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歷史選擇題題型突破-類型1 反映、體現類


類型1 反映、體現類


  高考趨勢 近年來,新課標全國卷及地方自主命題高考卷越來越注重對考生在新情境下,歷史思維能力的深層考查,其標誌之一就是“反映類”“體現類”選擇題的出現。此類試題不僅考查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更考查通過對錶面現象的分析,進而發掘事物的內在本質與發展規律的能力。此類試題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考查在辯證唯物主義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題秘籍 從命題設計意圖來看,“反映類”“體現類”試題考查了對題乾材料“現象”的進一步解讀。答案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層次的;不是現象,而是本質。考查的不僅是對材料內容的正確解讀,而且是在此基礎上對某一歷史現象、歷史問題、歷史結論的深層次理解與解釋。從更具體的方法看,“反映類”“體現類”試題要從題幹現象出發,透視到該現象所反映的“本質”或者揭示該現象的“特點”,也就是要深入制度層面,抽象到規律層面,總結出獨一無二的特點。所以,既然是“反映”,就不要用現象來“反映”現象,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題幹是A項,答案肯定不是A項。

1.(2019·全國文綜Ⅰ,24,改編)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這反映出(  )。

                     

A.君主的身體狀況影響王位傳承方式

B.禪讓制度的影響完全消失

C.政治制度會隨著時代發展與時俱進

D.血緣紐帶關係已逐漸弱化

解析 材料“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說明西周王位主要是代際傳承,這是因為西周確立了宗法制,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王位繼承方式產生變化,故選C項;“禪讓制度的影響完全消失”說法太絕對,排除B項;“君主的身體狀況影響王位傳承方式”是表面現象,不是題幹反映的本質,排除A項;“血緣紐帶關係已逐漸弱化”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答案 C

2.(2019·全國文綜Ⅱ,26,改編)程顥詩云:“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其體現的主旨是(  )。

A.萬事萬物與人皆同理 B.人類應該與自然融合

C.修身養性的思想境界 D.奮發向上的人生理念

解析 由材料“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可知要以平靜的心情欣賞萬物,享受自然的樂趣,人們對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應隨著四季的變化享受自然的樂趣,保持內心的快樂,平靜地看待興衰寵辱、春夏秋冬,與普通人一樣高興而來,怡然而去,由此可得出“人與萬事萬物都是同一個理”,而不是“人與自然的融合”,當然更不是道家的“修身養性”,也沒有“奮發向上”的意思,故答案選A項,排除B、C、D三項。

答案 A

3.(2019·全國文綜Ⅲ,34,改編)1947~1948年,美國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臨饑荒,美國政府拒絕提供救濟,因為有人指控他們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產主義式的而不是美國式的。這反映出(  )。

A.政府實行種族歧視的政策

B.政府對民眾生活放任不管

C.政府政策受國際政治影響

D.美國政府沒有自己的主見

解析 “美國政府拒絕提供救濟,因為有人指控他們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產主義式的而不是美國式的”屬於意識形態的歧視,與國際上二戰後美蘇之間的“冷戰”密切相關,故答案為C項;僅從材料內容無法看出美國實行種族歧視的政策,排除A項;“政府對民眾生活放任不管”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排除B項;“美國政府沒有自己的主見”與事實不符,故排除D項。

答案 C

4.(2019·江蘇單科,1,改編)據青銅器銘文記載,西周中後期,裘衛因經營手工業獲得財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貴族用13塊耕地,從裘衛那裡換取了在王室儀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飾。這一記載反映了(  )。

A.王室鼓勵商業發展 B.禮樂制度瓦解

C.井田制度出現變動 D.世襲制度崩潰

解析 “一位名叫矩的貴族用13塊耕地,從裘衛那裡換取了在王室儀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飾”表明土地私有制對井田制形成衝擊,故C項正確;中國古代一直存在世襲制度,它並沒有崩潰,故D項錯誤;材料的內容是土地私有制對井田制的衝擊,沒有體現禮樂制度,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王室鼓勵商業發展,排除A項。

答案 C

5.(2018·全國文綜Ⅲ,35,改編)1959年,蘇共二十一大討論通過了七年經濟計劃,規定7年內工業生產總值提高80%,其中發電量、鋼鐵產量都要求成倍增長。這反映出七年經濟計劃(  )。

A.未能擺脫斯大林模式

B.實現了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

C.是新經濟政策的延續

D.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

解析 由材料“其中發電量、鋼鐵產量都要求成倍增長”可知,該計劃重視重工業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斯大林模式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這說明蘇聯依然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未能擺脫斯大林模式的影響,A項符合題意;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B項不正確;新經濟政策強調的是用商品和貨幣關係促進經濟的發展,與材料不符,C項不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重視發展重工業,未體現國家加強對經濟的控制,D項不正確。

答案 A

6.(2018·全國文綜Ⅱ,25,改編)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須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加劇了土地兼併、農戶流亡。這反映出當時(  )。

A.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

B.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

C.低糧價不能調動積極性

D.富商大賈操縱稅收

解析 西漢文景時期,百姓的田租很輕,但是人頭稅重,而且在糧價極低的情況下,還要把糧食換成錢幣來交稅,富商大賈再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這就意味著百姓負擔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傾家蕩產,再結合題幹信息“加劇了土地兼併、農戶流亡”可知,這反映了當時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故選B項;漢代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故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農民負擔沉重,導致土地兼併、農戶流亡,破壞了自耕農經濟的發展,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稅收多少及其徵收形式是由政府確定的,且材料信息說的是“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故排除D項。

答案 B

1.(2019·四川雅安三模)夏、商、週三族祭祀的時候,不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還更進一步把本族來源與黃帝族系聯繫起來,都自認是黃帝族的後裔。這主要反映出當時(  )。

A.黃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認

B.宗族觀念逐漸強化

C.民族認同意識正在形成

D.世襲制度不斷延續

解析 由材料“夏、商、週三族祭祀的時候,不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還更進一步把本族來源與黃帝族系聯繫起來,都自認是黃帝族的後裔”可知夏、商、週三族都認為他們擁有同一祖先,都是黃帝族後裔,具有民族認同的意識,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是各族與黃帝族的血緣關係而非黃帝地位,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民族觀念而非宗族觀念,排除B項;夏、商、週三族之間沒有世襲,排除D項。

答案 C

2.(2019·四川南充三模)孔子是無神論者,他曾說“子不語怪力亂神”。而董仲舒結合陰陽家學說創造性地提出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等學說。這一變化反映了(  )。

A.董仲舒的學說背離儒家思想

B.儒學已不再適應時代的要求

C.孔子的思想不被當時社會認可

D.儒學適應社會發展而做出調整

解析 材料“孔子是無神論者,他曾說‘子不語怪力亂神’。而董仲舒結合陰陽家學說創造性地提出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等學說”反映了儒學根據社會發展需要調整自身,故選D項;董仲舒發展了儒家思想,而不是背離儒家思想,排除A項;董仲舒發展了儒家思想,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孔子的思想不被當時社會認可,排除C項。

答案 D

3.(2019·北京東城區二模)唐代宗詔令“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牆、接簷造舍等,先處分一切不許,並令毀拆”;宋真宗時店鋪侵佔通衢大道的情況屢禁不止;最終宋徽宗以徵收“侵街房廊錢”的形式承認了這一行為的合法性。這反映出(  )。

A.宋代的法律體系比唐代更為完備

B.“工商食官”的政策逐步受到削弱

C.商業發展不斷衝擊傳統坊市制度

D.官府對商業活動的控制日趨嚴格

解析 唐宋時期侵街打牆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最終宋徽宗以徵收“侵街房廊錢”的形式承認了這一行為的合法性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故選C項;材料體現不出宋代的法律體系比唐代更為完備,排除A項;“工商食官”制度是商周時期政府佔有工商業者並進行壟斷性經營的制度,與侵街打牆無關,排除B項;宋徽宗以徵收“侵街房廊錢”的形式承認了這一行為的合法性,說明官府對商業活動的控制放鬆,排除D項。

答案 C

4.(2019·四川綿陽三模)清政府對商業戲園的管制極為嚴格,北京內城嚴禁出現商業戲園,八旗和高級官員禁止入園看戲。但朝廷禁令卻無法阻擋戲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戲園不斷潛入以滿人為主的內城,更有八旗達官顯貴到外城看戲。這種變化反映了(  )。

A.大眾娛樂化解民族矛盾

B.早期啟蒙思想推動文化繁榮

C.市民文化衝擊封建社會秩序

D.文化專制政策淡出歷史舞臺

解析 清代嚴格限制“商業”戲園,說明政府忌憚商業文藝影響其統治,“達官顯貴到外城看戲”說明戲曲藝術魅力巨大,商業戲院等市民文化衝擊封建社會秩序,故選C項;材料體現的是戲曲的魅力,和矛盾化解無關,排除A項;戲劇繁榮主要得益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市民階層的擴大,而非早期啟蒙思想,排除B項;由材料“清政府對商業戲園的管制極為嚴格,北京內城嚴禁出現商業戲園”可知當時文化專制仍舊盛行,排除D項。

答案 C

5.(2019·安徽馬鞍山三模)1867年,針對西方在修約過程中的非分要求,李鴻章“引萬國公法直言斥之”。1881年,駐外公使曾紀澤利用西方“可隨時修約”的規矩,赴英外交部“談商改條約之事”。這反映出(  )。

A.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

B.國際環境有利於外交鬥爭

C.外交平等成為國人共識

D.國人對外交往過程中主權觀念增強

解析 李鴻章援引萬國公法斥責西方在修約過程中的非分要求,曾紀澤利用西方“可隨時修約”的規矩赴英商談修改條約,這都說明在對外交往中國人的主權觀念增強,故選D項;此時隨著列強侵華的加劇,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際地位不斷下降,排除A項;19世紀60~80年代,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西方加緊殖民擴張,廣大的亞非拉地區淪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際環境不利於外交鬥爭,排除B項;僅僅李鴻章、曾紀澤兩人的行為不能說明外交平等成為國人共識,排除C項。

答案 D

6.(2018·天津南開區三模)1915~1918年,《新青年》雜誌中“革命”一詞的出現頻度為0.78%。1923~1926年,《新青年》雜誌共發表各類文章128篇,平均每篇出現“革命”一詞多達25次以上。這主要反映了(  )。

A.救國主流思想的變化

B.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C.新文化運動影響減弱

D.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發展

解析 題幹中“革命”一詞由1915~1918年頻率低到1923~1926年頻率高,是因為1924年國共合作後國民革命運動興起,救國主流思想發生變化,故A項正確;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從1924年開始的,而題幹給出的是一個時間段,故B項錯誤;《新青年》雜誌只是“革命”一詞的載體,不能代表新文化運動影響的變化,故C項錯誤;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是在1927年秋建立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

答案 A

7.(2019·福建廈門二模)1942~1943年河南發生大饑荒。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發出“不餓死一個人”的號召,採用教育民眾互助友愛、組織開展紡織運動、協助災民發展生產等方式,安置了25萬湧入邊區的災民。這主要反映出(  )。

A.惡劣的戰時環境導致災情擴大

B.抗日根據地適時調整了工作重心

C.新民主主義經濟模式正式確立

D.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戰爭勝利的根源

解析 當大饑荒發生之後,中國共產黨採取了正確的方式,“安置了25萬湧入邊區的災民”,使25萬災民不被餓死,這使廣大民眾更加信任中國共產黨,這說明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戰爭勝利的根源,故選D項;題乾沒有提及災情擴大,排除A項;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安置25萬災民,不能說明中國共產黨調整了工作重心,排除B項;通過所學知識可知,新民主主義經濟模式正式確立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排除C項。

答案 D

8.(2019·遼寧瀋陽三模)1949年12月我國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以普及為主”的教育方針。1953年9月,全國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教育部門應當首先集中力量發展和改進高等教育。中小學教育已有很大的發展,今後應當著重質量的提高。”這一政策轉變反映了(  )。

A.掃盲教育已經基本完成

B.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需要

C.“科教興國”戰略出臺

D.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蘇聯

解析 1953年我國開始推行“一五”計劃,這一政策轉變反映了當時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需要,故選B項;2001年掃盲教育才基本完成,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1995年“科教興國”戰略出臺,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根據材料“1953年9月,全國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教育部門應當首先集中力量發展和改進高等教育’”可知這一時期注重發展高等教育,但未涉及我國教育政策效仿蘇聯的信息,排除D項。

答案 B

9.(2019·安徽合肥三模)希臘英雄傳說起源於對祖先的崇拜,這類傳說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與人的後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們體力過人,英勇非凡,成為古希臘人集體力量和智慧的化身。這反映出古希臘人(  )。

A.征服自然的頑強意志

B.崇尚武力並熱衷於殖民擴張

C.重視城邦的集體榮譽

D.具有樸素的人文主義觀念

解析 材料“半神半人的英雄。他們體力過人,英勇非凡,成為古希臘人集體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說明古希臘傳說具有人文主義色彩,這反映出古希臘人具有樸素的人文主義觀念,故選D項;材料沒有提及征服自然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B項,排除;“半神半人的英雄”說明材料強調的是個人而不是城邦的集體榮譽,排除 C項。

答案 D

10.(2019·安徽馬鞍山三模)右圖出自1543年出版的《人體構造》一書,該書搭配著精美的版畫插圖,並系統描述了人體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圖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駐足田野,襯著明快的大自然背景,顯得頗為生動。這主要反映出當時(  )。

A.人們追求樂觀的生活情趣

B.自然科學已擺脫教會束縛

C.現實主義成為時代的主流

D.醫學進步豐富了人文主義

  解析 據材料“插圖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駐足田野,襯著明快的大自然背景,顯得頗為生動”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世紀時的文藝復興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歡樂,提倡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故選A項;文藝復興時期自然科學還沒有擺脫教會束縛,排除B項;現實主義是19世紀產生的關注人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的藝術思潮,排除C項;人文主義推動了近代醫學的進步,材料所講述的是人文主義在醫學上的反映,排除D項。

答案 A

11.(2019·北京東城區二模)在莫斯科舉行的美國國家博覽會的開幕式上,赫魯曉夫和尼克松之間展開了一場關於東西方意識形態和核戰爭的辯論,因辯論在廚房用具展臺前進行,故稱“廚房辯論”。下圖漫畫反映的時代背景是(  )。

A.蘇聯的經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B.美國深陷越南戰爭導致實力被削弱

C.美蘇意識形態的對立得以消除

D.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

解析 “廚房辯論”發生時,赫魯曉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選A項;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排除B項;美蘇意識形態的對立無法消除,排除C項;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是在20世紀80年代後,排除D項。

答案 A

12.(2019·福建漳州三模)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具有前衛特色並與傳統文藝分道揚鑣的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盛行一時。這反映出(  )。

A.工業文明出現了深刻的危機

B.啟蒙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

C.浪漫主義的理想已然破滅

D.文明衝突成為世界主流

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經濟危機給西方社會帶來精神危機,因此現代主義興起並發展,故選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啟蒙運動發生在17~18世紀,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浪漫主義盛行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文明交流融合是世界主流,排除D項。

答案 A

2020高考歷史選擇題題型突破-類型1 反映、體現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