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战役的时候德国败局已定,苏联没有对柏林选择围而不打,仍牺牲30万人进攻,这是为什么?

小鱼爱养花


苏军攻克国会大厦后升旗的照片,这张照片很有意义,首先是报了德国当年闪击苏联致使苏联损失惨重的仇,就在三年前德国的100万军队兵临莫斯科城下,差一点就攻占了!要不是苏联军民的殊死抵抗,世界格局将会是另一种情景,与今天的世界就不一样了。




苏军攻占德国是势在必行,因为斯大林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在德黑兰会议之前已经预料到了战后的世界格局,战后“反法西斯同盟”必然分裂,除了意识形态的原因,地缘政治更是主要因素,苏联和美英战后必然要出现严重的军事对峙!因为往前推200多年前英国与帝俄之间就为了争夺“欧陆霸权”而彼此仇视,英国鼎盛时期是海上霸权,俄罗斯是陆上强权国家,受寒冷的地理环境制约“帝俄”一直想寻找南方温暖地带,但这触及到了英国的利益,两强相撞必然有一方受损,在200年的霸权争夺当中,英国始终占据了上风,并且联合法国、普鲁士(德国)、撒丁(意大利)和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围堵俄罗斯,多次击败俄罗斯并且瓦解了其企图。


三个人这个时候已经是皮笑肉不笑了,中间的杜鲁门甚至用原子弹威胁了斯大林,而丘吉尔会议还没结束就下台了,代替的是英国新首相艾德礼。但是,丘吉尔下台后也没闲着,二战结束不到一年就发表了著名的“铁幕说”!


但二战快结束了,德国“死了”、法国半死、意大利就会做面条、土耳其早在一战后就被肢解,而苏联虽然也受到了重创但国力反而变得更加旺盛,如果西方不遏制这种势头整个欧洲都可能被苏联“侵占”...而美国接替英国的霸主地位之后必然会与苏联争夺欧洲!在这种必然会发生的不利局面下,苏联必须要先占领柏林、肢解德国,这样可以名正言顺的在西欧打进一个楔子,并且大量驻军德国威慑整个西欧,所以斯大林基于战后格局的考虑也要强占柏林!

著名的“易北河会师”,美苏两国军队当时表现的很和谐,相互赠送礼品和联欢会,当时美国兵跳的是“踢踏舞”,苏联兵跳的是“马刀舞”,美国对粗壮的哥萨克人用脚尖跳舞,感到非常的惊讶。

对于苏联来到如果让美英占领了柏林将是很被动的(希特勒当时已经派人去和英美暗中谈判)英美要是占领柏林对苏联非常不利的,德国的纳粹高级领导人很可能改头换面继续担任德国领导人(参照战后日本,很多战犯并没有受到惩罚,照样吃香喝辣)这样苏联人就白死2400万了,与国家和人民都说不过去,并且德国纳粹势力一贯反苏!很可能再一次被英美重新武装继续与苏联为敌...所以,柏林从眼前利益来说必须要尽快攻克。
柏林战役开始德国的防空网仍然非常强大!图片上是密如蛛网的曳光弹弹道。

而苏军攻克柏林后所获得的地缘利益极大,并且战略环境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占领柏林就能和美英有更大的讨价还价的余地,在划分欧洲的势力范围时有更多的筹码,还会把整个东欧置于自己的实力范围(德国和苏联都想把东欧当成自己的后院),在南欧巴尔干地区也有渗透,分裂德国使其“永久性”丧失再一次崛起的可能!
根据最新解密的文档,苏军在攻克柏林时伤亡不是30万,而是50万。

总得来说付出巨大代价攻占柏林后,苏联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并且成为战后世界格局当中的一极,在欧洲获得的重大好处就是将整个东欧纳入到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随后成立的“华约组织”使得边境线往西推进了500公里,国家安全紧张局面大大的得到了缓解。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打仗的目的就是要获取谈判桌上得不到的好处,与其在谈判桌上口若悬河、折冲樽俎,不如迫使敌人接受城下之盟!


皇家橡树1972


1945年4月,苏联红军经过16个昼夜激战,付出了伤亡30万人的代价,一举攻克了柏林,那么斯大林不惜重大牺牲抢占柏林有什么原因呢?

过去的观点认为,斯大林让苏军攻克柏林,是为了证明苏联在大败德国法西斯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与英美争夺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但是根据资料解密小油瓶找到了答案,当时的苏联机构获得的情况表明,1945年英国丘吉尔首相在对德作战即将结束时,考虑新的战争,那就是对苏联作战计划,英军准备在1945年夏季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根本原因-震慑以丘吉尔为首的反苏分子

丘吉尔在人们印象中是一位坚定的反法西斯斗士,也是一位著名的反共好战分子,作为资本主义的代言人憎恶共产主义形态和共产主义苏联。到了二战末期,美英两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上万两坦克和飞机,将近500万的部队,自诺曼底登陆以来,盟军未进行过大规模战役,因此他在战争末期积极行动妄想把美国卷入反苏战争,在他的眼中,苏联国力极大削弱,是美英的输血使得苏联才能挺过艰难时期,现在就是消灭共产党人最好的时机。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一直奉行对苏友好政策,不赞同和苏联开战,但是罗斯福却在1945年4月12日,也就是柏林战役的4天前突然去世,杜鲁门上台后以他为首的美国统治集团暗中支持对苏宣战,美国的一些好战分子积极推动与苏联进行战争,特别是以巴顿为代表的军队势力。

斯大林通过情报部门得知反苏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正在准备对苏作战以后,特别是反苏的杜鲁门上台后,他认为同美英的战争风险大大增加,本来的柏林战役由两个方面军已经绰绰有余,但斯大林又调来一个方面军,共计3个方面军来攻打柏林展示实力。

于是大家都看到了这么一幕,250万大军,6000多辆坦克和7000多架飞机开展了对柏林的总攻,苏军在柏林战役中一次合围、分割、歼灭了将近百万的敌军,柏林战役也充分表明了苏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地震慑了英法盟军,主张对苏作战的英国人也泄了气,英法盟军在地面作战能力方面与苏军差距巨大,不得不打消了对苏战争的念头

抢夺德国的工业、军事科技成果

率先占领柏林的苏军对城内的所有德国工厂开展了洗劫,V2导弹,虎式坦克等二战王牌武器,柏林军工厂里的先进武器包括德国工厂设备都被苏联人抢先占有了,后来苏联在战机、导弹、潜艇的发展中都有着德国武器的技术。但是相比于苏联人的抢“成品”,更聪明的美国人是直接将数千名德国科学家运回了美国。



小油瓶侃历史


柏林战役是二战中的标志性战役,它发生在1945年4月16日到5月19日。这场战役一共打了一个多月,其胜利标志着德国纳粹的彻底灭亡。


正因为这场战役是纳粹的最后一战,德国纳粹在战役中困兽犹斗、拼死一搏,而苏军志在必得,也豁出去了,两军都动用了惊人的力量。

双方共投入兵力三百多万,飞机五千多架,火炮两万多门,坦克三千多辆, 这场战役以德军战败、苏军胜利告终,而苏军也为此付出了三十万人伤亡的代价。

长期以来,大家对柏林战役苏军的策略大惑不解,一向精明的斯大林为什么不对柏林围而不攻,等待美英军队的到来,为什么要让苏联独自承受如此大的损失呢?三家联合战斗岂不是更好吗?


一、战机不可失

柏林战役开始前,柏林德军还有80万军队,各路德军听到柏林被围困的消息,都想要柏林解围,很多德国军队已经出发在路上,柏林的援军还有数十万军队。

希特勒虽然穷途末路,但仍不死心,他把希望寄托在这些援军身上,一旦援军赶到,战役就会更加艰苦,而且充满变数。

战机不可失,时间不等人。为了防止出现变故,苏联决定强攻。

二、报仇雪恨


斯大林和希特勒本来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两国有条约在先,大家互不侵犯,瓜分欧洲。 但希特勒背信弃义,对苏联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把苏联的坛坛罐罐打个稀巴烂,差点打回了石器时代。苏联在苏德战争中付出了一千多万人的伤亡。

因此,苏德之间是血海深仇,不共戴天。苏联一定要讨还血债,以牙还牙。 而占领柏林,亲手让希特勒灭亡就是最大的报仇;只有这样才能让斯大林心安,告慰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千万亡灵。

三、盟军的约定

由于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最大,美国刻意让苏联人打下柏林,给斯大林一个面子,也让苏联分得更多的胜利果实。

因此,虽然在柏林战役前,丘吉尔就催促美军攻打柏林,但美国人还是按兵不动。 美国人知道苏联在战后一定会崛起,崛起的苏联是一股可怕的力量,因为美国人不想在战争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失信于苏联,结下梁子。这不利于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也不符合美国的全球战略。

还有一点,那就是斯大林在战前对芬兰和波兰的入侵就暴露了他跟希特勒没有区别,也是个好战分子,也有称霸世界的雄心壮志。柏林战役德国集结重兵一定非常惨烈。既然斯大林执意要打,借此消耗一下苏联的兵力也未必不是好事。

四、秀肌肉,给丘吉尔颜色

英国首相丘吉尔一贯仇视苏联苏维埃红色政权,把斯大林看做欧洲的最大威胁。 在他看来,斯大林对欧洲的威胁甚至大于希特勒。


所以,英国采取敌视苏联、遏制苏联的政策。 当二战开始前苏联人试图和英法接触,表达了跟英法结盟共同抗衡德国纳粹的意愿的时候,丘吉尔采取了不冷不热的态度。英法的冷漠刺激了苏联人,斯大林才决定跟德国人结盟,共同分割欧洲。

对此,斯大林一直耿耿于怀,斯大林要借柏林战役的机会向英国人秀肌肉,要让丘吉尔看看苏联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借此给英国人一个震慑,也报一下当年英国人袖手旁观的一箭之仇。

而且,当时希特勒为了分化盟军,曾经故意制造假情报说英国人在德国失败后要消灭苏联,消灭苏联的红色政权,斯大林对此虽然没有十分相信,但还是满腹狐疑。 在斯大林看来,这样的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反正战后苏联人要主导世界迟早和丘吉尔翻脸,这时候震慑一下也不是什么坏事。


五,抢夺德国的资源,争取战后利益分配的话语权

德国在二战时候,是全世界工最发达的国家,德国的军工制造业也是世界一流的。德国还聚集了一大批的科技精英,他们都是在世界各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苏联如果占领柏林就为自己抢夺德国资源占得先机。

苏联如果想强大,非常迫切需要德国的设备和科技人才。为了这个目的,再大的伤亡也在所不惜。 所以,斯大林才迫不及待攻打柏林。

而苏联人也在德国投降后如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成百上千辆苏联车辆把德国大小工厂的设备洗劫一空,甚至德国的废旧车床也难以幸免。大到飞机轮船,小到一颗螺丝都被苏联人运到了自己国内,这也算是希特勒侵略苏联的一种报应。 正应了那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此外,柏林是德国首都,纳粹老巢,拿下柏林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意义,对苏联来说,既可以扬眉吐气,有能突出苏联人在二战中的地位,为苏联跟英美在战后利益分配赢得话语权。

斯大林也知道,攻下柏林要付出惨重伤亡,但战争就要有牺牲,跟苏联人在苏德战争的一千多万伤亡比起来,这点伤亡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斯大林对柏林不会围而不打,他反而要争分夺秒,在盟军到来之前拿下柏林。


小约翰


这是“亡国”级别的馊主意。

1941年,由于德国的进攻,苏联丢失了大量的国土,损失了几百万的部队。苏联开战前建立起来的,老一代的工业,老一代的红军基本上在开战之初就被摧毁了。后来,苏联人把德军挡在了莫斯科,熬到了1945年,这时候,苏联手里又有了几百万的部队,而且全是崭新的武器装备。这实际上是在几年间,苏联又组建的新一代的部队,新一代的工业,生产出来的新一代装备。

1945年的苏军人数众多,战斗力非常强,但这也是苏联最后的家底了。他开战之初,被消灭了一整支红军,几年间,又消耗掉一整支红军,到1945年,苏联人属于重新建了一套国家工业体系,整个军队重建了2次。

1945年的红军是苏联第三次组建起来的。

如果这支部队被消灭,苏联绝对没有能力再建第四次了。他后方剩下的都是老幼妇孺,没地方再搜集几百万的青壮年男子。如果这支部队被消灭,苏联也就灭亡了,后方根本没人守。

如果在柏林,苏联人围而不攻,城里留着希特勒以及几十万德军,等到美英法的盟军也赶来,苏联人还敢再攻城吗?绝对不敢了!当时盟军这边也有几百万人,和苏军差不多。他们赶到柏林,要是跟希特勒联起手来,里应外合的打苏军,并且把这支苏军打败了,苏联不就是亡国了嘛。

苏军围而不攻,等到美英法的联军赶到,勾结城里的德军对苏军发起进攻。这个可能性有多大?1%?就算是1%的可能,问题是这1%的可能如果出现,代价就是亡国啊。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都不会拿这1%去冒险。

以斯大林这种老油条,不可能去冒这个险。所以只能干脆利落,不计伤亡的强攻,杜绝后患。

1945年,困守柏林的德军对美英法来讲并没有什么威胁,完全可以把他们变成自己的小弟。敌人、对手这个标签已经贴到了苏联的头上。这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打心眼里敌视社会主义苏联,走到一起是没办法的事。而他们对德国的恨也不强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之所以能快速崛起,主要原因就是英美的资金援助。把德国和苏联摆在这里,美英法归根结底还是更亲近德国。

如果苏联围困柏林,美英法几百万盟军赶到附近,这属于引诱人犯罪,局势太吸引人了。联合城里的德军,或者趁苏军攻城之际,背地里来一刀,歼灭柏林周围的苏军,进而一举摧毁红色苏维埃,不世之功,这个诱惑太大。到时候,恐怕美英法也只能这么干了。

这个可能不是1%。而是100%。


锐度何老师


我是武备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拿下柏林,结束欧洲战局那可是至高无上,当时别说是苏军,就连盟军做梦都想拿下柏林,丘吉尔极力主张盟军拿下柏林,想让米字旗飘扬在柏林,却被罗斯福拒绝了,罗斯福不打柏林不是不想让美国大兵送死,那是因为一旦盟军拿下柏林,在雅尔塔和斯大林谈好的就崩了,苏军不但不出兵日本,说不定还会和盟军起冲突。

这时的苏军已经将柏林作为了一个至上的荣耀,各部队已经为了这个荣耀不择手段了。我们来看看当时最有可能拿下柏林的三支苏军:

1,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部队,罗帅很悲惨,因为当时他的部队离柏林最近,不过他是个波兰人,柏林怎么能在一个波兰将领的带领下被攻克呐,所以他被远远地调走了。

2,下面两支部队一起说,因为很难分开。当时苏军攻克华沙后已经距离柏林60多公里了,于是占领柏林的任务就落到了科涅夫和朱可夫身上,斯大林规定谁先到达柏林,谁就拿下柏林。很不幸朱可夫被德军重兵挡在了塞洛高地,科涅夫倒是迂回向柏林进军,也没遇到太大抵抗,这时候朱可夫想通过科涅夫打开的通道绕过塞洛高地,但是科涅夫说了一大堆理由没同意,真正的理由就是想比朱可夫提前到达柏林。

不过他没料到朱可夫硬是突破了塞洛高地,直接拿下了通往国会大厦的安家尔特火车站,科涅夫这时候急了,最后两支部队在柏林外围发生了一些矛盾,双方都想拿下柏林,最后斯大林让朱可夫打国会大厦,让科涅夫打柏林的一部分。

此外苏联人还做了9面旗子分发给攻击国会大厦的部队,由此可见苏军对于攻克德国国会大厦已经是迫不及待了。最后苏军150师把5号旗子插在了德国国会大厦。

所以各方都想获得攻克柏林这一殊荣,斯大林还曾要求罗斯福让苏军攻克柏林,所以柏林这时候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职高的荣耀,苏军那么大的伤亡就是为了这一刻。怎么可能围而不攻呐。


武备营


1945年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向苏军投降,苏德战争最后一次决战柏林战役结束。

此役苏军歼灭德军80万,其中俘虏38万人。苏军自身付出了30万伤亡的代价。

从当时局势来看,德国败局已定,似乎苏军如果只包围柏林,迫使德军投降,就可以避免这么大的伤亡。但实际上苏军是没有选择的,只能进攻。

一、希特勒不可能投降

柏林战役之前,苏军和美军已经在德国境内会师,德军被分割,法西斯的灭亡指日可待。

但是希特勒拒不承认失败,不仅拒绝了部下提出向英美投降的想法,还制定了焦土作战计划,想让整个德国陪着自己毁灭。苏军已经兵临帝国大厦的时候,希特勒还在幻想温克的12军向柏林运动,幻想能击退苏军。

直到4月27日,希特勒得知温克的12军被苏军包围,已经不可能靠近柏林,他才承认了失败。即便如此,希特勒所做的是自杀,而不是投降。

可见希特勒即使在最后一刻,依然很疯狂。苏军只能在进攻中消灭他。

二、围而不打会引发新的变数,对苏军不利

围而不打只是在拖延时间,对苏军乃至整个盟军都不利。

盟军从东西两面攻入德国本土,剑指柏林,歼灭了柏林附近大量德军。然而在德国的其他地方乃至其他国家,依然有大量德军。

围而不打会给德军喘息的时间,其他地方的德军很可能会突入柏林,加强柏林的防守力量。柏林防御力量的加强,只会让希特勒更加疯狂,从而增加进攻柏林的难度。

从军事层面来说,围而不打,意味着苏军大量兵力被牵制在柏林无法动弹,削弱了盟军的作战力量。

三、需要尽快消灭法西斯,尽早结束战争

早日消灭法西斯,迎来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期盼。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盟军就已经对德国乃至整个世界作出了安排。

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协议,德国只能无条件投降,反法西斯同盟任何一国不得单独和德国媾和。这意味着德军要么无条件投降,要么被消灭。希特勒当然不会投降,所以盟军就必须消灭德军,而且是越快越好。只有尽快消灭德军,才能早日结束战争。

苏军是欧洲战争反法西斯主力,盟军希望打败德国后,苏军能够尽快投入对日作战。当时日本在太平洋战争虽然也是节节败退,但是依然很顽固,美军损失惨重。就在苏军进攻柏林的时期,日军发起了豫湘桂作战,国军一溃千里。也就是说在东方战场,盟军只能指望苏军赶紧腾出手来对付日本了。

因此,鉴于希特勒的顽固和疯狂,以及早日消灭法西斯迎来和平的需要,苏军只能选择进攻柏林,即使代价再大。


江蝶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是这么几个。

第一,你不打,有人会打。

之前同英美的协定是:柏林由苏联负责攻打。

但协定都是不可靠的,随时可能更改。

英美距离柏林虽没有苏军这么近,也并不是很远。

如果苏军犹犹豫豫,英美说不定会抢先发动进攻。



第二,希特勒可能会对英美投降。

苏联明白,希特勒不可能向他们投降,而很有可能向英美投降。

就意识形态和国家结构来说,德国和英美还是比较接近的,同苏联则完全不同。

如果英美违背协定,接受希特勒的投降,柏林可能会兵不血刃被英美占领。



第三,不攻打柏林,希特勒不会向苏军投降。

希特勒以往从来都是和苏军死磕,甚至到斯大林格勒穷途末路了,也拒绝向苏军投降,甚至还命令高级军官自杀。

而柏林有完整的防御工事,还有拼凑的80万之众。虽然苏军有200多万,但德军用于防守的话,80万已经算是够了。

实际上,如果苏军表现特别拙劣,甚至有可能会被德军在柏林击败,自然可能性不大。

正常来说,苏军如果不进攻,德军不可能投降,而是会坚决抵抗。



第四,苏军稳操胜券,死几个人也又怕什么

苏军共集中了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等3个方面军270个师和骑兵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部队。

而德军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共80万人。

苏军战力有3倍优势,肯定能够打赢的。

那么,死几个人又算什么呢。


萨沙


柏林战役是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重要的战役之一。在这场战役中,苏军投入260万人,德军投入约80万人,最终以苏军阵亡8万受伤27万,德军伤亡投降40万,苏军占领柏林结束战争。

很多人都对这场战役抱有疑惑的态度,因为当时战争大局已定,守卫柏林的,只有德军的维斯瓦集团军群全部及大量独立部队,以及中央集团军群一部第四坦克集团军、柏林卫戍部队,合计约80万人,原本让希特勒抱有翻盘希望的第九集团军和第十二集团军,都被苏联和美军牵制在了外围,无法解柏林的围。也就是说,苏联完全可以将柏林城围死,等待纳粹集团投降。可当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却还要冒着损失惨重的风险,率先攻破柏林呢?

我猜测有以下几点因素。

报仇

德国和俄国的宿怨由来已久,日耳曼民族和苏联的斯拉夫民族本就不和,再加上苏联搞的社会主义那一套,本就被资本主义世界视为洪水猛兽,德国在西线未稳的情况下,也要发动对苏联的东线战争,更是让斯大林极其不爽,毕竟当时苏德表面上还是穿一条裤子的。

所以斯大林进攻柏林的目的,就是复仇。柏林被攻克后,苏联红军士兵在城内大部份地方抢劫、强暴妇女和残杀平民,情况持续了几周。这些行为红军军官们都视若无睹,直到从入侵变成占领德国,军方和苏维埃秘密警察组织才开始阻止这些事件。

抢夺资源

众所周知,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现出一大批的物理学家,威廉·伦琴发现了X射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维尔纳·海森堡则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宇航之父”冯布劳恩等等。

而当时,德国确实也进行并研发出了很多领先世界的高科技产物,最先研究核武器的是德国,拥有V2火箭的是德国,甚至传说中的UFO碟形飞行器,德国也在二战时期进行过试飞。作为任何一个同盟国,必然想要将这些高科技的一手资料收获囊中。

另外,二战时期,德国从各国掠夺了大量的黄金,这一点在二战结束后,已经被证实。谁先占有这批黄金,其他国家自然也没有办法再追回了。

因此,苏联不惜拼着损失30W人,也要率先攻克柏林,其目的就是抢占大量的黄金和科技资源。

巩固战争胜果

如果按照一战的样子来说,战争胜利国有权利瓜分或者让失败国以土地为代价,对胜利国进行赔偿。从沙俄时期的俄国就一直想要打通波罗的海,苏联在二战时期不好直接对波罗的海三国进行人口置换,这可难不倒斯大林。他强占了以柯尼斯堡为核心的东普鲁士,还把德国人全部驱逐出去,将这里变成了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

占领柏林,就有了足够的底气,要求德国和盟军妥协,让俄国拥有波罗的海出海口,以达到苏联称霸欧洲的雄心。

震慑资本主义世界

攻克柏林,可以打出苏维埃的气势和决心,宁可牺牲30万人,也要打败社会主义的敌人,这也是斯大林想要展示给英法美等同盟国看的。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半个世纪后的苏联,会以解体而告终。


始终先生


二战后期,德国败局已定。

苏联红军挟复仇之怒火,迅速将战线推进到了德国柏林郊外,于1945年4月,将德国首都柏林层层围住。而纳粹德国将保存下来的80万规模的精锐部队收缩到柏林地区,据城固守。当此之时,进攻柏林肯定会给苏联红军带来巨大伤亡。

那么,苏联为什么放弃了“围而不攻”战略,转而选择对柏林进行强攻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德国最高元帅司令部,在柏林地区集中了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共80万人,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300架作战飞机。企图依靠这些军事力量,在柏林附近地区大量消耗苏军有生力量,将战争拖延下去等待转机。因此,久拖不战对苏军十分不利。

第二个原因是,柏林是纳粹德国的首都,是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大本营。苏联有必要攻克柏林,以报德国围攻斯大林格勒之仇。德国进攻斯大林格勒,给苏联红军带来100多万人伤亡的惨重损失。

第三个原因是,美国和英法联军于1944年6月至7月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对法西斯德国的欧洲第二战场,并向德国柏林方向一路推进,美英军队的先头部队已经深入到据柏林100-120公里的易北河地区。为了能够取得战后势力划分的更多话语权,苏联有必要攻克纳粹德国的首都柏林。

第四个原因是,柏林是纳粹德国的首都和希特勒的大本营,汇集了纳粹德国从个征服国家掠夺来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也存留着纳粹德国发动战争的更多罪证。攻克柏林可以名利双收。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苏联红军,于1945年四月下旬,打响了攻克柏林的战役,月底,苏联红军占领了德国议会大厦,希特勒自杀身亡。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国际睿评


回答提问之前,先简要说一下柏林会战。苏军称攻克柏林(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为什么先围后攻,斯大林深知,攻克柏林苏军需要付出巨大伤亡代价,他其实想等美英联军发起攻击再合击,这样会以较小代价攻克柏林。但联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知道进攻柏林是场人肉绞杀战,并且苏军已经完成总攻布署,占据有利位置,于是让联军按兵不动。斯大林考虑一、想由苏军抓住希特勒,二、苏联对德国有血海深仇,三,苏军士气高昂,将士急欲战,四,攻克柏林是战后一笔巨大的政治资产。

实际上西线盟军也是想打柏林的(丘吉尔曾因此向艾森豪威尔施压),但主要是速度问题,当英美推进到莱茵河距柏林130公里时苏军已经推进到距柏林30公里处了,而且负责主攻的乌克兰集团军和白俄罗斯集团军已经全部就位可直接发起攻击了,这时艾森豪威尔认为再去跟苏军抢柏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且攻打柏林美英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国内无法接受(苏军死了30万人才战领柏林以英美军队的战斗力损失绝对在这之上),他认为美军应把注意力放在德国南部和德国工业城市,事后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明智,美英在战后利益划分上拥有了巨大优势可以说事半功倍,而在苏联方面斯大林认为攻下柏林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和政治价值而且包含了一种民族情绪在里面(作为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一种报复),他同时认为苏联的利益在中南欧,也不会去跟美英抢西欧双方你情我愿自然水到渠成.

苏军共集中了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等三个方面军270个师和骑兵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部队,另配属2450架飞机、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当面之敌为德军 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共80万人,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300架作战飞机。战役于1945年4月16日发起,先后突破奥得河、尼斯河防线。25日对柏林形成包围。苏军在对柏林的强攻中采取多路向中心突击,经激烈巷战,于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区,29日苏军开始强攻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5月2日卫戍司令H.魏德林将军率部投降,会战结束。

当然斯大林也收获颇丰,

1945年5月9日德军统帅部代表W.凯特尔元帅在柏林签署向苏军和盟国远征军无条件投降书。整个战役,苏军共俘虏德军38万人,缴获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余辆、飞机4500架。当然还有纳粹从全世界抢夺搜刮的无数黄金珍宝名画,还有德国先进的工业设备及工程人员。这也为苏联国力及科技装备制造注入巨大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