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父母到底怎麼處理?這6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我們小區有一位小男孩壯壯,樓上跟他一起玩的的孩子,幾乎全都受過傷。因為一起玩的時候,他總是動不動就打人,有的媽媽能及時把自家孩子拉開,有的媽媽一眼沒看到孩子就受了傷。但不管怎樣,孩子畢竟是孩子,在院子裡遇到了還是會一起玩,壯壯媽也很無奈:“我現在都害怕帶他出門,一出門就是不斷的給別人道歉,家長好說話的道個歉就算了,不好說話的,難聽的話聽得我臉上也掛不住。”

這也難怪,畢竟誰家的孩子都是寶貝,當自己孩子攻擊了別的孩子,別的家長不管說不說,心裡都不會舒服。面對孩子的攻擊行為,家長解決問題的做法,直接影響著孩子以後如何處理類似的問題。

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父母到底怎麼處理?這6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一、家長不瞭解原因,直接解決後果

家長看到孩子出現了攻擊行為,打人、咬人、推倒等等,最容易犯的錯就是不先搞清楚原因,就針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反應。

1、簡單粗暴型

孩子打人了,父母第一反應:“怎麼能動手呢,現在就開始打人,不管還了得。”然後拉過孩子就是一頓打,簡單粗暴的期望疼痛能讓孩子長點記性。孩子打了人,先打一頓再說,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因為畢竟是自己孩子犯了錯,先打為敬,這樣也能堵住對方父母的責難。

對方父母一般看到孩子被收拾了,大多會就此作罷,甚至會攔著不讓,但父母解決問題採取的暴力方式,孩子看在眼裡,攻擊行為只會變本加厲,因為父母已經示範了方法。

2、護犢子型

小男孩動口咬了小女孩一口,胳膊上立馬出現兩排牙印,女孩哭的撕心裂肺。女孩媽媽過去找男孩家長理論,男孩家長說:“你女兒不惹我兒子,他怎麼會咬她?再說孩子已經道歉了,你還這麼不依不饒。”

這就是典型的護犢子,不論事情究竟怨誰,只知道保護自己的孩子。護犢子的家長,只會讓孩子學會推脫責任。

3、家長對幹型

一起玩耍時產生矛盾,朵朵的臉上被同伴抓出傷痕,朵朵媽心疼壞了,責怪同伴為什麼要動手,把臉抓壞了怎麼辦?而同伴家長認為,朵朵媽的吼叫嚇壞了自己孩子,你一言我一語的吵起來,甚至演變成動手,把孩子之間的矛盾演變成雙方家長的矛盾。

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父母到底怎麼處理?這6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二、攻擊性行為出現,原因很重要

3歲前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家長看到了孩子的攻擊行為,更應該注意到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

1、無意識攻擊

1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有能力控制自己胳膊,並做出打人的動作,這時候他們發現小手竟然有這樣的功能,會覺得是很有趣的事情。學步期的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喜歡用肢體來交流表達。有時候孩子打到父母,父母會覺得孩子很可愛,表現的很開心,所以他並不清楚打的真正意義。這只是孩子正常交流的方式,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攻擊行為。

2、獲得型攻擊

孩子為了得到父母或者小夥伴的注意,也會產生攻擊行為,特別是長期被父母忽略的孩子。即使知道這樣做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只要能得到父母的注意,他們也會樂此不疲。

3、表現型攻擊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無能,會產生想展現自己很強大的心理需求,從而產生攻擊行為。孩子得不到表揚和認同時,會認為是自己不足夠強大的原因,用攻擊別人的行為來展現自己足夠強大。

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父母到底怎麼處理?這6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三、面對孩子的攻擊行為,父母要怎樣處理?

當孩子的語言還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時,出現攻擊行為是很常見的,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引導。每個家長眼中“別人家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的辛勤付出和引導。

1、防患於未然,讓孩子學習表達友好

平時和孩子玩的時候,家長要有意識的教孩子如何表達友好。孩子和娃娃一起玩的時候,要告訴他:“輕輕地,溫柔的”並示範給他看。小夥伴來家裡玩,教給孩子怎樣分享玩具,怎樣表達對小夥伴的喜愛。即使孩子的語言不完善,也可以教他們用肢體動作來表達友好和禮貌,儘早教會寶寶一些簡單的問候方式來替代“打人”,比如“飛吻”、“抱抱”、“拉手”等。

2、讓孩子明白行為的後果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動手了就火大,記得先處理情緒再客觀的處理問題。當孩子出現了攻擊行為,仔細問完原因,告訴寶寶打人這個行為會給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孩子之間的行為往往不懂分寸,如果放任不管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家長髮現出現攻擊行為時,要第一時間制止,告訴孩子,解決問題可以選擇更友好的方式方法。

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父母到底怎麼處理?這6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3、明確表達攻擊行為不被允許

多數孩子認識不到自己做的是攻擊行為,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真實意願做事。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最需要的做的,就是讓孩子知道他這種行為是不被接受的。把孩子轉移離開當前的情境,平靜但堅定的告訴他:“不能打 /咬小朋友。”用這種方式既阻止了孩子的行為,又可以讓他平復下來,認真聽家長講話。

4、幫孩子看清自己的情緒

“媽媽知道你很生氣,能告訴我為什麼嗎?”、“是因為你的玩具被搶走了嗎?”

如果孩子還小,不能用語言表達,可以藉助手機或者網絡表情符號協助孩子用非語言的方式來認識和表達內心的情感。如果孩子可以用語言表達,家長就可以用語言詞彙來幫助他們梳理情緒。

確認孩子的真實感受,然後才能接納瞭解,分析來源並適當的處理。情緒的存在是一個事實,不可否認他的存在,當情緒被家長看見的時候,會更願意學習如何管理情緒,然後幫助孩子正確表達想法和情緒。

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父母到底怎麼處理?這6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5、爭取得到別人的諒解

如果孩子有錯在先,父母要教育孩子勇於承擔責任,誠懇的向別人道歉,爭取得到別人的諒解。不要強硬的逼迫孩子道歉,要耐心的給孩子講道理,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再真心實意的去道歉,效果會更好。

6、父母要起表率作用

很多時候,父母遇到問題,自己的情緒就很難穩定,不自覺的就採用了指責或武力解決問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兒期的孩子是崇拜父母的,家長要為孩子營造正確的生活環境。

媽媽剛把房間收拾好,孩子馬上就弄的又髒又亂,媽媽如果很生氣,可以告訴孩子自己情緒有些激動,需要自己單獨呆一會。等到自己的情緒平復以後,可以告訴孩子:“媽媽覺得自己勞動成果,沒有被珍惜和尊重,覺得很難過。”然後邀請孩子一起收拾房間,並一起探討在家裡怎樣玩可以不把房間弄髒,比如說可以在指定區域或房間隨意玩耍,但是客廳等公共空間需要維護清潔。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家長解決問題的方式。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 看更多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