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理财产品成“畅销品”,年化收益安全范围如何判断?

2020年来临之际,除了疫情以外,银行也算是引来了一次“巨变”。曾经作为银行的“吸储”神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随着两项新的政策的调整与推出,让很多银行存款的“爱好者”们,开始有苦难言。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是那两项的政策调整。简单总结一下,就是第一个:靠档利息被叫停;第二个:理财产品不再绝对安全。过去人们为何如此热衷于银行的大额存单,很多时候就是看中了它的靠档计息。而2020年,这一福利却被叫停了。

新年以来,全国各地国家银行被要求:立即停止新增靠档计息类定期存款的产品余额及客户。甚至有些地区,还要求在明年年底的时候,将此类产品的余额“清零”。

疫情后,理财产品成“畅销品”,年化收益安全范围如何判断?

而针对理财产品不再绝对安全,则是因为有关部门提出的“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换而言之,随着他们的推出,银行的理财产品,不得宣传或者承诺保本保收益。除此之外,市场上的银行理财产品,也不再是保本产品。银行理财的这些改变,让我们看是重新看待理财产品。

疫情后,理财产品成“畅销品”,年化收益安全范围如何判断?

在经过了“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我们作为银行的“粉丝”,到底应该如何继续理财呢?而在众多的理财产品中,究竟年化利率多少的产品,算是比较稳妥的范围呢?毕竟经历了一场疫情,未来在理财市场的人,会出现大量的上涨。而人们也会重新认识理财,不再一味地追求“月光族”、“精致穷”等等。疫情后,更多的人,会开始注重理财。那么,随着这些新规的出台,我们如何选择较为稳妥的范围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一点,就是年化收益率不是纯粹由其高低决定的。年化收益率的的高低,并不能直接代表风险的高低。针对不同的理财产品,其实他们的风险系数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按照风险系数来划分的话,主要有5种不同的收益类型。他们分别是:保守型、谨慎型、稳健型、进取型,以及激进型。而每一种的情况,从名字上就能很清晰的分辨。而他们的风险等级,又是依据的什么呢?主要就是根据,该金融产品本身的风险情况。

所以无论是保守型,还是激进型,并没有谁适合谁不适合的说法。我们作为理财产品的购买者,还要具体产品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年化收益率衡量标准。

疫情后,理财产品成“畅销品”,年化收益安全范围如何判断?

假如你选择保守型,但是你却希望能够得到10%的高回报率,这肯定是不符合逻辑的,甚至是不现实的。所以,随着大家理财意识的增强,其实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并没有固定的值。我们只要不贪心,基本上都是比较的稳健的。只要记住“天上掉馅饼”,就能够在诸多的产品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款,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而疫情结束后,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理财。不要再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应急储备金少之又少,甚至还负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