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陳炯明 為陳炯明正名

陳炯明(1878—1933),字競存,廣東海豐人(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白町村,今屬廣東省海豐縣聯安鎮白町村)。

  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領袖,畢生堅持聯省自治的政治主張,致力於聯邦-、以和平協商的方式統一中國,與孫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權、不惜以武力征戰謀求統一中國的政治綱領不合。下野後退居香港,協助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致公堂”轉型為“中國致公黨”,並首任該黨總理。1933年9月22日病逝於香港,1935年4月3日遷葬廣東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陳炯明(1878年—1933年),惠州府海豐白町鄉人。粵系軍事將領,中-事家。光緒二十四年中秀才。光緒三十二年就讀於廣東法政學堂,光緒三十四年以成績優等畢業。宣統元年被推選為廣東諮議局議員。參加過辛亥革命及著名的黃花崗起義,黃花崗之役中為敢死隊第四隊隊長,謀炸廣東水師提督未中。

  武昌起義後,陳炯明到東江組織民軍起義,1911年11月9日廣東“和平光復”後不久,任廣東副都督,後為代理都督。1912年4月,任廣東總綏靖經略,後任廣東護軍使。1913年6月繼任廣東都督,7月18日宣佈廣東獨立討袁。後其屬下師長蘇慎初炮轟都督府,自立為臨時都督,陳逃往香港、新加坡。1915年12月,回到東江一帶,組織民軍起義,翌年在惠州附近成立廣東共和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袁死,黎元洪出任總統後,陳交出兵權,被授予“定威將軍”稱號。後到上海,參加孫中山發起的0運動。11月21日朱慶瀾任陳為省長親軍司令。12月2日,孫中山任陳為“援閩”粵軍總司令,經10個月奮戰,打敗了福建督軍李厚基所部,佔領閩西南20多個縣。這時,陳炯明除整軍經武外,又致力“刷新政治”,創辦《閩星半週刊》、《閩星日刊》,提倡“新文化”,以響應“五四”運動後新思潮的傳播。

  任職廣東

  1920年8月奉孫中山之命回師廣東,10月28日攻克廣州。孫中山任陳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1921年4月,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這裡,陳是反對非常大總統選舉的。陳炯明認為:依總統選舉法,總統由兩院聯席選出,出席議員至少須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舉行選舉總統會,當前廣州的舊國會議員才兩百多人,還不夠原眾議院人數的一半,而且實行記名投票,這豈不是自毀法律嗎?和北方毀法,又有什麼本質不同?一旦廣東成立正式0,結局只有一個:南北之間將再次陷入戰爭之中。陳反對孫中山任職,不參加就職典禮。孫任非常大總統後,任陳為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並說服陳加入-。

  1922年6月陳炯明與孫中山因0運動(這裡的法是孫中山1912年3月11日實施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而合作,又因政見分岐而決裂。陳炯明主張先在廣東搞好民主-,仿照美國,建立與歐美民主國家相仿的聯邦政制,逐步走向全國和平統一,這個主張,史稱 “聯省自治”;孫中山不同意陳炯明的主張,他主張「中央集權」,要以武力「北伐」來統一中國,以便自己奪取政權。1922年3月21日,陳炯明的親信、負責為北伐軍在後方籌劃的粵軍參謀長鄧鏗從香港公幹回省,在廣九車站突然遇刺,兩天後身亡。

  -官史一向說鄧鏗是被陳炯明暗殺的,然而,陳派及駐穗美、英兩國領事館都認為,刺殺鄧鏗,是孫派-人所為。鄧鏗之死,對孫陳間本來就脆弱不堪的關係,可以說是致命一擊。4月9日,孫中山讓廖仲愷轉告陳炯明:一、陳炯明參加北伐,二、籌措500萬元的軍費。陳炯明無法接受孫的條件,遂被罷黜。4月下旬,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孫中山與奉、皖軍閥一直有秘密接洽,結成三角同盟。孫中山深感這是聯合奉、皖軍閥,夾擊直系的千載良機,必須立即出兵策應,但出乎意料的是,直奉開戰,僅及一週,奉軍便被吳佩孚擊敗,狼狽退回關外,南北夾擊直系的計劃,化為泡影。但南方的北伐,卻如弦上之箭,不得不發了。5月8日,孫中山委任陳炯明的部下葉舉為粵桂邊督辦,以示對粵軍的信任。5月9日,孫中山在韶關大誓三軍,旌麾北指,“出師宗旨,在樹立真正之共和,掃除積年政治上之黑暗與罪惡,俾國家統一,民治發達”。然而葉舉並不領情,5月20日,他率領六十多營粵軍,突然開入省城。粵軍雖然打著迎陳復職的旗號,但內部已經開始分化。一派要求陳炯明馬上回省,恢復所有職務,鎮攝大局;另一派則不滿陳炯明對孫中山的態度過於軟弱,希望由葉舉來領導粵軍,與孫中山徹底決裂,如果陳炯明不同意,就請他出洋,或者繼續留在惠州休養。5月31日,上海《申報》的一篇文章,透露了粵軍內部的分歧:“現在陳之部曲,亦分兩派,一主張陳氏即速回省,則大局立定;一主張陳氏不可造次,俟解決完妥後,始可返省。”陳炯明則在惠州隱居。各界籲請陳炯明回省的函電,鋪天蓋地,見諸報端;前往勸駕的使者,車水馬龍,絡繹不絕。甚至連-也到了惠州,勸陳炯明不如加入0,領導華南地區的革命。

  1922年6月1日,孫中山率領兩個營的警衛,從韶關返回被粵軍重重包圍的廣州。6月2日,孫中山在-設宴招待粵軍將領,竟沒有一個高級軍官應邀前來,只來了幾個中下級軍官。他對那幾個小軍官說:“告訴你們的長官,不要以為據守白雲山,便可胡作非為,我立刻上永豐艦,升火駛入東江射擊你們,連你們的根據地也一併剷除!現在東江水漲,永豐炮艦可以直行駛入陳炯明的老巢!”孫中山一連拍了三封電報,要求陳炯明立即到廣州面商一切,又派人到惠州催駕。但陳炯明拒絕在這個時候到廣州。他說,在省城軍隊撤出之前,他都不打算到廣州。顯然,他不希望被人誤解。陳炯明曾經說過,一旦粵軍叛孫,則“天下之惡皆歸焉”,這是他所不願意看見的。

  1922年6月2日,北洋總統徐世昌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宣佈辭職。由於孫中山在0運動中曾一再發表政治宣言,承諾只要徐世昌下臺,他亦將同時下野。因此,輿論普遍認為,徐世昌下臺後,停止內戰,和平統一,終現一線曙光。6月3日,蔡元培、胡適、高一涵等兩百多位各界名流,聯名致電孫中山和廣州非常國會,呼籲孫中山實踐與徐世昌同時下野的宣言,可見這個要求在當時是頗得人心的。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孫中山竟然公然拒絕履行承諾、拒絕辭職下野。頓時,社會各界大失所望。孫中山之前的 “0” 革命口號,也因此而露餡,大失民心。甚至段祺瑞都對曹汝霖說:“以前,孫文以臨時約法被蹂躪為旗號,鬧革命,可是,現在臨時約法已經恢復,孫文卻還要堅持造反,從今以後,就變成是他不對了。”陳炯明也對孫中山表示不滿,說:“我們之所以一直鬧革命、試圖武力顛覆北洋0,無非是因為北洋軍閥廢掉了臨時約法、蹂躪了民主-,現在既然臨時約法已經恢復了,我們自然也就不必造反了。”

  6月3日,葉舉宣佈廣州-,大街通衢,遍佈崗哨。6月12日,孫中山邀請廣州報界出席茶會。他決心通過報紙,向陳炯明攤牌,他宣佈:我下令要粵軍全數退出省城30裡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就以武力壓服他。人家說我孫文是車大炮(講大話),但這回大炮更是厲害,不是用實心彈,而是用開花彈,或用八英寸口徑的大炮的毒氣彈,不難於三小時內把他六十餘營陳家軍變為泥粉。但殘害六十餘營的軍人,且驚動全城的居民,不免過於暴烈,但我不如此做去,他們終不罷休。我只望報界諸君,主持正義,十天之內,做足工夫,對於陳家軍,加以糾正。陳家軍若改變態度,即不啻如天之福,萬一無效,就不能不執行我海陸軍大元帥的職權,制裁他們了。(《申報》1922年6月19日)

  1922年6月15日深夜,粵軍高級將領在鄭仙祠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發動軍事政變,驅逐孫中山下臺。就在這危急關頭,“陳炯明在惠州派秘書陳猛蓀持親筆信勸止葉舉……信大意說孫中山出兵北伐如果能勝固好,如其失敗,我以陸軍部長身份暫將部隊調返東江訓練,做充分準備,到時仍可收拾殘局。陳猛蓀持信送到鄭仙祠。葉舉閱後,當著陳猛蓀的面將信擲落地上,說陳炯明不知軍事,還說:回東江哪裡找吃的?叫陳猛蓀回報陳炯明事情已不容不發……陳炯明怒不可遏地把茶盅也打碎了。”

  1922年6月16日凌晨,葉舉開始行動。但他並不想置孫中山於死地,只想將孫趕出廣東,所以在開炮前讓人打電話給孫透露了消息,讓他趕快逃跑。他們提出的要求,也正是前面蔡元培等人所提出,請孫中山兌現他與徐世昌一齊下臺的諾言。孫中山離府後,粵軍圍攻-,要求守軍投降不遂,而開土炮「三響嚇之」。孫中山登上軍艦,海軍宣佈和叛軍開戰。根據當年香港中英文報紙和英、美兩國外交官的報道,1922年6月17日,孫中山以海軍大炮亂轟廣州的大標題,炸死無辜平民過百人。

  晚年逝世

  1925年10月10日美洲致公黨改組為中國致公黨,推舉陳炯明為總理,唐繼堯為副總理。1933年9月22日,陳病逝於香港。1935年4月3日歸葬於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