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和月餅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每逢中秋,家人團聚,賞月吃月餅成了千百年一脈的習俗,那麼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呢?中秋節最重要的食物月餅,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中秋和月餅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說的是每年秋季,政府會給老人提供粥食。在這裡,沒有明確“中秋”具體是哪一天。但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秋收是一年中的大事。當農作物歸倉之後,人們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中秋的前身是先秦時的秋祀和拜月習俗,家家拜祀土地神,久而久之,圍繞“秋報”便形成了一系列風俗。同時,中國的原始宗教是多神教,自然崇拜佔有重要地位,祭月、拜月之風很盛,這便為中秋節的誕生提供了土壤。但是,中秋節成為一個氣氛隆重、情感色彩強烈的大節日,卻是在南北朝以後,節日的某些習俗形成也比較遲,一般認為,中秋節成為節日,大約始於唐代。

在唐代,中秋賞月之俗已十分盛行,如《唐逸史》記載:“開元中,中秋夜侍明皇於宮中玩月”。唐詩中也有不少歌詠中秋之夜的詩篇,如司空圖的《中秋》詩云:“閒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此夜苦無月,一年虛過秋”。唐人認為,中秋不見月是件很遺憾的事。

唐人在中秋賞月的同時,總要以酒食相伴,這樣,與月亮有關的食物也就發展起來,其中最具有中秋節特點的食品是“玩月羹”,它是以桂圓、蓮子、藕粉等精製而成的。據說在五代時,開封一位專賣四季小食的張手美,每屆中秋便以玩月羹應市,很快就會被搶售而空。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和周密的《武林舊事》,但這兩本書中都尚未將其與中秋節聯繫起來,似為一種普通市食。

中秋和月餅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關於月餅的來歷,眾說紛紜。其中有個傳說是,在唐高祖李淵當政的時候,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歸來,當時有在京城經商的西域商人獻上胡餅祝捷。適逢圓月之夜,唐高祖與眾臣在高臺飲宴。他結果華麗的禮盒,親手從裡面取出圓圓的胡餅,望著頭上一輪圓月,想起這些年連戰連捷的喜悅,不僅賦詩曰:“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胡餅分給眾人君臣盡歡而散。唐高祖與大臣分享月餅的事情一時間在大唐國域內傳為美談,臣民也紛紛模仿,從胡人那習得胡餅製作方法,月餅漸漸流傳起來了。

月餅成為中秋節正式的應節食品,應始於明代。

在明代的各類書籍中,開始出現了大量有關中秋節吃月餅的描述。明人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則團圓之意”。沈榜《宛署雜記》中“八月饋月餅”條的“注”解釋說:“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之數百錢者。”可見,在當時的北京城,已經出現了靠包裝取勝的豪華月餅。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在中國,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即以圓如滿月的月餅來象徵月圓和家庭團圓的意義。至此,中秋節也被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團圓。

中秋佳節除食月餅外,一些地方還有食“桂花糕”“桂花酒”的習俗。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吃些桂花蜜糕,乃是中秋之夜飲食風俗中的又一件美事。屈原《九歌》中“援北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表明我國很早開始就用桂花釀酒了。人們喜食桂花,入米麵可做成桂花糕;用桂花燻茶,可泡飲“桂花茶”;用糖或食鹽浸漬桂花,還可長期保香於密封容器中。

中秋和月餅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我們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均可找到兩條主要線索:一是祭祖,二是聚餐。這兩點之所以成為中國傳統節日禮俗的兩條主要線索,與我國傳統的重孝道、人倫,重血緣紐帶和宗族家庭的文化精神和民俗心理息息相關。

集團總公司:廣州市翊騰有限公司

電話:020-34869380

傳真:020-34869697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大龍街市蓮路新橋村段240號

公司:鮮香季動

炎陵黃桃提前訂購電話:

13922462844,13828429997

15918354259,13068862554

13058415203,18144828030

13527799075,18029280827

13711515573,166201096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