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康熙要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代?

解密历史的细节


从努尔哈赤起兵到满清问鼎中原,在烽火狼烟中,一顶顶铁帽子脱颖而出。这些宗室将领们,南征北战,为大清的基业立下赫赫战功。

在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中,有三位实际上是一家:礼亲王、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第一代礼亲王代善是克勤郡王始祖岳托的父亲,是顺承郡王始祖勒克德浑的祖父。如此荣耀,在大清皇族中可谓绝无仅有。努尔哈赤16个儿子,并且都有赫赫战功,但只有代善能在多次风暴中保全自己。即使到了康熙年间,代善家族依旧荣光无限。康熙在其遗诏中还特地交代雍正,要优待代善后代,这与其家族的影响力密不可分。

为满清立下赫赫战功,为皇权的一脉相承作出突出贡献

作为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与其他兄弟相比,无疑是幸运的。在他年轻时,就追随父兄征战。努尔哈赤起初本想让长子储英继位,但褚英却偏偏不争气,被废除继位资格,最终无疾而终。之后,努尔哈赤认定代善为继位人。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封代善为大贝勒,位居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之上。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随着威望的提升,权力的加重,代善成为爱新觉罗内部斗争的“标的物”。1620年,先是有人举报代善与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关系暧昧,接着又因为计较住宅问题而引起大汗不满,后处理家庭矛盾不公而被训斥。最终,努尔哈赤废除了代善的储位,并收回其部属。从此,经过打击的代善,行事变得低调起来。加上他性情温和,遇事不露锋芒,在之后的斗争中多次化险为夷。

努尔哈赤去世后,由于没有明确继位人,有希望继承的只有代善与皇太极,但低调的代善不仅没有争夺,反而主动推举皇太极继位。在皇太极时代,由于皇权集中的需要,代善同样受到一些排挤,但终究度过难关。由于多年的征战,代善积累不少功劳,皇太极称帝时,封他为“和硕礼亲王”,并加授“皇兄”称号。

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同样没有指定继承人。当王公贵胄为了皇位而剑拔弩张时,代善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没有明显偏袒其中一方。最后,各方达成妥协,拥戴六岁的福临继位。但权斗并未结束,为了维护皇室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代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儿一孙(硕托与阿达礼)。正是这种高风亮节的作风,晚年的代善得到了非常高的尊崇,堪称清初爱新觉罗家族的楷模。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代善的支持,皇太极、顺治都难以上位,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康熙、雍正。因此,在代善去世后,顺治特批一万两抚恤金,是当时亲王标准的两倍。后来,康熙在追忆这位伯祖时,曾充满感激地褒奖他“忠冠当时,功昭后世”。面对大清王朝创业元老的后代,皇帝给予一定优待,并不过分,尤其在清朝那个人情社会,还能体现自己的帝王风度。

家族影响力大,成为皇帝需要笼络的势力

代善的八个儿子,三人成了亲王,两位郡王,一人贝子,一人辅国公。在皇族内部,礼亲王家又被尊为实际上的掌门人,号称“诸王之首”。各家王爷出席活动时,礼亲王的位置往往比较靠前;在满清八旗中,代善家始终有强大影响力。

清朝从始至终,都是以满清八旗为基本依靠力量。不管谁当皇帝,都要照顾旗人的利益,维护八旗的稳定。在康熙传位雍正之时,朝局不稳,尤其需要八旗上层家族的支持。代善家的影响力大,自然就成了皇帝倚重的力量。

此外,在康熙朝,代善的后代,并不完全靠祖上荫庇,也出现几个有功之人,比如康亲王杰书。杰书曾为镶白旗都统,参与过平定三藩的战争,劝降了耿精忠,剪除了吴三桂的羽翼,收复福建;击退郑经,让朝廷腾出手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后来,杰书回朝时,康熙亲自迎接。

秋媚说:皇室善待礼亲王后代,与当初皇太极打击礼亲王的目的如出一辙,更多出于政治上的权衡,需要他时可以高高挂起,不需要时也能让其迅速边缘化。


秋媚读史


康熙临终前确实叮嘱雍正,要小心保全礼亲王子孙,并写在遗诏中。康熙大帝临终,要交代的事应该很多,一般的事情肯定没几乎唠叨,他竟然单独提及,这就说明礼亲王一系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要。康熙在留给雍正的遗诏中写道: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满清第一代礼亲王是努尔哈赤长子代善,康熙对礼亲王一系的关照,最大的原因就是代善自我牺牲,先后拥立皇太极和顺治。另外,代善的孙子杰书,为平定三藩之乱和郑经分裂立下了大功,深得康熙器重。

代善两次拥立之功,是嫡系一族不能忘的大恩

努尔哈赤驾崩时,并未指定接班人,能决定汗位继承人的只有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代善为四大贝勒之首,努尔哈赤临终前曾经将大福晋佟佳氏托付给他。

从四大贝勒的实力看,代善掌握两红旗,对他唯命是从的侄子杜度掌握镶黄旗;阿敏掌控镶蓝旗,莽古尔泰掌握正蓝旗,皇太极掌握正黄旗。另外两旗,正白旗旗主阿济格,镶白旗旗主多铎。

从以上实力看,代善出于绝对的优势,又是长子,而且论战功和地位,他都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人。如果他站出来争汗位,皇太极机会不大。

代善的明智在于,他意识到无论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还是阿济格,都不是善角色,轮打仗他不服谁,但是玩政治他信心不足。所以,在儿子岳托和萨哈磷的建议下,代善决定支持皇太极。代善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着实不易,他的决定避免了努尔哈赤家族内部的一场火拼,也为皇太极成为嫡系一族奠定了地位。

皇太极突然驾崩,同样没留下遗诏,让满清皇位的归属,风波再起。这一次的危机比上一次更要严重。

第一次汗位之争还是少年郎的多尔衮,这一次站到了一线,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针锋相对。当时的八旗归属是这样的:两红旗旗主代善,正蓝旗旗主豪格,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两白旗旗主多尔衮、多铎,两黄旗由皇太极直属。

豪格的主要支持者除了自己的正蓝旗外,还有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及部分两黄旗;而多尔衮的支持者除了两白旗,也有部分两黄旗,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松口。这时候,代善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代善除了自己的两红旗外,他的儿孙们一大批,都在朝中占据显赫地位,有足够的能力影响各旗之间的政治态度,他偏向谁,谁就占据优势。当豪格与多尔衮各不相让的时候,多铎首先提出折中方案:由资格最老的代善即位!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事实上结果就是如此,不满六岁的顺治捡了大便宜,假如代善站出来,谁敢说他不能坐上龙椅?

代善再次显示出了自己的智慧,他以自己年老为由,立场鲜明地把自己置身利益之外,又不露声色地表露了力挺豪格的立场。多尔衮眼看代善不在自己一边,觉得大势已去,赶紧抛出了替补方案,拥立小福临,避免输得一败涂地。

可以说,代善的两次拥立之功,让满清政权度过了初年的两次重大政治危机,又保证了嫡系一族的地位确立。这个功劳,不光康熙及其后人要永世不能忘,爱新觉罗家族都不能忘!

杰书两立军功,捍卫了满清政权的安全与统一

杰书是代善的孙子,他是康熙朝平定东南之乱的满清勋臣,也是爱新觉罗家族,及多尔衮之后,最杰出的军事将领。

康熙即位后,满清虽然已经坐稳了江山,但是局部地区依旧暗流涌动。一是三藩势力强大,二是台湾郑氏家族的割据。这两问题的解决,杰书居功至伟。

自康熙十三年,至康熙十九年,二十九岁的杰书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先后平定了耿精忠叛乱,和郑经的入侵。

杰书及时平定耿精忠之乱,对康熙集中兵力打击吴三桂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吴三桂敢起兵反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三王联合,立刻让满清失去江南之地。事实上,耿精忠很快在杰书的打击下投降了,没有起到策应吴三桂的作用。

同样,假如三藩之乱时,郑经这个顶着光复汉统大帽子的前朝遗臣,一旦占据东南,与三王配合,对满清来说真的是雪上加霜。

所以,杰书的胜利不光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因而,杰书回朝时,年轻的康熙皇帝,率领所有王公大臣,亲往卢沟桥迎接!可以说,杰书就是康熙王朝早年的定国之宝!

嘉奖礼亲王一族,也是给满清皇室子弟树榜样

满清一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代善的礼亲王家族、多尔衮的睿亲王家族、多铎的豫亲王家族,和豪格的肃亲王家族,代善的礼亲王家族居首位。


不过,铁帽子王享有的永世不降格礼遇,一直到乾隆朝才确立,并非开国就存在。确立铁帽子王,除了表彰这些家族的军功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激励后世的爱新觉罗子孙。

满清入关后,跟所有少数民族入主汉地一样,在汉化的大潮下,皇室子弟迅速腐化堕落。随着多尔衮这些开国名将的离世,满清贵族子弟早就失去了马背民族的彪悍尚武,比汉人还要弱不禁风。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逐步恢复了多尔衮、多铎等后人的爵位,除了追念先祖之功,其目的跟恩待礼亲王一样,都是为了唤醒满人的雄风,鼓励他们学习先祖,为满清皇室效忠。康熙的这个举措,也为乾隆朝厘定铁帽子亲王制度开了一个头。


寻根拜祖


代善用自己儿子硕托,外加一个孙子阿达礼的姓名,才保证了顺治皇帝的顺利继位,顺治继不了位,又哪来的康熙。代善去世后, 顺治为了表彰他,给他立下了功德碑,康熙时又追加谥号为“烈”,乾隆四十三年让他配享太庙,代善是名副其实的铁帽子王,这些奖赏在大清朝都是无上的荣誉。

战功连连

在努尔哈赤的创业过程中,代善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代善是努尔哈赤大福晋所生,代善的亲哥哥褚英死得比较早,所以代善就成了大贝勒。代善在带兵作战、攻城略地方面非常英勇,应该说是征服时期大清朝最大功臣之一。

万历三十五年,努尔哈赤和海西女真的乌拉部进行了一场大战,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和他的大儿子褚英、二儿子代善,都加入了这次战斗。

褚英和代善各自率领五百士兵,和乌拉布占泰麾下的一万士兵进行对决,尽管两方兵力悬殊很大,但褚英和代善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让对手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这时的代善还只是个毛头小子,却勇敢地和兄长并肩战斗,冲入敌阵斩杀了乌拉主将博克多贝勒父子。

心大失储位

本来努尔哈赤有意培养褚英作为继承人,谁知褚英不争气,还诅咒自己汗父,无奈之下努尔哈赤只能将悖逆的褚英处死,死的时候只有36岁。

按理说这时候代善作为嫡长子,有很大的可能承袭汗位,谁知褚英竟犯下几件错事,一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阿巴亥给代善送饭,代善毫不犹豫地吃了下去,这件事很有可能是在试探代善,因此努尔哈赤知道后很生气。

第二件事就反映了代善没有政治头脑的另一面。天命五年,后金要迁都萨尔浒,新汗宫建成后努尔哈赤发现居然还没有代善的府邸大气上档次,努尔哈赤就决定迁往代善的府邸,让代善住到汗宫,代善很不乐意,嫌弃汗宫狭窄,让努尔哈赤很是生气。

第三件事,代善听信自己继妻的话,虐待前大老婆生的二儿子硕托,被努尔哈赤知道后,认为他连自己老婆都管不住,因此对他很是反感。不久就废除了他的太子之位。

代善从此失去了争皇位的资格,这也就说到康熙为什么要感谢代善了。皇太极去世后没有什么希望坐上龙椅的代善充当了决策者,在头号种子选手多尔衮和竞位者豪格之间起到了平衡势力作用。尽管代善起初拥立豪格,但在多尔衮提出立福临为帝后也很支持,并未表现异议,对稳定局势起到很大作用。

代善这个人很忠诚,其实没有什么做皇帝的野心,在皇太极时期也比较忠心耿耿。清朝的铁帽子王一共有八位,和硕礼亲王是其中一个,可以世袭罔替,代善在生前、死后所受待遇都是亲王中最高规格的。


兮兮说事儿


康熙很清楚,没有代善,就没有皇太极继承汗位,更没有顺治帝继承皇位。没有皇太极、顺治二帝,就不会有康熙。

代善是努尔哈赤时代的四大贝勒之首,要军功有军功,要辈分有辈分,要威望有威望,尤其在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犯错被废后,代善手握两红旗,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希望非常大。



虽然期间代善也犯了一些错误,遭到努尔哈赤的训斥和惩罚,比如他传宠后妻,虐待前妻之子岳托、硕托,比如他接受了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的饭食,但也得到了努尔哈赤的谅解。

努尔哈赤去世后,未确定继承人,四大贝勒均摩拳擦掌。代善经过深思熟虑,觉得自己即便夺得汗位,也无力控制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以及阿济格、多尔衮等人。他认定皇太极有能力掌控女真贵族,于是便以两红旗之尊成功拥立皇太极继承汗位。



皇太极继位后,为巩固权力,也曾多次敲打斥责代善,并夺其牛录,导致代善晚景凄凉。但代善仍是皇太极麾下最重用的一员武将,随皇太极南征北战,而且在皇太极称帝时,代善还被册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

但皇太极去世后,仍然没确定继承人。当时豪格与多尔衮都有机会,代善手握两红旗,辈分又高,他的态度至关重要。为了保证满清贵族内部的团结,代善再次做出重大牺牲,他不仅自己保持中立,还把企图拥戴多尔衮为帝的儿子硕讬和孙子阿达礼交出去治罪,最终顺治帝成功继位为帝。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代善的两次站队,皇太极和顺治帝未必能继位成功,那么也就没有后面康熙什么事了。而且,康熙遭遇三藩之乱,代善的孙子率军平定耿精忠,并击溃了攻打福建的台湾郑氏军队,被封为康亲王,可谓是居功至伟。

所以,无论于情于理,于公于私,康熙说什么也会善待礼亲王代善一脉的,而且他最后在遗诏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善待礼亲王一脉。


达摩说


因为礼亲王和满清其他的亲王不一样,如果要把满清所有的亲王进行一个排名的话,礼亲王代善,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满清第一亲王。最多只有摄政王多尔衮可以和他一争高下,其他的人应该都比不上他。



代善在满清初年权势地位都非常的高,他是太祖努尔哈赤的第2个儿子。在努尔哈赤的长子因为某些问题出局之后,他事实上就是当时的嫡长子,并且在努尔哈赤成就大业之后,曾经把他封为自己的继承人。只不过代善后来因为一系列问题被努尔哈赤怒斥了一番,最后失去了继承人的身份,不过即使如此,努尔哈赤在满清的地位依然相当的高。



后来努尔哈赤死后并没有指定弃权人,所以当时的皇位出现了一定的争夺,而代善的实力最强,可谓是登上皇位的最有竞争力的继承人。代善审时度势,后来推举了实力并不是很强的皇太极登上了皇位,所以皇太极对代善还是比较感激的,因为这等于是代善将皇位直接让给了皇太极一系。



因此后来在满清不断壮大的时候,代善这一家族在满清的地位依然相当的超然,满清开国的铁帽子王,代善一个家族就占了三个。康熙皇帝死后,在他的遗诏里除了立雍正为新的继承人之外,还告诫雍正一定要善待礼亲王的后代。由此可见,礼亲王的地位在满清一朝可谓是相当的高。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历史归历史,小说归小说,如果讨论康熙为什么要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代,需要先从清朝入关前说起:

在1620年代善被废除嗣位后,亲手杀掉继妻以向汗父谢罪,努尔哈赤要他与诸弟发誓,今后如再怀恨众贝勒、大臣,甘愿受天地处罚。努尔哈赤宽容了代善。代善尽管被废除了太子位,但仍得为四大贝勒之首,参与治理国政。直到清朝入关之后,代善都是用户皇太极和顺治皇帝的亲王,而以康熙的性格和为人,自然对这个屡立战功的“亲戚”加以善待了。


一、温良恭敬的康熙性格

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稳固江山的重要历史时期,如果英雄创造历史,不如说历史成就英雄,康熙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作为清王朝第四任皇帝和实际上施政一统明朝旧地的第一位清帝王,他在为人品行以及谋略方面,是有许多过人之处的。

康熙的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训练,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吸纳了汉族儒家文化的思想。也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教育,形成了康熙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

而康熙基本上是在和平环境下长大的,与从白山黑水走来的祖先不同,他接受的是正规而系统的汉文化教育,有深厚的汉学修养。


二、雷厉风行的时代英雄

如果说清朝入关,是切入了明末起义军李自成进北京的战争果实,那么康熙所开创的康乾盛世,却是能证明这个雷厉风行的帝王统治者的英雄一面。

作为刚入关,根基不稳,且年纪轻轻继承皇位的康熙,要面对的是硝烟四起的明朝旧部,统揽康熙一生,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三藩之乱、雅克萨之战、多伦会盟,准噶尔之战、清统一台湾之战和九子夺嫡。

每一件,都能足以证明康熙本人的智谋与气魄。


三、开疆扩土的广阔胸襟

康熙继位后十六岁时就用智谋除掉了飞扬跋扈的鳌拜,后为国家统一,果断执行削藩政策,平定三藩之乱。东北反击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保了东北与沙俄边境的宁定。在西北亲征葛尔丹,与士兵同甘共苦,最终剿平叛军。对内大胆任用汉臣,如张廷玉,陈廷敬等,编修《康熙字典》,促进文化发展。

纵观中国的历朝历代,能够入主中原、一统天下、巩固汉学文化并且固守疆土近百年的帝王,唯清朝的康熙帝莫属。康熙帝的在军事、外交和招贤纳士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充分表现出此人广阔的胸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正因为康熙为人处世的性格,造就了他为什么能够要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代了。


草竹道人


清朝共有十二个铁帽子王,功封的八个,恩封的四个,其中就有礼亲王,且地位是最高的。

礼亲王是何许人物

爱新觉罗•代善,满洲正红旗人,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亲为大福晋佟佳氏。天命元年,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名列四大贝勒之首,称大贝勒。代善父子领满洲两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



皇太极和顺治能坐上皇帝的宝座都离不开礼亲王代善

1.皇太极继承汗位,最初是由代善儿子岳托、萨哈廉推举,后和父亲代善三人议定,首先提出拥立皇太极为汗位继承人。内心十分欣喜的皇太极自然十分感激大哥代善,因为努尔哈赤在临死之前并没有立下遗嘱,汗位一直悬而未决,各方势力都相互争夺,最有势力的还是代善和他自己。这个时候,大阿哥代善主动提出要拥立自己,其他诸王自然没有什么话可说。

代善拥立皇太极,一方面赢得了让贤的好名声,另一方面也化解了与皇太极的恩怨,皇太极更是感恩戴德。


2.顺治的继位得到代善的大力支持。由于皇太极突然病逝,没有来得及指定继承人,导致诸王间展开了争夺皇位的斗争。作为皇长子的豪格和代善的弟弟多尔衮针锋相对,谁也不肯让谁。作为诸王之首的代善,提出让刚年满6岁的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最后双方才达成协议。代善的拥立本不具有实力的福临推上了皇位。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去世引起的两次皇位之争中,代善不惧权争,让清朝入关前两次关键的嗣位之争顺利进行,避免了内部的动乱,稳定了局面。


尽管礼亲王代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人无完人。除了他本身,他的后代也犯过错误,甚至罪行很大。但是作为皇太极和顺治的后代,康熙还是要雍正要善待他的后代。


古今博学


在决定皇四子胤禛皇位继承人身份的《康熙遗诏》中,除了“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决定了大清皇位的最终归宿外,康熙皇帝还刻意强调了一件关于礼亲王代善的恩遇: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礼亲王代善,后金政权建立者——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六大铁帽子王”之首,曾被康熙皇帝评价为“忠冠当时,功昭后世”,并予以了“追谥和硕礼亲王代善曰烈”的最高谥号。正如明末抗清名臣夏允彝对代善之“东国乃能恪遵成命,推让其弟。又能为之扦御边圉,举止与圣贤何异,其国焉得不兴”的正面评价一样,代善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以及皇太极去世后的两次争嗣斗争关键时刻,敢于直言,使入关前两代嗣位得以顺利进行,稳定了清入关前统一的大局。

对于清王朝而言,代善几十年披坚执锐,戮力疆场,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在国家政治活动中同样立有安邦定国的特殊勋劳。自皇太极登基称汗到清朝发展成为全国性政权,代善一直是统治集团最受尊敬的人物,在国家政治生活乃至皇族事务中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就此来看,康熙皇帝能在传位诏书中专门提及代善这位特大功臣,似乎也属情理之中。但事实如此吗?《康熙遗诏》中,为何会独独出现代善这位“世袭罔替”的亲王呢?其实,此乃雍正皇帝稳固皇权、立稳统治根基的政治手段。

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康熙皇帝驾崩七天以后,才被雍正皇帝颁诏天下的《康熙遗诏》,经过后世学者的诸多考证,这份决定大清皇位的传位诏书并非出自康熙皇帝之手,更可能是雍正皇帝事后所成。也就是说,对于礼亲王代善的“惕心保全”要求,并非康熙皇帝的意思,而是雍正皇帝出于某种目的所为。

作为以八旗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清朝皇权的稳固几乎全部依仗于八旗的支持和拥护。也就是说,只有拥有八旗或者八旗之中的多数旗属支持,康雍皇权更迭过程的平稳进行,才能从根本上被保证;雍正皇权才能拥有应对诸多反对势力的反对声音乃至武装政变的威胁。

就康熙朝晚期的八旗分布而言,上三旗之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从康熙皇帝手中直接移交到了雍正皇帝手中,对皇权绝对服从和拥护;正红旗统领乃系礼亲王代善之后,第三代康亲王爱新觉罗·崇安;镶红旗统领乃系代善长子岳托之后爱新觉罗·讷尔苏;镶白旗统领乃系裕亲王福全之后;镶蓝旗统领乃系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正蓝旗的统领较为复杂且无明确记载。

也就是说,除了雍正皇帝手中掌握的上三旗以外,只要再拉拢和掌握了两红旗,雍正皇帝就拥有五旗支持,就能在权力天平上占据有利一方,立于不败之地。而两红旗正是掌握在礼亲王代善后代的手中,所以,才有了雍正皇帝利用《康熙遗诏》拉拢礼亲王一脉的超高政治手段。


参考资料:《康熙遗诏》、《清实录·圣祖实录》、《爱新觉罗·宗谱》

正说清代十二朝


代善离汗位仅一步之遥,且有拥立之功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五十八岁的努尔哈赤走向了事业的巅峰,此时他吞并了哈达、辉发和乌拉,又重创叶赫,俨然成了实力最强的霸主,此时在这个男人的权杖之下,他所管辖的土地已经数千里,人丁众多,兵强马壮,此前他正式创立了八旗制度,并且自己的封号从“聪睿恭敬汗”变成“大英明汗”显示出努尔哈赤已经全面成了八旗共主的最高权威人物。正当努尔哈赤雄心勃勃地计划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明朝的军事计划时,未曾想到,他的“后院”开始“起火”,发生了影响重大的“贬子”大事。原因是,努尔哈赤曾经一心培养的长子褚英从全权委托执政,被指定为汗位继承人后被圈禁处死外,努尔哈赤接着又立了第二个嗣子,还明确称为“太子”。这个太子不是《清太宗实录》写的“太祖圣心默注,爱护独深”的皇八字皇太极,而是褚英的同母所生的皇二子代善。

代善显然是褚英后有勇有谋的一个,他是十五个皇子中最为年长的一个,他是努尔哈赤原配第一位大福晋佟佳氏所生,即正宫所出,从年龄上来看。他为长,就此而论,代善作为汗位继承人是合格的。

代善24岁的时候开始领兵出征,这年,代善随同叔父舒尔哈齐,率兵三千,往接蛮优城归顺女真。返回时,乌拉布占泰率兵一万,突然进行拦截。面对多于三倍兵力的代善毫不惧怕,他“策马愤怒”鼓励兵士说:“吾父素善征讨,今虽在家,吾二人领兵到此,尔众毋得恐惧。占布太曾被我国擒捉,铁索系颈,免死而主其国,年时未久……,尔勿以此兵为多,天助我国之威,吾父英明夙著,此战必胜。”《武皇帝实录》

在代善的鼓动下,果然大破围军,努尔哈赤因为代善临机决断,赐其“古英巴图鲁”意为“刀把顶上镶钉的帽子铁”。

正当代善春风得意,享受“太子”殊荣,在诸多兄弟们最受宠幸,甚至眼看没几年就能继承汗位的代善却突然遭到重大跌宕,将其从高处掀翻下来,甚至差点重走其兄褚英被杀老路。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代善从青云直上一下跌入政治谷底呢?

原来代善一路走来看似风光无限,却并不平坦,甚至几度险象环生。至少他走到汗位继承人时已经经历两次重大考验,谁知代善最终败在了第三个关口。

第一关即是他的政敌们精心设计策划的,那就是给代善加上与继母第二位大福晋富察氏关系暧昧的罪名,如果不是努尔哈赤明智,没有追究代善,政敌们势必将其在这个问题上将其致死。在努尔哈赤的支持下,代善侥幸跨越了第一道关口。

第二关,却是因为代善自己所造成的,原因是膨胀,竟然敢一再地和其父努尔哈赤争夺良宅。天命三年,因为要从界凡迁居萨尔浒,努尔哈赤亲往视察,并指定各贝勒兴建府宅。当他们建好宅邸后,代善见长子岳托住的地方比自己的要好,奏请其父努尔哈赤住进去。当努尔哈赤看后,便同意其请,并下谕旨说:“可令大贝勒住我整修之地,我住大贝勒整修之地。”此后代善也因自己住地与其他贝勒相比也显出不满,代善却在这个问题上不断抬出努尔哈赤“搞事情”,最后而被了阿敏向努尔哈赤诉说了代善真实意图,努尔哈赤说:“若嫌彼处狭小,则我仍居我整修之地。既然以为尔所整修之地优佳,尔可携尔诸子于该优佳之地,整修居住。”最后努尔哈赤仍住自己原来整修的狭窄地方,而将三次整修的宽广宅邸让给代善。虽然努尔哈赤对此未公开发怒,却在二人之间增加了一条裂缝。

第三关,也是代善自己造成的,他对待儿子硕托的问题上犯了大错,原因是硕托是代善前妻所生,因犯错,在其继母的不断怂恿下,代善一心想要处死儿子硕托。这件事直接导致努尔哈赤大怒,召集诸贝勒大臣,对代善进行严厉痛斥:“汝亦系前妻所生,何不想想吾之对汝?汝为何听信妻之言语,虐待长大成人之子乎?”接着努尔哈赤数落代善自我狂妄,听信女人谗言,在莽古尔泰的煽风点火下,最终废黜代善汗位继承人“若听妻……而欲全杀亲子、诸弟之人,哪有资格当一国之君!”《满文老档》

与其兄褚英不同的是,代善见到努尔哈赤如此气气愤,未敢再做任何顶撞,而是亲手杀死他十分宠爱的继妻,哭号着请求努尔哈赤的原谅,希望“若蒙父汗不处死刑而得再生”,果然当努尔哈赤看到代善以行动向其忏悔后,没有采用处置褚英方式,接受了代善的忏悔。并调节代善与其兄弟莽古尔泰之间的敌对关系,令代善和诸贝勒发誓。代善遵命,发誓说因“误听妻言,丧失汗父交付之大权”,故手刃恶妻,今后如再为非,怀抱怨恨,甘愿受天地谴责,不得善终。“八和硕贝勒,众大臣亦立誓书,对天焚化”,同时在誓书中确认代善错误,又宣布“立阿敏台吉、莽古尔泰台吉、皇太极、德格类、岳托、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为和硕额真”的权力重新格局架构。

至此,努尔哈赤的汗位继承褚英和代善两兄弟人一死一废后,算是短暂得到平息,此后代善对储位心灰意冷,在努尔哈赤之后,拥立皇太极和顺治均发挥了重大作用。



乐此不皮


康熙非常看重礼亲王这一系,他在遗诏中写道:“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可见在康熙的心目中,礼亲王一系的重要性,特别是第一代礼亲王代善的重要性,不然也不会专门在遗诏中还要叮嘱雍正。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第二子,他先后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福临,而且在后金崛起的过程中功勋卓著,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皇太极称帝后,代善被授予和硕礼亲王爵位,成为了众亲王之首,而礼亲王爵位也成为了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由子孙世袭罔替,世代相传。


代善的军事才能

最能体现代善军事指挥才能的当属萨尔浒战役,此战中代善认为“清河路虽有兵,其地峡险,不能至”,对来犯之敌不予理睬,率军直冲敌营,最终打败明军。这场战役是决定后金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而代善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赢得了胜利。

代善主动让位

除了军事领域,代善在稳定政权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努尔哈赤因为两次立嗣的失败,不再指定汗位继承人,他死后面临着四大贝勒共同推选王位继承人的局面,其中代善和皇太极最有竞争力。代善作为大贝勒,年长、战功多、实力强,都比皇太极强,但是玩弄政治权术就比不上皇太极了。

代善看出如果两虎相争必然导致后金的分裂和混乱,所以他果断的选择了拥立皇太极,放弃了争夺汗位。不仅如此,代善还多次以大贝勒的威望给予皇太极支持,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

天聪四年(1630),代善提议:

“我等既拥戴皇上为君,又与之并坐,恐滋国人之议,谓为等奉上居大位,又与之并列而坐,甚非礼也。”

于是从今以后皇太极南面独坐,为皇太极树立了绝对的权威,使皇太极确立了独尊地位。

代善立皇太极之子

1943年皇太极病逝,代善仍然对多尔衮施加压力,提出“帝之长子,当立大统”,使得福临即位为顺治帝。

但是多尔衮并不甘心,代善之子硕讬、孙子阿达礼也密谋支持多尔衮称帝,并且希望能争取到代善的支持。结果代善严厉的斥责其“祸必立至”,并且大义灭亲举报了他们的阴谋。最终多尔衮欲打动政变夺取皇位的企图失败。

代善这么做,和十七年前拥立皇太极的情况一样,此时的清朝已进入统一全国的关键时刻,如果发动内战必定会削弱清朝势力。代善牺牲掉一儿一孙,做了莫大的牺牲。

代善一生征战,帮助后金崛起,又先后两次在皇位交接之争上,以顾全大局的豁达和不计私利的牺牲做了极大的贡献。没有代善,也许就没有清朝,没有代善,也许就没有康熙的皇位。所以就可以理解康熙为什么会特地叮嘱新皇帝要善待代善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