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節說講就講的推門課


來一節說講就講的推門課

推門聽課源於何時何地已無確切考證意義,但多年來這種活動方式已成為教學調研主流。推門聽課,即聽課人在聽課前不通知授課教師而進入課堂聽課。從理論上講,能真實地瞭解教師的常態課堂狀況,為學校管理調整教研策略提供依據,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不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但是這種做法是否真的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呢?

1.推門聽課會被誤解為“找上門來”。習慣於獨立授課的教師對突然的“推門”有瞬間的戒備牴觸心理,會產生一些誤解,認為自己不被信任。教師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會對個人帶來很大的傷害,若多位教師都有此感,會產生群體負效應。

2. 推門聽課會被誤解為“不懂裝懂”。推門聽課者聽到的內容不一定是自己熟悉的學科,在課堂上會一臉茫然,一頭霧水,課下總結時可能會一言不發或在學科內容之外“遊走”於客氣與套話。

3.推門聽課會被誤解為“故意整人”。門推開後,課堂會立馬肅靜起來,原來的幽默語言、特色設計等因推門聽課而“嚇”住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課堂規範,課堂的生成性、靈活性、創新性自然被沖淡了。可以這樣說,推門聽課者看到的並不是一個真實的課堂,更為嚴重的是,授課者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監督、考評、抽查,尤其聽課隊伍裡有與自己發生過摩擦的,他就會浮想聯翩或深度琢磨。

基於以上幾點,我們是否考慮換個思路,讓推門聽課變身為送教進班,與授課老師一起,來一節說講就講的推門課呢?

依然是不打招呼,在上課之前到教室門口,等待與自己任教學科一致的任課教師的到來,“讓我在這個班替你上一節課吧,有問題請你記下來,下課後我們再研究細節處理”。但這種做法需要“膽大心細”,要有深厚的教學功底和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尤其事先沒有“備課”(也要偷偷備),單憑一個課題就能瞬間在課堂展現,這也是推門聽課者的學科睿智與價值的體現。

1. 來一節說講就講的推門課,更有利於整體推廣新模式,新方法,推門聽課者的一節示範課要比指手劃腳更接地氣,老師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學在課堂,落在行動。

2. 來一節說講就講的推門課,更有利於教研氛圍的濃厚,俯下身去與一線老師共同研討與謀劃,拉近教研情感。

3. 來一節說講就講的推門課,更有利於教學成績的提高,推門聽課者率先垂範,能形成你追我趕的教學態勢,成績不提升會成為一句空話。

來一節說講就講的推門課,讓推門聽課時的抱怨變為抱拳,敵意變為敬意,裝懂變為真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