕是再鸡贼的人都不敢磨洋工,除非不想干了。

崇祯皇帝就是一个不靠谱的领导,别说再给他一次机会,哪怕给他10次8次,他只会觉得大臣们不行,没有发觉到自己的管理方式不行。他只会更辛勤地工作,而不会觉得工作方式不对。


于是,可能还没当上17年皇上就得把自己的身体累垮,或者更频繁地更换首辅。以前是不到一年更换一个,再给他机会,很可能一年就得更换几个。

但这样做没用的,他的工作方式只会让大明王朝更快地陨落。

除非,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加以改正。

比如,崇祯应该充分认识到手底下这帮太监可以重用一下成为自己控制大明王朝的触手。

崇祯手底下还是真有几个挺不错的太监呢。

比如,和他一同在煤山自缢的王承恩;京城沦陷时和起义军大战的方正化。

王承恩善使火器,在起义军攻城的时候亲自发射火器击毙数人。

方正化武功非常高,在城门陷落的时候击杀了好几十人。


王成恩是司礼秉笔太监,方正化是司礼太监,二人有勇有谋,所以不应跟崇祯皇帝旁边,而是应该被派往全国督办军事,协助编练完全忠于崇祯皇帝的军队,让崇祯摆脱对左良玉、吴三桂等军阀的依赖,并且依靠新军收回各军阀的军权。

还要避免同时和起义军、满清发生战争。先对满清采取守势,等灭掉起义军之后然后再集中主力部队和满清大战。

也不用毕其功于一役,就和满清打消耗战,今天消灭二三十,明天消灭三五十,最多一两年满清就会损失过半撑不下去。

北边的蒙古人看到明朝打这么耗,也会再次投靠过来。

为了表示衷心,他们肯定主动攻击满清。

于是,内忧外患全部解决,明朝迎来再次中兴!

崇祯肯定没看过《谏太宗十思疏》。所以,假如时光能够倒流,在倒流之前他应该先来到现代社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历史风暴


历史的发生,为历史发声!


明朝内忧外患困扰,即便时光倒流也照样步入南明的后尘,延续很短的时间,灭亡是迟早的事。



天灾不断

气象学家系统研究了我国两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从元末至清朝中期,气温比平均线略低1-1.5摄氏度,这段时期被称为“小冰期”或“明清小冰期”。农作物对气温的感知比人更加敏感,略低的温度会对小麦、水稻造成减产的影响,对农业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尤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封建时期赋税倚重的也是农业。

气候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干旱也是其中之一。在农业靠天吃饭的年代,干旱对农作物的打击是相当大,严重时会造成粮食绝收。崇祯年间的大旱是百年难遇的大干旱,有的地方连续干旱五年,河南最为严重连续干旱七年。

崇祯八年,鼠疫流行开来,始于山西。“大疫,三四月尤甚”。崇祯十四年,鼠疫流入京师。从崇祯十四年至崇祯十七年间,北京因鼠疫流行导致20万人死亡,全国死亡人数估摸千万。



人祸频发

最底层的百姓只要有吃的没人琢磨着要去揭竿而起,谁都清楚那是要掉脑袋的。随着努尔哈赤的崛起,辽东战事频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所需衣食住行都是从百姓手中要来的。百姓在寒冷气候、干旱持续、鼠疫肆虐等多种打击下,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更别说上交赋税了,一时之下农民起义在全国遍地开花。

内有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外有女真势力蠢蠢欲动,崇祯宵衣旰食也无济于事,更何况他治国理政也是一团乱麻。内阁大学士、六部大臣、前线主帅被崇祯一再更换,他妄图速绝战事,恢复往日太平。他越是着急情况越糟,情况越糟他越气急败坏,廷仗、入狱、问斩接二连三,没有股肱之臣再为他卖命,各自盘算自己的小九九。



结语

明末所面临的困境是内外皆困,多种困难局面相互叠加,即使时光倒流也无济于事。


历史的发生


首先可以肯定,能延续,但延续的时间不会很长。

每个王朝都不会长期占据历史舞台,秦统一以来,大多王朝不会超过三百年,这大概就是王朝躲不过的命数。

王朝和人一样岁数大了各个零件就开始老化,不是党政就是腐败,不是宦官就是外戚,再不就是草原上跑过来一群人踹你,本来就是一把老骨头,怎受得了这个折腾。所以王朝上了岁数,如果不发生一次彻底的改革,使其焕发新生,其必将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

前面为什么说可以延续,但不会很长呢,理由是这样的:

1、李自成的农民军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与真正的军队相差甚远,若崇祯帝南迁南京,收拾河山还是有机会挺一挺的,毕竟他祖宗朱老爷子,一直在这给他家准备着后手,就是南京的一整套政府机构。

2、满清军队并无入主中原之意,至少最开始是啊。只是过来抢一票物资,然后就回东北接着打猎,等你发展起来了,我东西用完了再回来抢。但后来干嘛不搞这个循环经济了,我就不清楚了。

可能这就是封建王朝的命数。


小王胡叨叨


一、天灾人祸断国运,制度僵化亡国起

在大明王朝后期,刚好赶上大小冰川时期。多个的地区出现粮荒,而国家的相关部门却没有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加上各类制度僵化,造就上下不能一心。更加激起了多地民变,大明王朝对其进行只是采取单一的剿灭工作,而没有从根本入手进行解决。使得本就有限的国库变得更加的空虚,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加速其灭亡时间。

二、特权阶级忙享乐,天下百姓苦堪言

自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对其朱氏子孙给予较多的特权。使其占用了大部分的国家资源,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国库的负担。历代君王都是遵循其祖制,没有对其进行改革。使其在后期,成为国家的一个非常大的负担,就像一些大企业的企业利润非常差的情况下还要负担员工非常好的福利待遇一样,这样只会让企业迅速倒闭。大明王朝后期就是一个亏损严重的大企业一样,还要负担其对员工非常好的福利一样,如不采取强硬手段,等待其只有灭亡。而连年征战对于普通百姓的赋税越来越多,民众苦不堪言,加速社会矛盾的升级,最终,大明王朝成为了历史。

三、吏治腐败朝堂斗,庙堂之上无忠臣

朝堂之上陷于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的内斗之中,将国家生死存亡抛向脑后。地方上更是贪官遍地,无人精于国家吏治。庙堂之上更是大多的良将忠臣一一被朝堂边缘化。从毛文龙到袁崇焕,一个个可以拯救危机的大明朝的忠臣被无情抛弃,亡国已是定局。


惜花公子


不可能,别说在给明朝一次重来的机会,就是再给它五次机会也延续不下去。我在这里争锋相对一下楼上的回答,你不相信国内主流历史学的观点,我在这里也奉劝各位不要总是去信一些民科的忽悠。

历史学的研究是有一门底层的方法论作为指导的,唯物史观当中将推动历史发展的因素总结为两点:必然性和偶然性。王朝的覆灭是必然性所然,王朝被什么覆灭是偶然性的表现。历史的必然性和宿命论是两个压根不同的概念,楼上的回答是自己想当然得将历史的必然性和宿命论联系在一起,这才是彻头彻尾的唯心。

在这里大家先想一下:有没有哪个封建王朝是必然长久延续?中国没有,世界上也没有。即使日本的天皇被称为全世界最长命的皇族,千年来血缘从未断绝,但日本封建统治的代表----幕府,却经常易位。

政权易位的本质是什么?是资源的大洗牌。一个国家从战乱中重生,将生产资料重新分配,OK,社会实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然后开始慢慢复苏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资源不断集中,从而引发社会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又通过战争的手段重新洗牌、重新分配资源。社会又步入一个新的轮回,但生产力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认为:历史是螺旋上升式、波浪式地前进的。

资源重洗、集中、再重洗,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现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只不过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层流动更大,物质更丰富,人们不太容易遇到封建农业社会时期动辙危机生存的社会危机,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消化矛盾的方式没那么激烈。

但明朝TM是封建社会啊!

封建社会的根本社会矛盾是什么?是土地矛盾,它的外化表现是土地兼并。

中国的统一王朝国祚基本都是250年,因为250年大概就是土地兼并峰值的周期,一旦达到这个周期,如果当时的政府无法解决这个矛盾,那这些矛盾会演变为各种各样的社会危机。

比如唐朝,一开始好好的,后来因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各种花式破产,首先破坏掉均田制,接踵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败坏、以均田为基础的租庸调制破坏、因府兵破坏政府不得不实行募兵制、因租庸调破坏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并造成财政危机、因募兵制的实行而造成将帅专兵、又因政府无力承担养兵而将兵权下放导致藩镇格局、因农民破产而导致流民四起。

您告诉我,往后无论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农民起义,哪个和最根本的土地兼并脱得了干系?

而明朝,并没有从上至下调整过整个国家的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所以它是一个地主土地封建制的国家形态,您告诉我它能逃脱得了土地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魔咒吗?

明初,朱元璋可谓是为整个国家的运行都做好了精心的设计,明朝有军户 有工匠户,每个不同的户籍都像一刻螺丝钉严密地维持着整个国家的运转。

你猜这种社会设计能持续吗?按理说只要大家都安安心心做自己的事,没有什么不可持续的。

但关键是土地兼并解决不了啊?明朝刚刚安定没多久,手底下就开始悄悄咪咪进行各种各样的土地兼并了,到最后军屯被破坏、农民流离失所导致流民四起,兵役制度因此遭受重大打击。

农民逃亡了,政府可征收的赋税税源就减少了,怎么办?征不起实物税就征货币税吧,于是有了张居正改革,但这却间接促使了货币经济的发展,加上明朝本身有的流民现象,这竟然间接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但是杯水车薪,税务依然征不够,怎么办?那就只好在现有的税源之上加征苛捐杂税咯,但是这样一来在册的赋税承担者压力又加大了,逃亡现象更严重。

大家都做了流民,无地可耕,没有实物,加上中国的资本主义又只是萌芽,没有大规模的工场可以消耗多余的劳动力以缓解社会矛盾。

那农民起义的爆发就不可避免了。

你说明朝有没有办法延续下去?你说不对啊,人家英国不也持续了很久,那我请问你,英国有工商业可以消耗多余的劳动力缓解社会矛盾,明朝有吗?

社会矛盾累积的多了,有没有办法消耗,那矛盾迟早要爆发。只不过下一个取代明朝的是农民军还是东北少民而已,但这些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