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思考」"送课下乡"岂如"送研下乡"?

摘要:送课下乡是一种导向和引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讲,可望不可及。搞校本教研更切合基层学校的情况。送研下乡,指导和帮助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调动教师探究的积极性,让教师从自身做起研究教法、研究内容,实现教学效率的高效。实践证明,送研下乡效果更好。

关键字:送研下乡 以点带面 全面丰收

时下,在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在一些地区盛行由教研部门牵头,城区优秀教师"送课下乡""送课上门"活动,其目的就是让乡村学校的教师能够呼吸新鲜气息,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让其学有目标,用意良好。然而,最近我走访了一些乡村学校的教师和校长,他们说了一番话,引起我对"送课"活动的反思。他们说,送课活动本身很好,它有利于城乡教学的交流,但由于乡村学校师资水平、教学设施、学校人为环境等限制,其效果不尽人意。

「值得思考」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主要表现在:

一、乡村教师可望不可及。举凡送来的课都是优秀教师经过精心准备而讲,无论学科知识,还是教学方法,挑剔处不多。他们在演示教学中所需辅助教具较多,譬如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可这些设备在乡村只是在规模较大学校才有,而在不少农村小学,教师仍靠的是粉笔+黑板+教科书教学,老师们看到送课教师所采用的现代技术,以及他们高妙的教学艺术,都交口称赞,但看看自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自身的业务素质,颇感惭愧,老实说,即使是蹦一蹦也摘不到苹果。

二、听后似过眼云烟。有的教师反映,我们观摩优秀教师的讲课,犹如看电影一样,他们课上活动着数多,师生对话频繁,谈其特点,我们很难从理论角度去认识,评课时也是人云亦云。新课标要求怎么做?课例好在哪儿?如何仿效?对这些问题感到迷惘。主要的原因是自身对新课程理念知之甚少,所以印象深浅也难说。

三、人一走,茶就凉。不少教师讲,优秀教师的课是阳春白雪,我们讲课是下里巴人,模仿与吸收困难很大,甚至根本学不成,因此听后就淡然而忘,抛之脑后,隔一段时间连讲的内容也全然忘却。自己再站到课堂上,依然穿旧鞋,走老路,踩故土,老一套。他们认为"送课"这一做法,上级虽用心良苦,但对乡村教师颇有耽误时间,浪费精力之嫌。


「值得思考」

图片来自于网络

于是,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反思:在农村教师的基本素质尚待提高,办学设施需要改进的情况下,采用送课形式以提供方向性的教学范例,倒不如倡导教师们立足自己的实际,以求自我提高更好。提高的当然方式很多,若采取课题研究方法,我想当为一剂良药。即采取教研部门深入辖区各个学校,帮助学校选择适合研究的课题,最好一个学校有两个课题,覆盖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人人参加。

该做法至少它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一、牵一发而动千钧

有了研究的课题,意味着学校所有教师都有可思考的共性问题。他们在为课题研究出谋划策,人人行动起来,人人都是研究者。研究中遇到问题,大家会共同探讨,各抒己见,讲看法,想对策,写感受。 "十五"期间,我曾主持了一干训课题,我们学校有8名老师参加了课题研究,起初我信心不足,以为大家能不能自觉进行研究,事实上出乎预料,同伴们热情很高。学校办校长培训开班,课题组成员主动到班里发问卷,作调研,召开小组会议,搜集资料,有时星期天也不休息。每个星期三下午是课题组活动时间,大家轮流搞讲座,一讲3个小时,课后又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谈自己的看法,象这样坚持了两年半,大家一直认为学到了不少知识,结题之后,大家一直认为,此项活动不仅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而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假如教研部门能够引导每一所农村学校搞课题研究,那学校必然会产生生气勃勃的局面。

二、汗水撒地沃土肥

课题研究就是解决问题。教研员引导教师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校本课题,经过几年辛勤的研究,当会解决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了,学校就能健康发展。假如你选取教学方法方面的课题来研究,那么你肯定会综合自己学校在学科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找根源,求办法,会主动地通过报刊和网络来了解著名教师的教学方法。做这些工作,当然离不开心血,它需要付出,同时也会得到回报。当你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之后,你便会豁然开朗,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们也会将改变自己陈旧的教学观念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一个又一个课题研究,一年接一年的教学实验,会使学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必定给学校的发展增添后劲。"十五"期间,我校开展的两项课题研究,一个是干训,一个是师训,这两个课题都是结合我市的实际而开展研究的,它对全市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短期就能见效果

课题研究是学校整体素质的标志,它可以标识教师的素质,也可以看出学校诸成员间的亲和力。有这样一所农村小学,共11名教师,学校领导与教师间关系尴尬,管理与被管理间时有冲突。02年,教研室的同志建议该学校搞一个课题研究,以和谐学校诸成员间的关系。校长听了教研员的建议,便申请了《校长、教师、学生——管理思考》的课题,全体教师都是课题组成员,研究对象就是全体师生,大家经常在一起探讨,认真分析学校的过去、现在,展望未来。一致认为,学校取得的所有成绩,是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奋进的结果,所有过失都是互相扯皮、拆台造成的。大家认识取得一致后,统一了思想,主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一年后,学校教师与校长的关系发生来了可喜的变化,教育质量也上了一个新台阶。还有我市的第三小学,多少年来,一直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的全面,学校管理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的学校,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一年小变,两年再变,三年大变,已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具有现代教学设施,具有培养高素质学生,且倍受同行青睐的现代化学校。

所以说,在推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教研部门应该精心地为农村学校把把脉,急教师之所需,采取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有效方法,给他们的教学以有力推动。我想还是应当多深入基层,多往乡下送几个课题,指导教师扎扎实实搞点研究更好,因为这是一种硬工。


「值得思考」

图片来自于网络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肖成全等编著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特色成果交流专集》(下)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