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的回忆:江南


高考志愿被上海高校录取后,我加了一个大学校友群。那时我在广西念的高中,就在群里说要去北方念书,还挺激动,结果跟人起了争执:上海哪是北方?

在两广人的地理概念中,出了自己的省界基本都是北方,称外来人为“北佬”或“捞佬”。我在广西沿海呆了三年,这种地理观念也潜移默化到自己身上。去上海念书,自然成了去北方念书。

全国人民的眼中,上海是不折不扣的南方,和江南、江浙沪的地理概念捆绑在一起。

事实上在上海的生活与邻省的江苏、浙江完全分不开。苏州、无锡、嘉兴、杭州都在上海的两个小时交通范围内,比我从市区回学校还快。

吴侬软语,轻风细雨。江浙一带的方言对官话区的我来说是噩梦,刚来的时候根本不适应,听起来简直就是东南亚少数民族的语言,直到今天我也无法完全听懂正常语速的上海话。

上海菜叫做本帮菜,偏甜,喜欢放糖,对于四川胃口的我来说是另一个噩梦。对于江浙的同学来说再亲切不过了,还会有很多河鲜、海鲜,有点像粤菜的鲜,但又不一样。总之,江浙沪的食物从一开始完全就不对我胃口。

地理、文化与语言的相近,让上海的生活与江南密不可分。

这五年里,杭州我去了四次,苏州去了三次,南京去了三次,在远一点的绍兴、宁波也去了两次。去杭州的理由很简单,想看看自然景观,在西湖边读读书装个文化逼,毕竟上海城区的自然景观是奢侈品。

去苏州的理由也简单,周末出门散散心,在平江路听听评弹,到金鸡湖边散散步,当天去当天回,来回交通的时间跟上海市域通勤也差不了多少。

江南的景观大同,却又有小易,几个出名的水乡古镇去两个开发得最完善的即可,其他就是爬爬山、逛逛湖,找个山庄跟朋友租民宿玩。上海城区是由钢筋水泥扛起来的国际都会,想要找到最纯正的江南乡土还得到江浙。不过上海辖区的一些郊区小镇也能有乡土风味,跟普通人所理解的上海形象截然不同。

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跟朋友去朱家角喝茶,从学校过去单程三个半小时,坐穿三条地铁。我们在一家临河的茶馆喝茶嗑瓜子,老板会教怎么泡茶,我去了三次,老板都认识我了。朱家角有一种小吃叫做“扎肉”,甜甜的,肥肥的,腻腻的,咬一口下去都会流油,浙江的朋友说在他们老家也有这玩意儿。

我们最喜欢的是喝完茶后到城隍庙前面的店家吃草鸡汤和酒香草头,真的草鸡好吃,很喜欢这个店老板阿姨,在我们不知道点多少的时候她会给出建议,点多了还会建议我们减少一点菜。

在回学校的路上会路过新场古镇,这是一个更加冷门的江南古镇,由于地处浦东郊区的郊区,很少有人来,《色戒》曾在这里取景。经常有木匠、农民在河边摆一些自己的手工品或奇奇怪怪的本土作物,他们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只说浦东南汇当地的土话。在我的世界观中,上海辖区范围内应该不会有人还不会说普通话。这种乡土文明竟然还能保存,那时我还被震惊到。

城郊古镇大多都是本地人自家原来的旧宅,名气不如江南六大古镇,开发也算合理,店家的生存成本相对较低,可以说是一种别致的江南体验了。消费体验和上海城区截然不同。

在上海城区吃饭一般都在商场,装潢华美,服务周到,明码标价。外面的小店,小作坊,大都走单量,比较千篇一律,很难有跟老板交谈的机会。城里也能找到独立的私厨小店,只是价格大都不菲。这些城郊的江南小镇,才是我熟悉的淳朴乡土气了。

上海市的辖区内江南气息的城区,像松江、嘉定和惠南,以前都有古城,城市的护城河都还保存着,因为行政建制而划入上海辖区。上海市区曾经有个区域叫南市,是旧上海的华界,是洋人进来之前就存在的江南县城,也是今天著名的旅游景点城隍庙区域。这一区域已经成为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但江南的传统文化还保留得很好。

大多游客只会去著名的城隍庙和豫园,很少有人知道上海的城隍。城隍在江南民间很流行,可以理解为古代中国官方封的城池守护神,各地都有自己的城隍,大多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比如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黄歇,南京的城隍是三国的孙策。他们大都与本地的历史文化有关。

上海的古代历史文化远不及江南古城丰富,但城隍竟然有三个。

第一个是汉朝明相霍光,据说是吴国后主孙皓面临金山的水利问题无法解决,夜晚梦见霍光来帮他,第二天醒来就给霍光立了庙。三国时期的上海还在海里,没被长江冲出来,虽然是元代封的,但感觉让霍光当上海守护神好像不是特别靠谱。

第二个城隍是秦裕伯,他是元代的上海县人,不肯为朱元璋效力后死去,朱元璋说:“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就给他封了神,让他帮忙守上海。等到清代满人打过来,在江南制造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传说攻到上海县城的清军降临梦见了秦裕伯,最后也就没有屠上海县城。城隍爷保佑了一方百姓。

第三位城隍是陈化成,晚清时上海的官员。在抗击英军时牺牲,上海人在今天的老城厢给他修了祠堂,后来又有小刀会、日军等各方动荡,许多人在他的庙里躲过一劫,就更加相信陈化成了。他是唯一一个没有皇帝策封的城隍。

在洋场上海听见传统的中国故事的确很不容易,虽比不过江南古城,但上海还是依然努力地保留着自己江南本土韵味。

南市老城厢里另一个有江南韵味的是文庙。文庙是拜孔子的地方,全国各地都有。但今天的上海文庙最出名的是古着市场,每周日都会有旧物市集。商贩不知从哪里收来的旧书、老玩具、邮票和古董,拿来随意叫价买卖,据说这个传统以前持续了一百年了,宁波天一阁被文物贩子盗的书,还曾经现身过这个市场。

我经常郁闷的时候就跑去淘东西,看看能不能淘到一些有趣的老玩意儿,最享受的还是跟他们讨价还价。

有一次,我看中两幅老地图,已经破烂不堪,但还能模糊地看见四川重庆未分家、广西沿海属于广东等标识,非常心动,他竟然给我喊价100块。我后来砍到了三十块,他终于肯卖,但我也实在不想要了。砍完价后的痛快超过了我的地图情怀,好像拿回来也没法打开,打开也是一种损坏,就算了,过过眼缘也好。

除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洋场小资情调,江南的乡土也是极佳的。这种本土气息似乎和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形象格格不入,但我是实在太喜欢这种中国氛围。

我在上海的回忆:江南

麥克

宗教/文学/文博/旅行/语言/货运代理

没有定位的烂写手

敦煌学爱好者

回忆上海

旅读特辑 · 疆

旅读 · 城市物语

杂文随笔

烂小说

攻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