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歷史上的“文人”們,這一個群體有多少輝煌,就有多少醜惡

文人,在古代似乎有一個更大氣的名詞叫“文士集團”。

而兩句話大概尤其的讓我們熟悉,分別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文人誤國”。這兩個放在一起似乎很有些矛盾,但是縱觀歷史上的朝代,那些層出不窮的文人們,有多少輝煌,便有多少醜惡和骯髒。

細數歷史上的“文人”們,這一個群體有多少輝煌,就有多少醜惡

而這也我斷然不願意提起的對比,大概做我們這個行當,可以說是遊走於文人與商人之間,總是會不經意的沾染上這兩個行業裡的善與惡,美與醜。

但是今天,我便要簡單的揭露一下,在這光鮮亮麗的“文士”外衣之下,內裡到底隱藏著一些什麼東西。

文人相輕,自古如是

如果說普通人吵架,那麼可能是幾句翻來覆去謾罵,然後也就不了了之,若是胸懷大一些的,後續見面還可以一笑泯恩仇,或者坐下來反思一下自己的過錯,進而拉近原本對立雙方的感覺。

然而所謂文人之間的吵架,總是會上綱上線,出口成章而不帶一句髒字,且誰也不服誰,大概打對手戲的兩個人,都很有些“文學素養”,這一方引經據典,那一方也不甘示弱。他說你恬不知恥,你說他口蜜腹劍。總之全是四字成語或者歷史典故,然後罵過之後,一拍兩散。恨不能老死不相往來,即使見面也皮笑肉不笑,背後則相互貶低。

最有代表性的故事,大概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篇文章叫“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細數歷史上的“文人”們,這一個群體有多少輝煌,就有多少醜惡

主人公是孔融,這在歷史上可以說是一位大儒,名士風采,但是這樣一位名士,在十來歲的時候去參加一位文學前輩舉辦的聚會。

按說他當時是個小孩子,正常混不進去這樣的場合,但是孔融偏偏就混進去了,理由是這位舉辦聚會的前輩姓李,而孔融姓孔,於是小小的孔融說“我們是世交,你的祖先老子(老子原名李耳)和我的祖先孔子都是聞名天下的人。”

十來歲的小孩子,能以這樣的藉口混入當時的文學圈,當然是受到了當時在場人的讚揚,當然這有表揚,就有反對。

細數歷史上的“文人”們,這一個群體有多少輝煌,就有多少醜惡

當時有另一位前輩可能看不過小小的孩子這麼伶牙俐齒,所以說了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小時候聰慧,長大了不見得也這麼聰明。

其實在當下看來,也算是長輩對小輩的敲打,免得小孩子太過於驕縱,但是孔融怎麼回答的呢?他說“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這可以說是當面懟長輩了,意思就是:想來你小時候一定是很聰慧的,所以現在很不咋地嘛。

這樣的作為,我個人覺得即使是放在當代,也是很不禮貌的一件事,但是當時的孔融偏偏就這麼做了。

力挽狂瀾,名士風骨

如果是文人相輕,從古至今都是這樣,那麼與這文人相輕相伴而生的還有名士風骨。

大概讀書人骨子裡都有一些義氣與傲氣,只是有的人將這義氣浮與身體表面,有些人則將這幾個字刻在骨血中。前者若遇變故,十之八九必然變節,而後者縱萬死而不改其志。

這正反兩個代表人物,明朝少保于謙和宋朝太師秦檜。

細數歷史上的“文人”們,這一個群體有多少輝煌,就有多少醜惡

先說秦檜,我們都不陌生,歷史上有名的奸臣,害死名將岳飛的主要人物之一,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宋金交戰初期,秦檜是力主抗戰的代表人物。堅決反對割地賠償,堅決不同意不戰而降,沒想到吧?

但是靖康之難,秦檜也被抓到了金軍大營,在金軍的答應內待遇必然是不太好的,也就是這一次秦檜一改之前那誓死不屈,必要與金軍一戰的態度,屈膝投降,並一而再的為金軍出謀劃策,給宋朝守將寫勸降書。

然後在金軍的支持下,回到宋朝的朝堂,一步步做到太師,最後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名將岳飛。

細數歷史上的“文人”們,這一個群體有多少輝煌,就有多少醜惡

縱觀秦檜的前後半生,就是風骨浮與表面的人,只要有一點風吹,便會消散無蹤,回手坑起同僚可以說是毫不手軟,宋朝無數忠臣名將,皆盡死於他的算計。

接著,來說于謙。

提起于謙很多人比較熟知的是那首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而於謙的一生,也正是印證了這句詩。

明朝土木之變,致使皇帝被俘,精兵強將損失的七七八八,此時的明朝堂可以說是岌岌可危,然而這時候于謙站了出來。

細數歷史上的“文人”們,這一個群體有多少輝煌,就有多少醜惡

先是做了一件可以說是找死的事,把英宗的弟弟扶上皇位,主張與敵軍抗戰到底,堅決不遷都,不投降。

而且還帶領可以說是殘兵敗將,打了一場漂亮的京城守衛戰,據說那一戰一介書生的于謙領兵出城然後下令關城門。

這可以說是背水一戰,若不戰勝便與士兵同死於城門之下。也正是這一舉措,讓這損失大半精兵的明朝,依舊屹立於歷史的長河之中,並把即將傾倒的明朝廷硬生生的扶了起來。而自己則死於奸臣的算計之下。

風流還是下流,文人中的千古謎題

最後說一下文人的風流習性。

不知道從哪個朝代開始,若是學了詩詞歌賦,在文人集團中有了幾分名氣,那麼周圍若是沒有幾個紅顏知己,做文人似乎就不太合規矩。

古時諸如李白、白居易、柳永等等,幾乎都和青樓女子有幾分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交情。近代的徐志摩、郭沫若的風流故事,更是被傳的沸沸揚揚。

歷經了幾千年的變更,在文人圈子裡,有些東西似乎就少不了。

細數歷史上的“文人”們,這一個群體有多少輝煌,就有多少醜惡

在這一節,我只講一個身邊的真實故事。

且說我也曾加在文人圈子裡呆了一陣子,當時有位女子A,愛人B染了重病,可能不久於人世,所以整個小圈子為之震動、哀傷、寫詩詞歌賦祈福、集資,希望挽回這位A女子愛人B的性命。然而人終究是撒手人寰,這A女子悲痛欲絕,生不如死。

於是這小圈子裡的人再一次發揮了極度的熱情,組織出去遊玩,到圈子裡某一位男子C的故鄉,當然我並沒有參加,大概因為我屬實在那圈子裡算不得有名氣,但是這總歸可以說這是一個好事情,當然要扣除這一群人,吃C男子的,喝C男子的,住C男子的,可以說是除了車費其餘一概費用全部有C男子承擔。

細數歷史上的“文人”們,這一個群體有多少輝煌,就有多少醜惡

然後在住了未滿一個月,準備全體迴歸的時候,A女子與C男子相愛了,後續據說C男子拋棄了幫助他待客的妻子,至於是否與A女子雙宿雙飛,我就不得而知了。

這一個故事,我不便於評論誰對誰錯,只是剛好寫到這裡,而略有些感慨。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我是野史密探,咱們下一期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