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創新“六大機制” 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

“村裡建有產業園,我在園區負責除草、噴藥、修枝、摘果,一天工資60元。”10月11日上午,家住南部縣東壩鎮打鼓山村的村民鮮秀英算了一筆賬,今年以來,她在產業園區務工,收入已經超過1萬元。

在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中,南部縣創新實施“掛圖作戰”指揮、現場驗靶推進、“五方聯盟”鏈接、“三議五會”自治、內生動力引導、黨建扶貧引領“六大機制”,成功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帽子,經驗在全國推廣。一場精準脫貧攻堅戰打下來,全縣至今共減貧10.2萬人,退出198個貧困村,農村貧困面貌得到根本改變。

建脫貧奔康產業園 讓貧困群眾收入穩定

10月11日上午,鮮秀英就走出家門,來到村裡的脫貧奔康產業園上班,主要是在柑橘產業園裡除草、修枝等。“像我們這把年齡,在家門口就能務工掙錢,多虧了黨的扶貧政策好。”年過半百的鮮秀英說,在產業園區務工,每天有收入,2畝多土地年底還有保底分紅,一年的總收入不低於2萬元。

“打鼓山、打鼓山,村民窮得連聲嘆,出了光棍一大班……”順口溜的背後,折射出的是打鼓山村曾經的貧窮。隨著精準脫貧攻堅戰在村裡打響,如今,打鼓山村完成危房改造55戶,排危整治200餘戶,風貌改造實現全覆蓋。村裡還建成了文化室、衛生室等,新建村組道路10餘公里,新修和整治山平塘4口、灌溉渠系5公里。在產業發展方面,建起了面積達1.5萬畝的柑橘產業園,昔日的荒山、撂荒田變成了果園。

打鼓山村黨支部書記趙全勇介紹,東壩鎮打鼓山村脫貧奔康(柑橘)產業園實行的是“三園共建”模式,即在龍頭企業負責技術、農資、管理和營銷服務的基礎上,引導具有管理創新能力的貧困戶領辦創業園,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進入就業園,既無管理創新能力又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帶進託管園,實現利益聯結全覆蓋。2017年,加入創業園的66戶貧困戶年均增收達3萬元,加入就業園的39戶貧困戶年均增收達2萬元,加入托管園的21戶貧困戶年均增收超過1萬元。

打鼓山村是南部縣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要改善農村貧困面貌,發展產業是關鍵。南部縣創新推出了“五方聯盟”鏈接機制,即推行龍頭企業+專合組織+致富能人+貧困群眾+金融保險“五方聯盟”機制,按市場運作模式,建成了覆蓋貧困村和貧困戶的脫貧奔康產業園356個,讓群眾有了穩定的收入和增收渠道。

約束激勵機制 讓幫扶幹部有工作熱情

在打贏精準脫貧攻戰中,南部縣始終把精準脫貧作為最大政治任務,實行星期二、三、四“無會日”制度,保證幫扶幹部每週有2至3天進村入戶、蹲點幫扶。成立縣、鄉、村三級“作戰室”,層層掛出“作戰圖”,將“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落實到具體單位,把任務細化到月、安排到天,一週一調度、一月一通報、雙月一驗靶。有著“戰狼”之稱的33名縣級幹部每人掛聯1至3個鄉鎮及相對應的村,任務最重的鄉鎮由縣委書記、縣長親自掛;問題最多的村,縣級幹部親自包;難度最大的戶,縣級幹部親自幫。

鬥硬考核和獎懲,南部縣在全縣抽調150名紀檢幹部成立40個巡查組,全天候蹲點巡查,發現問題、當天交辦、限期整改、定期複查,整改不到位的一律電視問政、從嚴追責。暗訪巡察、驗靶結果則納入年終考核,好的授予“流動紅旗”,差的給予“黃牌警告”。一系列約束激勵措施,逼出了南部幹部的血性、激發了隊伍的“狼性”。在打贏精準脫貧這場戰役中,幹群一心、眾志成城,持續迸發出了爭分奪秒的“拼搶精神”、挑戰極限的“拼命精神”、不勝不休的“拼搏精神”和萬眾一心的“拼合精神”。清晨6點鐘出發進村入戶,晚上開群眾會解決問題,深夜回辦公室處理文件和業務,成為南部幹部的工作常態。

扶貧也扶志 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南部縣建興鎮中和井村是典型貧困村,耕地少、貧困人口多,一些貧困群眾思想保守、觀念落後。為增強貧困群眾致富信心,中和井村組織村幹部、貧困戶代表到附近的三官鎮朱家梁村、火峰鄉城隍埡村等地“取經”,通過參觀學習,大大激發了貧困群眾“我要脫貧”的內生動力。如今,村裡建起了面積300餘畝的核桃產業園,還栽種了50餘畝紅心柚。

“貧困的根結在於一些群眾缺乏知識、技能、信心和鬥志。給錢送物雖見效快,但沒有貧困主體的積極參與,很難從根本上脫貧。”中和井村黨支部書記何仕光說,扶貧重在扶志,只有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不等不靠,苦幹實幹,才能徹底告別貧困。

為了提升村民“我要脫貧”的內生動力,南部縣推行“三議五會”工作機制,規範議事內容,確保陽光透明,納入“三議”的事項,一律按村“兩委”提議、村民代表審議、全體村民決議“三議”程序決策,自上而下宣傳、自下而上決策,幹部指導不拍板、群眾說了算。在用好“五會”平臺方面,堅持由鄉鎮或幫扶單位組織召開村“兩委”幹部會,解決村班子軟弱渙散和團結問題;召開全村黨員會,尊重黨員主體地位、發揮先鋒作用;召開群眾代表會,緊緊依靠群眾代表做深做細群眾工作;召開聯組會或院戶會,廣開言路,多方聽取意見,符合政策的立即辦,不符合政策的講清道理,做好溝通,及時化解疑慮,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動力充分激活。

激發群眾“我要脫貧”內生動力,南部縣還堅持通過政策統籌、活動引領、思想教育等多管齊下,全力增強群眾不等不靠、脫貧奔康的信心和決心。如妥善處理貧困村與非貧困村、貧困戶與非貧困戶、特惠與普惠之間的關係,消除群眾之間不平衡心態和相互攀比心理,構建了鄰里相助、齊心協力的脫貧氛圍;優先支持發展長效產業和到戶“四小工程”,調動了群眾脫貧積極性,甚至是搶著乾和加油幹;深入開展感恩教育、法紀教育、習慣教育、風氣教育和脫貧光榮的自尊教育等“五大主題教育”,讓“勤勞致富光榮、懶惰致貧可恥”觀念厚植人心。(南充日報記者 李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