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殺了少正卯為什麼暴屍三天?

威史


少正卯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其官至少正,他以能言善辯著稱。孔子自不必多說,他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人物,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被後世尊別的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等,對後世是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開私人講學,當然少正卯也曾辦過私學。重要的是他還多次把孔子的學生吸引到他那裡聽講,可見少正卯還是有些能力的。不過少正卯的結局卻不好。

在魯定公十四年的時候,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為當時的代理宰相。而沒過幾天,他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誅殺死,而且之後少正卯又被暴屍三天。

那少正卯為什麼被殺,又被暴屍三天呢?

少正卯和孔子一樣都辦個私學,並且還多次把孔子的學生吸引過去聽他講學。說明他還是有能力的。然而少正卯的學說卻屬法家,因和孔子的儒家學說有相違之處。

孔子曾遊歷四方,他本想推以仁義、勸善之心。然而孔子所處的時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由於學派眾多,所以就讓人難以選擇。故而孔子游歷各國是處處碰壁的。特別的是他遊歷時看到的很多都是法家之言的傳播。

孔子無奈,於是就回到魯國,他想在魯國首先以道德救人,然而平息天下之亂,然而這時的魯國少正卯所言的也是法家之言,同時少正卯又是當時著名的人物,有不小的影響力,更甚於有的官員在少正卯的影響下,難以勸說,這對於孔子想要推行道德治國是不容易的,這是讓孔子所不能忍受的。

直到後來孔子為代理宰相手握權利,所以就殺一儆百而樹威,想要通過這個方法能更好的推行他的治國思想。於是少正卯就被誅殺了,並且還被暴屍。

當然關於少正卯之死,當時的魯國國君尚賢德,這自然對少正卯不利,這無形中也加速了他的死亡。在當時少正卯就算不當殺,但也會當死,至於他的死,雖非孔夫子所願,但也是不得已的。

當時孔子的學生對於少正卯被殺之士還有這疑問,當時孔子就說,少正卯為小人之桀雄,一身兼有“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五種惡性,他是有迷惑眾人造反的能力,如此可謂是“異世同心,不可不殺”,本來人的品性中有五種惡劣的品性一個就不得不殺的,而少正卯佔集五惡,故對少正卯不得不以君子之誅而殺他。

至於“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這五惡,大家如何理解,不防來說說!


中孚鑑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百家學術都可以自由傳教。這一點孔子本人也是認可的,但是事情放到他面前的時候,孔子自己也不能自已。

少正卯是魯國大夫,他是類似於縱橫家的法家學者,而這一點是孔子最為記恨的地方。孔子主張仁政,也認可黃老學說,可是偏偏對法治非常反感。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少正卯不存在。

為民之時,孔子不會去管那些百家爭鳴的狀態,他也管不過來。可是當時孔子是魯國的宰相,魯國國君仁慈,這才用了儒家治國。少正卯作為六卿正官的副職,大小也是個副部長級別的人物,居然在魯國公然宣傳法家文化,這是孔子所不能忍受的。

01少正卯和孔子一起開辦私學,還搶走了孔子不少學生。

我們都知道,第一個普及平民教育的人,那就是孔子。他主張有教無類,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只要好學,就可以到他這裡來上學。

當然他教書也是要學費的,沒有學費,他這個老師也沒辦法幹下去。不過孔子收學費很簡單,家裡有錢就給錢,沒錢就送一條豬肉給他就行了。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傑雄也,不可不誅也。”---《荀子·宥坐》

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其實孔子開辦私學的同時,還有一個人也在辦私學,那就是少正卯。少正是卯的官職,屬於六卿正官的副職,相當於魯國副部長級別。

少正卯為啥沒成為什麼子呢?那是因為他被孔子給殺了。少正卯當時也辦學校,不過他宣傳的思想,跟孔子的那一套完全不一樣。

孔子講課徐徐道來,而少正卯這邊抑揚頓挫,慷慨激昂,很顯然不是一個路子的老師教出來的。

  1. 這就好比一個是隻會寫文章的老教授,一個是嘴皮子超級厲害的演講家。如果是你,你會選擇聽誰的課呢?當然是演講家的。
  2. 演講家少正卯,不僅演講水平十分到位,時不時還蹦出一個笑話來,課堂上的學習氛圍,那叫一個生動。
  3. 老夫子孔子的學生,有不少都被少正卯給吸引了過去。學生少了,學費自然也就少了,這也就罷了,自己的學說也就宣傳少了,這是孔子所不能忍受的。

老夫子揹著雙手,曾經偷偷過來聽過一兩節課,課堂上風趣無比的少正卯,人格魅力的確不小。老夫子嘆了口氣搖搖頭,直言成何體統。

似乎在老夫子眼中,老師就應該是他那樣的人,一本正經,徐徐道來。而不是像個機關槍一樣,擁有掃蕩全場的氣勢。

02少正卯和孔子的學術觀點完全不同。

少正卯演講水平高,那也就算了。畢竟兩位老師不是一個風格,有人喜歡慷慨激昂的,自然也有人喜歡徐徐道來的。

況且孔子對自己的學識非常自信,他相信論淵博程度,他少正卯還不是自己的對手。可是有一點是孔子想不到的,那就是他們倆的學術完全不沾邊。

  1. 孔子講究仁義禮智信,講究仁政。他一直在自己的母國傳播這種仁義的治國態度,這是他這輩子所堅持的志向。
  2. 而少正卯這邊所宣傳的,卻是殘忍的法家思想。在孔子看來,法家治國,失去了仁義道德,是絕對不可取的。
  3. 這兩種思想在魯國碰撞到了一起,孔子沒有那麼小氣,不會說不讓少正卯宣傳自己的思想。畢竟是百家爭鳴的時代,誰都有表達權。

可是這個時候少正卯的思想,已經嚴重影響了一大批年輕人。甚至連孔子自己的學生,都被少正卯的思想所吸引了過去。

這麼個態勢發展下去,少正卯的思想,鐵定會超過孔子的儒家思想。這是孔子所不能接受的事實。

故蘇秦尊於諸侯,商鞅顯於西秦。世無賢智之君,孰能別其形。故堯放驩兜,仲尼誅少正卯;甘言之所嘉,靡不為之傾,惟堯知其實,仲尼見其情。故幹聖王者誅,遏賢君者刑,遭凡王者貴,觸亂世者榮。鄭儋亡齊而歸魯,齊有九合之名,而魯有干時之恥。夫據千乘之國,而信讒佞之計,未有不亡者也。---《陸賈新語》

兩種思想在碰撞的時候,孔子做出了一個比較過激的行為,那就是把少正卯給殺掉了。在孔子看來,殺掉少正卯,似乎就是扼殺了法家思想,其實這可能嗎?

03孔子不允許仁義的魯國出現殘酷的法家思想。

孔子主張的儒家治國,其實在當時,並不受其他諸侯國的看中,真正看中孔子的,只有魯國。這似乎是儒家思想最後的希望,所以孔子當然非常上心。

孔子慨然嘆曰:“嗚呼!上失之,下殺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聽其獄,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詩》曰: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此之謂也”。古人均稱頌德行以 教化民眾,而恨惡法律刑苛,不可不察。---《荀子》

而這個時候少正卯卻用法家思想來侵蝕儒家思想,這是孔子絕對不能容許的。當時諸侯各國都有很多種學說,很顯然,法家思想是佔據上風的,因為這種思想比較實用,我們現在都在用。

  1. 孔子光靠儒家思想,是很難戰勝法家思想的。儒家講究大格局,講究思想層面上的仁義。可是真正落實到實踐上,那就是比不上法家效果來得快。
  2. 為此孔子十分惱火,他真正意識到了情況的嚴重性。在一番思慮以後,孔子終於下定決心,必須要剷除少正卯。
  3. 只有少正卯這種人消失了,那麼法家思想才不會傳染到整個魯國上下。當時孔子是魯國的宰相,手中權力很大,殺掉一個少正,其實還是辦得到的。

他認為殺掉這個人,才能夠斷絕這個人的思想得以傳播。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因為真正的好思想,是絕對不缺傳承者的。真正的好思想,也不會擔心被其他思想所取代。儒家思想真的就那麼優秀嗎?我看未必是這樣。

總結:千年來的統治者,都是披著儒家的外衣,大行法家思想。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所奉行的就是法家治國的思想。西漢時期,不管是文景之治時倡導的黃老學說,還是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骨子裡都是法家治國的思想,要知道,西漢初年,是酷吏最多的時代。

漢宣帝劉詢曾經這麼教育過自己的兒子劉奭: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意思很明確,光用儒家治國是不行的,必須要結合王霸之道。而這其中的霸道,其實指的就是法家治國的理念。

所以說孔子殺少正卯時所糾結的問題,在後世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光靠儒家是不行的,但是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必須要擺在最前面。臣子們都必須要遵守,至於皇帝們嘛,嘿嘿。

《陸賈新語》

《荀子》

《史記》

《漢書》


江湖小曉生


孔子51歲才出仕。剛當了七天的大司冠,孔子便下令誅殺了擾亂政務的大夫少正卯。

這件事在歷史上引起了很多爭議:

一。少正卯應該殺嗎?

2。孔子在歷史上殺了少正卯嗎。

首先,我們來談談我們是否殺了少正卯。

少正卯是誰?

少正其實是官名。他口才很好。他創辦了像孔子這樣的私立學校。據說他比孔子更受歡迎,

孔子是否殺了他一直是有爭議的。

南宋朱熹認為《論語》中沒有提及此事。很多人支持朱的觀點。他們認為孔子一貫堅持以德報人,反對懲罰和殺戮。另一個關鍵原因是,孔子作為大司寇,按照當時的規定,無權殺大夫。

另一派的觀點則是:孔子確實殺了少正卯

他們認為《論語》、《孟子》沒有提到這一點,並不能證明它沒有發生。有那麼多其他的書記錄下來,所以這不是沒有根據的。

他們認為,孔子雖然提倡政治和道德,但並不排斥懲罰和殺戮,至於殺戮官員,這種事情在春秋時期很常見。

在我看來,孔子殺了他,應該是基於自己的利益。他嫉妒少正卯在搶了他學生。


曲徑通幽處的人


孔子是否殺了少正卯,其實學術界眾說紛紜。

關於孔子殺害他的歷史文獻很多,最早記載這件事的文獻是荀子《禹左》,荀子的儒學思想是在批判孔孟、結合法家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

《荀子》中孔子殺少正卯的記載,應該是戰國晚期各派紛爭的結果。但是為什麼是孔子,而不是其他人?這與孔子關係密切,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有著良好的形象。

戰國時期,孔子聲名遠揚,言行感人,深受後人敬仰。正因為如此,孔子的名字常常被後人用作宣傳自己思想的工具。所以孔子殺少正卯事件的真實性,摻雜了太多不純動機。

如果這是一個歷史事實,孔子的歷史形象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孔子自身的思想也會產生許多難以解決的矛盾,這與我們對孔子的認識是大相徑庭的。因為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為中心的。

如果孔子真的是一個以自己好惡殺人的人,他的學生會追求他嗎?

顯然,孔子在世的時候,沒有一個弟子背叛他的理論。

因此,筆者強烈懷疑“孔子殺少正卯”的真實可能性。


武經總要


孔子殺了少正卯,可以說是他一生洗不掉的汙點。我們都知道,孔子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他創立了儒家思想,被譽為儒家聖人。

作為一個偉大的聖人,孔子怎麼會這麼殘忍?

他是春秋戰國魯國人,公元前496年被孔子殺死。少正卯實際上是一個官職。古人把官職放在人名之前。

春秋時期,各種思潮興盛,流派紛爭。他是早期法家的代表。與儒家的周禮復辟思想相沖突。

他開設講堂,宣傳法家思想,以雄辯著稱。魯國出現了學術高潮,很多人都爭先恐後地聽他的課。甚至大多數孔子的學生也被他所吸引。

春秋時期,孔子也是一位偉大的儒學大師。法家代表的演講十分火爆,對孔子的學術地位構成了威脅。孔子懷恨在心。

孔子擔任司寇,有權殺人。孔子開刀的第一個人是他的死敵。法家代表少正卯被孔子用法律武器殺害。

孔子殺少正卯的事,最早記載在荀子。

孔子的弟子對此提出質疑:少正卯是一位著名的儒生,為人厚道,深受許多人的尊敬。孔子主持國事幾天,不問罪名就殺了他。魯莽行事合適嗎?

孔子為自己辯護,少正卯有五項罪名。事實上,孔子編撰的“五項罪名”並沒有確鑿的證據。

後世儒學的捍衛者往往把這件事定義為“聖人殺惡人”。


歷史思想家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以大司寇身份行使宰相的權利,在執政的第七天,以五惡的罪名誅殺魯國著名學者少正卯於東觀,並暴屍三日。

孔子指出少正卯有五宗罪:第一是事理通達而用心險惡;其二反傳統而意志堅定;其三是言論荒謬卻能言善辯;其四是廣泛傳播異端邪說;其五是把違背道德的思想教授到四面八方,因此而作出嚴厲的處罰。

孔子殺掉少正卯,一時引起輿論譁然,有人認為少正卯被殺的理由很是牽強的,真正的原因是孔子公報私仇。

《論衡》記載:“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都說同行是冤家,孔子講課,只剩下顏淵一個人,其餘徒弟都去了少正卯那裡,孔子惱羞成怒,懷恨在心,等到他在魯國大權在握,就迫不及待的結果了少正卯。

此事在《荀子》、《史記》都有記載,而到了宋代,大儒朱熹認為這是有人汙衊聖人,時至今日史家也一直爭議不斷。

------------------------------------------------------------


觀雪一壺酒


少正卯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官員。孔子之所以殺了他,是因為兩個人屬於政敵。他是改革派,主張新思想。

正是由於他們不同的政治主張,最終導致了政治鬥爭。後來,孔子上臺後,用自己的權力處死了他。除了政治問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搶了孔子的飯碗。

孔子30歲左右開始辦私立學校。當時魯國盛行私塾,許多達官貴人的子女都選擇了私塾,所以孔子一開始就有很好的生源。

因為孔子的私立學校經營得很好,所以入學的費用一定很高。當時普通人根本不能吃肉。

既然有利益,就有競爭。於是少正卯在孔子對面辦了一所私立學校,收費比孔子還低。

除了學費低,少正卯在魯國也很有名。他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很有趣。關鍵是少正茂講座講求實際,學生就業率很高。

孔子當時很鬱悶,所以他很恨少正卯。突然有一天,孔子收到一封任命書,成為魯國司寇,孔子就任後第七天就將少正卯處死

當時,許多孔子的學生不明白孔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孔子回答說:“少正卯是一個叛逆、危險的人,是一個言不由衷、爭論不休的人,是一個有著豐富醜惡記錄的人。

這些都不是實質性犯罪。因此,很多人認為少正卯因為個人對孔子的怨恨而被殺的。

不過,後來的一些儒家學者,如朱熹,也為孔子辯護,說孔子根本沒有殺過少正卯。至於誰對誰錯,兩千多年的爭論沒有結果。


歷史小俠客


孔子沒有殺。

甚至就沒有少正卯這人。

歷史上孔子殺少正卯的記錄,最早來自《荀子》,後來《孔子家語》、《說苑》、《史記》等都是引用擴展的。

其中的《孔子家語》,一直多認為是假的,現在出土八角廊漢墓竹簡《儒家者言》,證明它不全是偽造的,但也沒有少正卯的記載。

下面分析一下。

少正是官職,當時魯國沒有這個官職,是鄭國有,《漢書》記載“又傳魯有少正卯、少正亦官名”。

孔子所說誅殺少正卯的理由,都是來自《管子》、《荀子》這類法家的思想,而不是儒家。孔子說的“焉用殺”就不展開了。

孔子那個時期的老師,至少得是貴族,否則學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孔子創立私學,把知識傳授給各階層的學生,是破天荒的舉動。因此少正卯要當老師,必須也是貴族。

如果是貴族,現有的任何文獻中,無論書裡還是地下文物裡,都沒有此人具體背景,沒有家族譜系?這是不可能的。孔子好歹還有出身,上可追溯至商代,下可追溯到老爸。

還有,少正卯的學生都要超過孔子了,為什麼一個學生(包括貴族)的名字事蹟都沒有記載?為什麼沒有學生為少正卯叫屈,譴責孔子?既然他教學和思想水平比孔子高很多,為什麼他一點點言論觀點都沒留下來?


河道激流


誅不是殺,按字義解釋似乎有道理。但是,誅九族即滅九族,“滅”不就是有“殺”的意思嗎?

就算“誅少正卯”不是“殺少正卯”,那麼也是剝奪了少正卯的發言權。

即使無少正卯這個人,也說明孔子為政時不允許亂政者的存在。

歷史上有哪個為政者允許亂政者存在呢?孔子既然為政,會允許亂政者存在嗎?

所以,不管誅還是殺,是否有少正卯這個人,孔子為政,絕不會允許亂政者的存在。不然怎麼會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呢?


趙日金141


為了展示孔子的殘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