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历史记忆:一块“窑渣”的美丽传说

我的家乡在山东茌平,茌平,秦时置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故名。这里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千年的风云变幻,埋藏着多少历史记忆的碎片,隐藏着多少尘封已久的故事。


家乡的历史记忆:一块“窑渣”的美丽传说

牛庄的故事

在县城南8公里处有一处小村庄,现有村民137户,因牛姓家族最早迁栖此地而称为牛庄村,隶属于茌平县振兴街道。村子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到清康熙年间达到鼎盛。鼎盛时期,仅50户的小村庄,良田面积达到3000多亩,村庄扩展到方圆五里之外。村民树碑立传,捐建庙堂。祖林上松柏叠翠,郁郁葱葱,以至于从三十里外就能看到牛庄祖林上的松柏,成为当时茌平到聊城“官道”上的地标;捐建的七圣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常年香火缭绕。几百年间,家道昌盛,人丁兴旺,无论仕途还是经商,非常兴旺,后来村里来了一个南方蛮子,把村内池塘里的一块乌黑的“窑渣”换走了,从此,牛庄就逐渐萧条起来。

质朴的牛氏族人,凭借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把村庄建成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明洪武年间,青州府邑都县牛虎、牛山俩兄弟途经此地,发现这里山青水碧,绿树成荫,乃为上乘的风水宝地,于是举家迁此定居,取名牛庄村。牛姓人忠厚为人,诚实守信,勤俭持家,购田治地,村庄慢慢兴旺发达起来。到清康熙年间,全村约300人,50户,其中财主23户,共有“大车”31辆(所谓“大车”就是那种一牛驾辕,两牛拉套的大型牛车),良田3000多亩,为了方便牛车出入田地耕地方便,专门修了一条能过大牛车的路,被称为“牛家路”。方圆几百里的村子,皆知牛庄村的富裕,又因该村处在“官道”之侧,所以又是南来北往商人喜欢栖息歇脚的途经之地。


家乡的历史记忆:一块“窑渣”的美丽传说

牛氏族人用智慧为村子布局“牛”的造形

牛姓族人很讲究风水,请来风水大师指点,根据阴阳之所,为牛庄村“造型”——先在村西头开挖一水塘,呈椭圆形,三亩有余,象征“牛头”,族人称之为“西坑”。岸边栽柳,塘里种藕,一年四季池塘里水清如镜。夏天绿柳环绕,荷花点点,是妇女洗衣、孩子游泳、老人乘凉的好地方;冬天冰冻三尺,白雪皑皑,又成为村民滑冰、凿冰捕鱼的好去处。池塘的西侧,建有两眼砖井,象征着“牛眼”。井中水醇清甘甜,是全村人饮用水的水源。据村里老教师牛光彬、牛守海讲,就是这两口井养育了祖祖辈辈的牛庄人。多少年来,每天一大早,去井边挑水的人络绎不绝。冬天水桶滴落的水痕,形成两道独有的冰道。井沿上的两块厚厚的青石板上,留有几道深深的绳痕,见证着井的沧桑。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点燃一盏小油灯,放在井沿上,来感谢井神的恩赐。小小的油灯,萝卜头做盏,棉绳做芯,棉油做燃料,灯火在夜色中摇曳,忽明忽暗,扑朔迷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双井中间的部位,有一个直径1米,高0.8米的石臼,被村民称为“牛鼻”;双井旁各有一株奇大的柳树,象征“牛角”。每年的清明节,为讨吉祥,家家在柳树上栓红布条,红布条与嫩柳芽红绿相映,在春风中飘动,婀娜多姿,煞是妩媚。在村北村南分别挖了四个小池塘,喻作“牛蹄”。最为有趣的当数在村东头有一眼小点的砖井,被笑称为“牛肛”,这井里的水,晦涩难咽,从来无人取用。此井在2013年被填埋,现在村民牛守军院内。

因为富足,牛姓人开始立碑建庙,为祖坟树碑立传,栽植松柏;在村西头建七圣堂一处,座北朝南,有大殿三间,东西各有偏殿两间,殿内供奉观音菩萨、牛王爷、二郎真君、文昌帝君、关圣帝君、正一福禄财神、马王爷等七尊神像,大殿青砖起脊,气势非凡,堂内常年香火不断。同时为了防匪防盗,富足的牛姓族人开始修筑寨墙,俗称“打围子”。寨墙宽一丈五,高二丈,分东西两门,相当壮观,在十里八乡赫赫有名,无与伦比。现在村西还存有一段一百多米的沟壑,村人称之为“寨壕”。


家乡的历史记忆:一块“窑渣”的美丽传说

村民不识的“窑渣”原为镇村之宝,不慎遗失成为村民的遗憾

相传,在某一年冬天,族人们利用农闲时间清挖村西池塘内淤泥,从淤泥中挖出一块乌黑的貌似“窑渣”的东西,人们把淤泥运到田里做肥料,那块“窑渣”就丢回了池塘里。过了几天,细心的人们发现那块“窑渣”自动回到了岸边,有好事者又把它丢回池塘里,过了几天它又自动回到了岸边。如此几次,就没人再去理会它了。有一天,一位头戴道帽,身穿大褂的外地人,操着一口浓重的南方口音,来村里用破烂换碗,村里人都称他为“南蛮子”。他转到村西池塘边的时候,看到那块“窑渣”两眼放光,意欲拿碗换那块‘窑渣”,有好事者问“南蛮子”能给多少碗,“南蛮子”指了指一整马车的碗,说车内有碗三百,整车来换。于是那好事者就将“窑渣”卖给了“南蛮子”。此后接连数年,牛姓人不断遭到自然灾害,虽经百般努力,无奈家道逐渐中落。

后来,有擅占卜问卦者道破玄机,云:此“窑渣”乃仙人之物,是仙人送给牛庄人的宝贝,物失运移也!

时光流逝,岁月更迭,牛庄的故事成为后人们谈论不尽的话题。几经变迁,牛氏祖先精心布局的“牛”式构造的古村也失去了它原来的面貌。象征着“牛眼”的古井、“牛角”的柳树都已不复存在,只有哪一方池塘尚存,已成为牛庄村人的灵魂所在。它静默在哪里,印证着历史的沧桑,见证着牛氏族人的生生不息。哪一块乌黑的“窑渣”,无论是否存在,它寄托了祖祖辈辈牛庄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