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跟人类小孩一块养育,认为自己也是人类,后来它怎样了?

瓶子里的女人


感谢提问,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时候且有必要一口气讲明白了。关于将黑猩猩古亚与人类的小孩一起养的故事,具体内容已经有很多人讲到了了,在此我就不重复了,大家自行脑补一下。

但是可以明确的说最后古亚成不了“人”,并且在被送回其生父母身边后,由于将自己当做是“人”而与家庭有些格格不入,2年后死于一场疾病;而那个与古亚一起抚养的小孩好的没学会,倒是学会了一些与黑猩猩有关的习性,例如爬行、叫声等,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好的例子吧。

记得以前区动物园看到这样的一幕,在观猴区一名游客将没有喝完的可乐盖好瓶盖之后,扔到了关猴子的铁笼里,一只猴子迅速的捡起瓶子很快就打开了瓶盖,当喝完可乐后顺势就做出了“点赞”的“手势”,而当另一名游客模仿扔进去一个空矿泉水瓶子时,那只猴子仅仅只是看了一眼随即就做出了“拍砖”的“手势”。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猴子没有像黑猩猩与小孩那样受到精心的抚养,也没有受到更多的人为关怀,仅仅只是平常通过与游客的接触,“自学成才”就能大致模仿出人类的一些简单的动作,这一方面说明猴子这种动物比较聪明,另一方面也说明后天的影响确实存在一定的作用。

同类型的例子还有很多,再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那是1920年发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米德纳波尔的小城的一件事,当地村民经常看到有两个用四肢走路,且长得人模人样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村民合围将大狼打死后,在狼窝里竟然发现了两个裸体女孩,由此便揭开了“神秘生物的面纱”。

大狼被打死后,这两个“狼孩”由于失去了“依靠”,便被送到了城里的孤儿院抚养也分别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不过尽管这两个“狼孩”得到了孤儿院的精心照顾最终还是失去了幼小的生命,小的那个1921年约3岁挂掉了,大的那个一直活到了1929年约16岁。

通过以上案例,不难得出后天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人的发展后天比先天更重要,既然我们无法选择先天,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把握和利用好后天环境,以弥补先天环境的不足,从而改变人生。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


地理那些事


看到这个问题,本猫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来的画面居然是——凯撒!

泪目的一幅画面

2011年令我动容的电影不多,《猩球崛起》是难得的一部。

其中有一幕至今让我仍感触不已:因为误认主人受到攻击,而奋起保护的凯撒,最终被关进收容所牢笼之中,凯撒无法适应这个“新家”,它拿起石头在冰冷坚硬的墙壁上,画下了一扇窗户——阁楼中那扇通向外面的窗户。他把头依偎在“窗户”上,希望能像以前一样从里面看到熟悉的点滴,却发现只有冰冷的墙壁。——对,此处我用了两个不同的“它”和“他”,因为我和凯撒一起落泪了,他已经不再是它,而是人类中的一员。

电影也不敢这么跳跃

朋友们,读到这里,请不要以为你们在看一部纪录片,这仍旧是一部手法相当纯属的科幻片!

凯撒可不是因为和人类养在一起,就具备了让我们认同的情感来源。他的成长,是开挂的结果!

故事的背景设在现代的旧金山,基因科学家威尔-罗德曼为了治疗人类的老年痴呆症而研发了一种药品,新药在黑猩猩身上做实验时,偶然创造了奇迹!大幅度的提高了它们的智力,典型特征为眼睛变为绿色。凯撒就是这只幸运而又不幸的猩猩的唯一的孩子——天选之猩!

这是凯撒接下来持续开挂的最基本前提,它本质上从一开始就在物理性质和人类无异了。

接下来的冲突,你把凯撒换成黑人、变种人、变形金刚,其实剧情都可以继续拍摄下去,然后感动你。

现实中的惨剧

接下来是现实中的故事,我其实不太想讲,所有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实验,悲剧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88年前,这起著名实验的实施者是一名心理学家——温斯罗普。

温老师明显受到了地摊文学的毒害,对狼孩起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开了脑洞,非常想揭晓人类孩子和动物的宝宝一起养育,将发生的奇迹。

当然,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孩子交给温老师实现他的梦想。

温老师不弃不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他找来一只小猩猩,和自己10岁的孩子一起抚养,并记录实验的点点滴滴。

这明显不会是《猩球崛起》的前传,因为事情的发展有点脱离了主线,并没有记录片中这么温情的照片,实际上小猩猩如愿以偿的越来越像人,而他的亲儿子却因为与猩猩作伴,从人变成了半只“猩猩”。这严重影响到他们儿子的正常成长!

温老师夫妇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实验在9个月后终止。小猩猩被送回了猩猩群,但它无法适应猩猩的生活,只活到三岁就死于肺炎。

温老师的孩子比较幸运,考上了哈佛大学,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但也于42岁时自杀身亡。

结语

到最后,我们不能说,温老师的悲剧一定是因为那次实验,但科幻和现实,的确不应该轻易越界。

至少,我个人认为,猩猩是不会同意我们粗暴干预它的猿生的。


猫先生内涵科普


这是一个真实的科学试验,它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试验的过程可以说有些成功,但结果最终是失败的。

试验的主人公是一只叫做尼姆的大猩猩,从出生在母亲怀里呆了几天,就被心理学家泰瑞斯强行带走,开始了尼姆被当做人类小孩养育的悲惨生涯。



试验的目的就是试图证明:一只从小被人类养育,并给予肢体语言训练的猩猩,最终可以和人类建立起适当的沟通,并互相了解对方的一些想法。

养育尼姆的第一个人类是心理学家泰瑞斯的昔日恋人斯蒂芬妮,但斯蒂芬妮并不是很费心地去对大猩猩尼姆进行训练。相反她很随意,交大猩猩尼姆随意吃肉喝酒,甚至为它哺乳,并展示自己的裸体形象。

大猩猩尼姆由于喉部的构造,并不能真正地学会说话,但确实能学会一些简单的肢体语言。

好景不长,昔日情人对尼姆的混乱训练,让心理学家泰瑞斯感到了事情出岔子了,随后就将尼姆转移给了另一个人——劳拉。但逐渐长大的尼姆,变得越来越野性,越来越有天生的攻击性,劳拉因此直接受到过尼姆的伤害。

但泰瑞斯并没有因此停止试验,后来的几个志愿抚育尼姆的人,都受到过尼姆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脸颊直接被尼姆咬穿过。

最后,泰瑞斯终于认识到,尼姆是不可能被当做人类小孩一样训练成和人类交流的猩猩的,即便大猩猩尼姆确实学会了部分的肢体语言,但那也只是它模仿得来的而已。

最终,尼姆被送回了它的猩猩世界,然而,不妙的事情发生了,在第一次的和自己的种族见面的时候,牢笼里的猩猩同胞和尼姆的对视充满了空洞和陌生,它们似乎互相都感受到对方和自己除了样子差不多,其他的没有一样的。

尼姆充满了绝望,它没有一个可以依附的亲属,族群对它甚至有排挤的行为。

更为可怕的事情在后来发生了,尼姆被卖到了一个进行艾滋病和肝炎研究的小研究所,尼姆被迫进行了很多药物的注射试验。


最后尼姆被一个好心的律师救下,并认为它从小和人类一起生活长大,也应该具有人类生存的权利。

在2000年时候,26岁的尼姆最终死于心脏病,结束了它悲哀又传奇的一生,要知道,大猩猩在自然界的一般寿命可长达60余年。

尼姆悲惨的一生也被英国著名导演马什拍成了电影《尼姆计划》,相应的纪录片也有,想了解更加详细的可以看看。


科学新视野


这个实验非常的著名,发生在88年前,它的实施者是一名心理学家,叫温斯罗普。

实验的开展是受到了狼孩的启发,温老师想,狼能养人的孩子,人如果把动物的宝宝与人类的孩子养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呢?它会不会以为自己就是个人呢?

带着这个疑问,他找了很多有宝宝的家庭,劝说他们能不能把他们的孩子跟猩猩放一块养。

就这样,小猩猩活活熬成了老猩猩,他也没找到实验对象。那天他回头看到她媳妇隆起的肚子,瞬间有了个“大胆的想法”。

于是,当他的儿子只有10岁大的时候,他找来了一只小猩猩,并把儿子和猩猩养在了一起。而且他们把这只猩猩当做亲儿子一样抚养,关爱无微不至。

实验开始之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小猩猩的表现要远比亲儿子表现出色,它不仅对人类父母十分热爱,还非常的听话,做错事情后会用亲吻和拥抱请求原谅,想要上厕所时

还会主动向温格罗普请示。

猩猩越来越像人,而亲儿子却因为与猩猩作伴,从人变成了半只“猩猩”。他完美的学会了小猩猩要食物的叫声,而且因为他也因为学习猩猩的“走路”方式,爬行时间要远超同龄儿童。它还学会了很多猩猩的坏习惯,比如咬人和用嘴叼东西。

眼看着猩猩越来越好,而自己的亲儿子被“带坏”,夫妻俩不得不在9个月之后停止了实验。小猩猩被重新送回了真正的父母身边。但是它却完全无法适应猩猩群的生活,因为它还以为自己是“人”。3岁时,它最终因一场疾病最终夭折。

亲儿子则正常长大,最后考入了哈佛大学医学院,并成为一名精神病医生。但在父母先后去世之后,他因为抑郁症最后自杀。

科学重口味,好玩又有趣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本姑娘!


科学重口味


这个黑猩猩名字叫宁姆,它是一直会使用手语交流的雄性黑猩猩。宁姆是美国科学家科学家Herbert S. Terrace所提出的宁姆计划中的男主角,该项目拟在通过把年幼黑猩猩当成人类小孩抚养,并交给他手语,看其是否会像人类一样。宁姆的名字来源于著名预言学家乔姆斯基,为的就是讽刺这位司机所认为的非人灵长类动物,都没有语言能力。


宁姆项目初始很成功,小宁姆在其出生不久后就被送到一个家庭抚养。在这个家庭中,宁姆学会了简单的手语,并且还跟男家主学会了喝酒。但由于随着长大,宁姆脾气越来越暴躁而被带离第一个家庭。之后,又一位志愿者被安排成为宁姆的母亲,这位志愿者教会了宁姆“穿衣服、餐巾纸”等词汇。然而在一次教完宁姆后,这位志愿者被宁姆突然袭击,要不是周围的研究人员帮忙,这位志愿者估计会很悲剧。


之后,一个语言学教师自告奋勇成为了宁姆的第三人妈妈,不久后宁姆直接用獠牙刺穿了这位母亲的脸部。之后,宁姆流转于多个家庭,然而最终都因它暴躁的脾气而被迫离开。实验因此而终结,宁姆被送往动物保护所,然而在保护所宁姆却和它的同类们格格不入。在第一位志愿者来看宁姆时,没有见到宁姆的拥抱,宁姆反而像拖拽洋娃娃一样拖拽这位志愿者。最终,宁姆在活了26年后死于心脏病。

整个实验被拍摄成了纪录片,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这个项目说明了,非人灵长类动物,虽然可以学会一些简单的手语,但是本质上它们还是野兽,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其兽性难除,具有很强攻击性。即便黑猩猩再像人,智力相对再高,说到底还是野兽而非人类。


科学探秘频道


许多电影有一个类似的情节,一个远离人类社会在自然野外长大的人类会全心全意地拥抱他野性的一面,但是反过来是否也成立?如果一只动物被从野外带走,由人类作为一个孩子抚养长大,它的行为会更像人类吗?1931年6月,比较心理学家温斯洛普·凯洛格和他的妻子卢埃拉·凯洛格做了一个实验,这对夫妇打算一只黑猩猩宝宝Gua和像人一起养大,看看环境如何影响发育,黑猩猩宝宝是否会像人类一样长大,甚至认为它自己是一个人。温斯洛普从学生时代起就想做这个实验,但是把人类孩子遗弃在荒野中会受到道德谴责,所以他选择了相反的实验方案,把一只黑猩猩宝宝带入文明社会。不过,凯洛格夫妇在开始研究时,他们自己也有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名叫Donald。因此,尽管该项目最初的目标是看看黑猩猩如果在人类环境中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子,但Gua和Donald基本上是作为兄弟姐妹被养大的,而且不可避免地要对它们的发育进行比较。

实验开始时,Gua只有7个半月大,Donald稍微大一点,10个月左右。这两个人被尽可能地当作兄妹来抚养,他们穿着一样的衣服,接受同样的训练,吃同样的食物,从事同样的活动等等。作为发育过程的一部分,Gua和Donald定期接受测试,以监控各种参数,特别是智力和行为,包括血压、记忆、涂鸦、反射、深度知觉、发声、运动、对痒的反应、力量、解决问题、恐惧、平衡、游戏行为、攀登、服从、把握、语言理解能力和注意力等等。

在不到一岁的时候,黑猩猩宝宝Gua经常在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她能够接受服从命令,并用餐具自己进食。毕竟,在野外长大的黑猩猩如果想要生存,即使是在非常小的时候,也需要保持自立。直到Gua和Donald都超过一岁,Donald才开始在测试中获得优势,因为语言能力开始形成并且在随后的测试中发挥优势;与此同时,Gua只在跑步和爬山等体育锻炼中领先。

凯洛格意识到Gua不会因为和人类在一起呆了一段时间就突然能说话,但他们希望Gua的咕噜声和其他各种声音能模仿人类的语言。但这并没有发生,事实上,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Donald开始模仿Gua的行为举止和声音。凯洛格夫妇担心自己的儿子最终可能会成为猿人,于是在9个月后结束了这项实验。随后,他们在一本名为《猿与孩子》的书中记录了这项研究,并将Gua送回了最初领养的灵长类动物中心,不幸的是,Gua在不到一年之后就死于肺炎。

70年代初,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决定对黑猩猩的语言潜能进行深入研究,一只两周大的黑猩猩Nim被一名妇女抱回了在纽约市的家。在短短60天内,这只小猩猩就爬遍了整座房子,常常爬到看护人够不到的地方。他学习了手语,会做多达125个手势,学会了要饮料、食物、拥抱和娱乐时间,他甚至和家人一起抽大麻,还学会了用手语索要毒品。随着Nim年龄的增长,他变得咄咄逼人,经常殴打和咬伤家庭成员和研究人员,而且不能被教改,最后被送到灵长类动物收容所,在那里,由于人类的教养,他会害怕其他黑猩猩。


科学闰土


黑猩猩跟人类的小孩一起养育,这一个真实事件发生在美国,一只小黑猩猩还很小的时候就被人从母亲身边挣扎着带走,从而开始了人类的实验之旅。它的命运是悲惨的,2000年的时候它就因心脏病去世,享年26岁,而大自然中黑猩猩的寿命可以达到60岁。

试验开始

语言学家认为,在地球上只有人类可以掌握语言,但是科学家提出质疑,黑猩猩的基因跟人类相似度达到98.7%,应该也能掌握人类语言,因为在这之前就有黑猩猩可以掌握手语,因为他们开始了“尼姆项目”的试验。

试验过程

试验刚开始的时候,进行的还算顺利,收养人为尼姆穿上了衣服和尿布,让它坐在桌子上跟家人一起吃饭,给它喂奶、喝酒和吸食大麻,并且还让它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词汇手势。

但是随着尼姆的长大,它对人产生了极度的依赖,脾气变得得暴躁起来,开始出现随地大小便和咬人等行为。在它的心里,你不能忽视它,如果忽视它它就会变得暴戾起来,它甚至对养它的人产生了依恋。后来在一次尼姆的语言课结束后,尼姆从二楼跳下去攻击了给它上语言学的人,这时候试验才被取消了。

尼姆的结局

尼姆的结局是悲惨的,它后来被送进动物避难所,直到死之前它对同类都不感兴趣,只渴望人类的拥抱,如果是曾今养它的亲人来看它,它就会暴躁起来,直到2000年尼姆因心脏病去世,去世的时候才26岁,而在大自然中黑猩猩的寿命也有60岁。


科学日记


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动物能具有人类这样的智慧,也无法创造出类似人类文明的社会体系。人类祖先在几百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不但栖息范围逐渐发生改变,而且身体结构也有针对性地变化,无论是直立行走,还是浑身毛发的退化,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持生存,并且在自然竞争中能够始终处于优势的重大改变,而且在进化过程中,随着脑容量的提升,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学会使用和保存火种、创造自己独特的语言,有效推动了人类文明体系的构建。

而其它野生动物,则没有人类这么幸运,即使是最接近人类的黑猩猩,也没有在自然选择的进程中创造属于它们的文明。据科学家们研究分析,黑猩猩与人类的DNA之间仅有1%的差别,然而正是这1%的差异,使得它们和人类之间始终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就是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对黑猩猩幼仔进行哺育,来观察其在成长过程中,是否可以受到人类的影响,而具有或者部分具有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这个实验是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实施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思罗普·凯洛格,他将自己不到1岁的儿子与一只7个月大的雌性小猩猩一起进行养育。两个小家伙,在大人的照料下,吃相同的食物,穿相同的衣服,玩相同的玩具,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他们进行智力和身体发育等方面的测试。

由于小猩猩的发育程度比婴儿要快,所以小猩猩在前期的智力水平要明显高于婴儿,很快就学会了使用勺子吃饭、用被子喝水、用手进行开门和关门,而这个时候的婴儿还不具备这些能力。但是,这个实验只进行到9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了,一方面是因为猩猩在1岁多的时候,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攻击性,性情变得非常暴躁,经常撕咬和击打周围的物体包括人类;另一方面,同时哺育的婴儿反而智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事件的认知以及对早教内容的学习明显要滞后于其他同岁的孩童,甚至经常模仿猩猩的动作和声音。从总体上看,黑猩猩虽然能够简单模仿人类的一些行为习惯,但是始终突破不了基因的限制,时间越长越表现为猩猩的特质,更加谈不上说话和与人交流了,也就不可能变为人类,这个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后来,这个小猩猩被送到了一个动物研究所,那里的猩猩对这个新来的成员非常排斥,小猩猩也无法融入新的环境,没过多长时间就生病夭折了。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世间的任何生物,都有其特定的基因,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环境,靠人为地改变其生存环境和行为模式,不会对其基因表达产生影响,反而会加剧与原来环境及种群的隔阂,一旦重新归入自然环境,就会产生很强的不适应,终将被环境所淘汰。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内容也很简单:就是找一只刚出生的黑猩猩和人类的新生儿放在一起抚养。想要验证推翻“遗传决定论”,该理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与外在的环境无关。我们现在知道这个理论是有缺陷的,太过于绝对。这个实验是由心理学家凯诺格做的,实验对象就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和一个刚出生的黑猩猩。

当他儿子10个月的时候,他找到一头刚出生七个半月的黑猩猩带到家中,夫妇二人无差别的对待“人兽兄弟”,无论是饮食、穿着、等等方面全部都相同,在抚养的过程中对语言能力、记忆能力、动手能力、反应能力进行测试。虽然黑猩猩的年龄要小,但是它们成熟较快,黑猩猩率先学会了转动门把手,甚至自己用勺子吃饭。而自己的儿子在这些方面就相对较弱一些。


但是随着实验的进行凯诺格发现他们儿子的语言能力要弱于同龄人,并且有意识的去学黑猩猩的一些动作行为,以及叫声。这个实验最初也想着看黑猩猩是否能在人类的环境中,把它变得越来越像人,例如一些行为方式或者语言等。但结果发现貌似人类的学习能力更强一些,凯诺格的儿子学的更像黑猩猩。

原本计划持续五年的实验在第九个月的时候就主动停止了,因为不可预见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巨大伤害。而黑猩猩被送回动物园生活,但是跟自己的同类显的格格不入经常被排挤,在几个月后就死于肺炎。而凯诺格的儿子长大后也成为了一名医生,但是在42岁的时候自杀身亡。我们无法判断这持续九个月的实验对黑猩猩和小男孩的影响,但结果看来可能并不好。



科学黑洞


在目前地球上的物种之中,黑猩猩是最为接近人类的生物。根据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基因测序结果,黑猩猩与人类的DNA序列相似度将近99%。

之所以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十分相似,是因为它们与人类都是从一种最近的共同祖先演化而来。大约在600万年前的中新世,那时的地球上生活着乍得人猿,这是人属的祖先。自那之后,乍得人猿逐渐分化成两支,一支后来进化成黑猩猩,还有一支后来进化成人类。

尽管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曾经还存在过多个人种,例如,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但其他人种在生存竞争中被逐渐淘汰,只有智人幸存下来。智人在几万年前走出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成为目前全球人类的祖先。

黑猩猩的智商非常高,它们会像原始人类那样使用工具。鉴于黑猩猩与人类的相似性,科学家经常以黑猩猩作为研究对象。

在1920年,人们意外发现了两位被野生狼群抚养的小女孩。她们跟随狼群一起长大,所以很多习性很像狼,例如,她们会在晚上嚎叫,不会语言,用四肢行走。由此可见,人类的智慧不是天生就有,后天环境对于人的塑造十分重要。

鉴于“狼孩”的表现,心理学家温思罗普·凯洛格(Winthrop Kellogg)博士有了一个想法,如果让人类来抚养黑猩猩,它们会变得更加聪明吗?黑猩猩会学会人类的行为吗?

在1931年,凯洛格博士收养了一只名为“古亚”(Gua)的雌性黑猩猩,当时她7个半月大。凯洛格博士把古亚带回家,与他10个月大的儿子唐纳德(Donald)一起生活。

凯洛格博士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儿子和古亚,包括吃饭、穿衣、教育和睡觉,他们就像“兄妹”一样。有了这样的基础,凯洛格博士可以全面对比黑猩猩和人类小孩的发展。

一开始,古亚比唐纳德发育更快。古亚可以使用勺子,能够响应一些简单的命令,与人进行互动,这些行为都是古亚更胜于唐纳德。虽然古亚和唐纳德都认得其他人,但两者认人的方式不一样。唐纳德是典型的人类行为,他通过看脸来识别人,而古亚是通过气味和衣服来辨别人。

但后来,情况出现了变化,语言能力成了最大的区别。经过半年之后,唐纳德已经学会说话。而古亚始终没能学会说话,不会模仿人类的发音。整个对比实验持续了9个月,凯洛格博士最终不得不终止实验,因为他的儿子开始模仿古亚的叫声。

虽然古亚的行为举止就像一个人类小孩,但她的身体和大脑结构阻止了她的进一步发展,古亚没有达到凯洛格博士所期望的人类语言水平。这项研究表明,后天环境确实可以诱导行为发育,但遗传的限制与环境无关,这种限制无法通过后天训练打破,黑猩猩无法被驯成人类。

最终,古亚被送回灵长类动物中心。两年后,年仅3岁的古亚因病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