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史上的三大泡沫事件

來源 知乎

世界金融史上的三大泡沫事件

每遇金融危機,各界就喜歡用各類措辭來警告投資者"利益與風險相伴"。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世界金融史上最為著名的三次泡沫事件:荷蘭的鬱金香狂熱、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泡沫和英國的南海公司泡沫。三大事件在教科書和傳媒中都被歸結為少數騙子做局,政府監管不力,大眾瘋狂跟進,結果人財兩空,經濟遭到破壞而造成金融與社會的悲劇。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鬱金香狂熱

歐洲有一個古老的傳說:三位勇士同時愛上一位美麗的少女,為博美人青睞,三位勇士分別送給少女一件禮物:皇冠、寶劍和金塊。少女對三人都不感冒,於是向花神禱告,花神就將皇冠變成枝幹,寶劍變成綠葉,金塊變成球莖。這個球莖就是鬱金香球莖。在花語的世界裡,鬱金香也曾代表未必美好的愛情;在金融的世界裡,鬱金香代表真正可怕的危機。

眾所周知,鬱金香是荷蘭的國花,於16世紀從中東傳入荷蘭,1570年一位荷蘭花匠從奧地利宮廷偷回了球莖。此後,鬱金香一經綻放"舉國稱奇"。由於鬱金香被引種到歐洲的時間很短,數量非常有限,"物以稀為貴",價格自然極其昂貴。在崇尚浮華和奢侈的法國,很多達官顯貴家裡都擺有鬱金香,作為觀賞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1608年,就有法國人用價值3萬法郎的珠寶區換區一隻鬱金香球莖。1636年,一株稀有品種的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在那個時代的荷蘭乃至歐洲其他國家,佩戴鬱金香絕對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當鬱金香開始在荷蘭流傳後,它巨大的利潤很快就吸引了眾人的眼球,人們開始倒賣鬱金香球莖。最初在1635年前後,還只是在上層社會倒手,畢竟鬱金香是奢侈品,普通人與之無緣。這時候,證券交易所就派上了用場。鬱金香在荷蘭的證券交易所上市。為了讓普通人也能有投資的機會,交易所甚至把單株鬱金香分割為細股,而且制定了一系列交易規範。

在轟轟烈烈的全民鬱金香運動中,荷蘭人創造了"期貨選擇權",1636年可以賣出1637年出世的鬱金香球莖,交割前不需要付款,交割時只需交割證券市場差價,而且推出交易槓桿,允許買空。現在,我們耳熟能祥的"看多、看空、期權、期貨"等證券市場名詞基本都是那個時候由荷蘭人發明出來的。

在輿論的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和熱忱,並開始競相搶購鬱金香球莖。1634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荷蘭的全民運動。當時1000元一朵的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後就升值為2萬元。面對如此暴利,所有的人都衝昏了頭腦。他們變賣家產,只是為了購買一株鬱金香。正如當時的一名歷史學家所描述的:"誰都相信,鬱金香熱將永遠持續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錢人都會向荷蘭發出訂單,無論什麼樣的價格都會有人付賬。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蘭,貧困將會一去不復返。無論是貴族、市民、農民 ,還是工匠、船伕、隨從、夥計,甚至是掃煙囪的工人和舊衣服店裡的老婦,都加入了鬱金香的投機。無論處在哪個階層,人們都將財產變化成現金,投資於這種花卉。"

1635年—1636年,鬱金香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駭人聽聞的水平,總漲幅高達5900%!1637年2月,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售價高達6700荷蘭盾,這筆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而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但是,不是每一個購買鬱金香的人都驚豔於花的美麗,投機者們只是希望能以理想的價格轉手賣給後面的接盤者,其中的差價才真正驚豔世人。"大傻瓜"的理論告訴我們:在泡沫經濟中,人們相信最後一個傻瓜才是真的傻瓜,自己不是。但是,最後一個大傻瓜肯定會出現,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可能是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

就當人們沉浸在鬱金香的狂熱中時,鬱金香市場在1637年2月4日突然崩潰。當天突然有經紀人喊低報價,當天球莖暴跌。一夜之間,鬱金香球莖的價格一瀉千里,一週之內價格跌落到農貿市場上洋蔥的價格,公眾開始陷入恐慌。雖然荷蘭政府發出緊急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勸告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暴漲沒有理由,那麼暴跌也同樣不會有理由。一個喪失理性的市場,政府說話同樣無效。在喊話無效的情況下,荷蘭政府開始耍無賴,在1937年4月決定終止所有合同,並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鬱金香的狂熱在政府的救市行動中破滅了。

更為悲哀的是,鬱金香事件不僅沉重打擊了舉世聞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蘭經濟陷入一片混亂。雖然此後鬱金香繼續在荷蘭繁衍生息,但這個曾經繁榮一時的經濟強國卻開始走向衰落。從17世紀中葉開始,荷蘭在歐洲的地位逐漸被海峽對岸的英國所取代,而"鬱金香狂熱"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感嘆號。

金融市場裡的名言:"歷史總在不斷的重複。"

密西西比公司泡沫(法語:Compagnie du Mississippi)

密西西比泡沫事件是近代三大泡沫經濟事件之一。和鬱金香泡沫的不同之處在於:鬱金香的狂熱基本上是民間的投機炒作,並且只是一種商品,牽涉到的人數有限,但是密西西比公司泡沫卻有著明顯的官方背景,並且發生在股票和債券市場,把法國廣大的中下階層老百姓都捲了進去。從這一點來說,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現代特色。

1715年,路易十五繼承王位,年僅5歲。真正的統治者則是攝政王奧萊昂公爵,此人在治國方面是純的廢物,不過他有一個賭友,叫做約翰-勞(John Law),是一個金融天才,被公爵任命為財政大臣。1705年的時候,這個約翰-勞出版了一本《貨幣與貿易通論》的書,知道這本著作的人並不多,但是在出版之後的200多年,他有個粉絲寫了一本複述他思想的書,叫做《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沒錯,這個人就是號稱"拯救了資本主義"的凱恩斯,可見這個金融天才的思想在當時有多麼先進。

1717年,約翰-勞向攝政王提出了"密西西比計劃",要開發"遍地是黃金的密西西比"。8月,密西西比公司成立。在次年12月,通用銀行被國有化,更名為皇家銀行,約翰勞任行長。到了1719年,他買下了法國皇家造幣廠,皇家銀行紙幣成為法國法定貨幣,壟斷了法國在歐洲以外的所有海外貿易。公司的股票售價每股500裡弗爾,因為他代表皇家,所以公司股票具有國家信譽。在約翰勞的主導下,公司在1719年9-12月間共增發了30萬股,每股面值5000,資金用途是償還30億的法國國債。而募股的原因是在密西西比購買了很多土地,那裡有著豐富的金礦資源,在這些資金到位之後,公司的收益將會成倍上升。很誘人的前景,只不過,都是虛構的。

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一上市就被搶售一空,公司的股價從開盤不足1000裡弗爾一路飆升到超過2萬里弗爾,並且從市場的信心來看,還會繼續向上突破。於是,法國陷入了瘋狂。為配合股票投機對貨幣的需求,皇家銀行總計發行了4.8億裡弗爾紙幣,總之密西西比股票的價格越高,皇家銀行就同步發行越多的鈔票。約翰勞恐怕是想通過皇家銀行發行紙幣來解決財政危機,再通過賣出印度公司股票回購貨幣,這樣流通的貨幣在總量上達到平衡,也不會有通脹發生,這點上跟現代中央銀行的作用並無二致,只不過一個回購國債,另一個回購股票。

但是,國債和股票是不一樣的。因為無論如何炒作國債,都不會偏離本金太高,但是股票就不同了。密西西比的故事純粹是一種忽悠,公司根本沒有勞氏所吹噓的收益。雖然國債也沒什麼實體經濟支撐,但國債的利率很低,央行可以承受。而股票本身就是一種投機性的金融產品,交易市場上的人都是為了資本利得而非紅利,當股票價格不能維持收益時,泡沫就會破滅,屆時將會失去回購貨幣的手段,而流通中的貨幣足以擊垮皇家銀行。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

儘管人們對所謂的密西西比黃金充滿了信心,但忽悠畢竟是忽悠,股價不可能毫無依據的無限上升,泡沫總有破滅的那一天。導火線點燃於1720年1月,當孔蒂親王希望以低價買入一批股票,其實就是以自己的定價來購買新上市的密西西比股票,並企圖染指公司的經營。說白了,這位親王就是一打劫的。在無理要求被約翰·勞拒絕後,弄來三輛四輪馬車的紙幣到勞氏銀行要求兌換黃金。當然這樣一件事情遠遠不能沖垮皇家銀行和勞氏公司,但是這件事從側面提示了資本獲利退出的路徑,同時還提醒那些投機者們,紙幣和股票畢竟不是金銀。此後,那些先知先覺的精明投機者都正確預見到股票的價格不可能永遠攀升,於是開始兌換黃金,並逐步轉移或者窖藏,部分還運往國外。

與此同時,有些似是而非的"謠言"也開始流傳:密西西比流域並沒有發現金礦,那些黃金神話不過是一些騙人的故事。而股價的決堤,往往從謠言(實話)開始僅僅一個月的時間,股價就從2萬跌到了1萬,並且在約翰-勞開始回購股票的情況下才穩住的。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在他穩住股價之後卻建議王室徹底禁絕金銀流通,只有紙幣才是法定貨幣;任何人擁有超過500裡弗爾的金銀,都將被處以高額罰款;誰傳播"謠言",就要被抓起來送到新奧爾良。

以前關於"密西西比泡沫",人們只是傳言、猜測。而這種不打自招的行為只能證明心虛,所以傳言是真的,於是擠兌就不可避免了。已經沒有什麼人還相信那個地區蘊藏著巨大財富的神話,公司的股票也遭到市場的唾棄,約翰·勞終於控制不了局面,宣佈股票貶值,國務會議通過決議讓紙幣貶值50﹪,銀行則停止兌付黃金業務,曾經顯赫一時的法蘭西皇家銀行在一片喧囂中關門大吉。公司的股價在1720年9月跌到2000裡弗爾,到1721年9月跌回500裡弗爾。至此昔日的經濟繁榮泡沫徹底破滅,取而代之的是經濟衰退、民生重創的現實。"密西西比泡沫"給法國留下的傷痛是無法彌補的,泡沫破裂時,紙幣面值持續下降,整個國家的財富在瞬間蒸發。此時國民對未來已經徹底失去了信心,並在此後80年間,法國都沒敢重建銀行體系,始終使用鑄幣。

金融創新源自於信用,而金融泡沫則崩潰於信用的透支。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國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發生的一次金融事件,幾乎是與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同一時期發生的一次股票投機活動。南海公司的幕後操縱者通過運用陰謀蓄意騙取廣大投資者的鉅額財富,吹起了一個碩大無比的股市泡沫,而這個泡沫在破滅之後留給英國老百姓的只是一個關於財富的傳說。南海泡沫事件中的股價快上快落的情況,被後人發展出"泡沫經濟"一詞,用來形容經濟過熱而收縮的現象。

17世紀到18世紀初,英國正處於經濟發展的興盛時期。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私人資本不斷聚集,社會儲蓄不斷膨脹,投機機會卻相應不足,大量暫時閒置的資金有待尋找出路,而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1711年,牛津名人哈利-耶爾創建了一家公司,通過發行股票募集資金,主要業務是向海外投資,這就是南海公司。

南海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有一個眾所周知的企圖,就是攫取蘊藏在南美東部海岸的巨大財富。那時,人人都知道秘魯和墨西哥的低下埋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銀錠礦藏,只要能把英格蘭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數以萬計的金磚銀石馬上就會源源不斷地運回國內。雖然該公司與南美諸國的貿易並沒有增加什麼收入,但市場對公司主營業務的信心十足,公司股票依然熾手可熱。

在1719年末,南海公司構思了一個名為"南海計劃"(South Sea Scheme)的大型換股計劃,以換取更大利益,並在1720年1月向英國政府提出。計劃利用發行股票的方法來減緩國債的壓力,願意向英國政府支付750萬英鎊來換取管理英國國債的特權。南海公司在此後的英國國會辯論中向主要議員和英國皇室支付了120萬英鎊的賄賂,於是英國國會把管理3100萬英鎊國債的特權判給了南海公司。在國會剛剛開始辯論是否給予南海公司經營國債的法案時,南海公司就已散步謠言說國會很快就要通過議案,股票價格從每股120英鎊飆升到200英鎊。在最後通過議案時,股價超過了每股300英鎊。

在國王批准議案之後,南海公司的估價卻開始下跌了。用現在中國股市的說法,這就是"利好出盡"。雖然公司的董事此時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但他們仍然不甘心股市就此回落,公司主要負責人和他的小夥伴們不斷給媒體透露各種各樣的利好消息。比如在墨西哥和秘魯發現了巨大的金銀礦藏,只要把英格蘭的加工廠送上海岸,數以億計的金銀就會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於是,當人們聽說西班牙政府已經同意南海公司在秘魯設立基地的消息後,再一次提振了投資者的信心。這一系列謠言使得股價迅速反彈。董事會不失時機地按照三比一的價格發行100萬認購單。社會各界爭相購買,使得首次認購總值就超過了200萬原始股。數日之內,股價就上升到340磅,認購單的價格也提高了一倍。在此之後,著了魔似的人們紛紛捲入這場一浪高過一浪的投機,人們期待著南海公司的股票再度出現飛漲的奇蹟,紛紛搶購。於是股價就如同業火一般,在"眾人拾柴"的幫助下,在很短的時間內不斷創下新高——5月升至500磅,6月達到890磅,到驕陽似火的7月更是一度超過1000磅。

然而,鏡中花水中月一般的泡沫終有幻滅的一天。從8月開始,南海公司的股價開始了起伏不定的回落,股市一直低迷不振。到了9月,股價下跌到了700磅,事態變得嚴重起來,市場上出現了小範圍的拋售。為了防止公眾陷入完全絕望的境地,董事會召集了一次公司全體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幾項提案,但是對公眾的影響甚微。於是股價繼續下探,達到了500磅左右的價格,這時候的價格距離最高點已經是"腰斬"了,但是市場依舊疲軟,此後南海公司的股票滑向了400磅。董事會的成員為了免遭侮辱和暴徒的襲擊,連街都不敢上。政府開始意識到事態的嚴重了,一封接一封的公文送到了漢諾威的國王那裡,於是在內閣的請求下,喬治一世提早結束休假,返回英國主持大局。南海公司的股價,從奇蹟般地不斷新高,變成無底洞一般的下跌,在9月跌倒了150磅,並在月末最後幾天逐漸跌倒了135磅。並向競爭對手英格蘭銀行的董事會求助,為了支撐公共信貸,要求進行股與債之間的重組,南海泡沫徹底破滅。

當泡沫膨脹至極限,必然會脹裂。與法國密西西比泡沫的過程幾乎一樣,在南海公司的股價持續上漲過程中,有越來越多的投機者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特別是與公司有著良好關係和了解內部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認為操縱下的虛假幻象。於是,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拋售股票以保住利潤。而英格蘭銀行則在施行一些救市行為之後發現它根本無法恢復公眾的信心,更不能阻止毀滅的潮頭,它可不想和那些試圖救市的人一起去承擔死無葬身之地的風險,於是終止了對南海公司的救助。最終,在8個月的時間裡,南海公司基於一場騙局,如同沙堆上的城堡一般,轟然一聲坍塌在地。

後記

荷蘭的鬱金香狂熱、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及法國密西西比公司泡沫,是西方乃至整個世界金融歷史上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在時間上,這三大事件雖然與現代人相隔數百年,但並不因時光的久遠而顯得褪色,也不因國別的不同而妨礙讀者的認知。那些在資本市場受到傷害的人們,在當今時代同樣存在。人們逐利的慾望和對金錢的追求從未停止過。金融證券市場上,股票基金投機浪潮此起彼伏,永無休止,牽動著千千萬萬投資者的心。而每天關注股市走勢、考察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換算最佳的投資收益率等,更成為許許多多普通民眾最熱衷的副業或者消遣方式。

仔細回味歷史上這些瘋狂時間,我們可以發現在現象下面隱藏的本質原因是人性的貪婪,這也是最核心又致命的。雖然,對金錢和慾望的貪婪從某種程度上成為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當人們被貪婪之心和無盡的慾望所吞噬而喪失理智時,就會引發一輪又一輪的金融泡沫。如今,隨著信息傳播效率的提升,能奪人眼球的話題被一個接一個的炮製出來,吸引著一群又一群人忘我地投身其中,結果則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可謂亙古不變。

最後提醒諸位,投資有風險,投機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