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 為啥劉備沒有成功?

dodo0328


世有奇才,臥龍鳳雛者,得一可安天下

臥龍者,諸葛亮,字孔明,乃是劉備於南陽三顧茅廬而求的軍師,此人是一個能仰觀天下,胸有韜略的人才,未出草廬,便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奇策,即取荊襄,佔川蜀,攻漢中,西連諸夷,東和孫權,北抗曹操。計策再好不是也要人來實行不是,當時的劉備實力很弱,連一塊屬於自己的城池都沒有,腳下的新野也是劉表借給劉備的,也正如水鏡先生司馬徽所言“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這也難為孔明和劉備了,一點一點的攢置家業,開始了苦逼的創業之路。

荊州自劉表死後,便被其二兒子劉琮投降曹操,獻了出去,曹操為了一統天下,消滅劉備和孫權,攜百萬之眾,大勝之勢趁機駐兵於赤壁,劉備為了活命,派遣諸葛亮出使東吳,謀取聯合抗曹,諸葛亮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孫權,舉兵抗曹,在周瑜的指揮下大破曹軍於赤壁,曹操狼狽逃過許昌,劉備和諸葛亮於東吳鬥智鬥勇終於取得了荊州的控制權,獲得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地盤

不久後,獲得了龐統的投靠,在諸葛亮和龐統的建議下,劉備準備入主川蜀,可惜龐統在征戰川蜀的戰鬥中,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劉備痛失一臂耶,後和曹操決戰漢中,取得勝利,拿下了漢中,此時在劉備集團的不懈努力下,可以說有了逐鹿天下的資本,佔據著天下之腹荊襄,養兵之地川蜀,兵精將廣,糧草富足,眼看著憋屈了這麼多年,終於可以大展手腳的時候,關羽死了,荊州丟了,張飛也在準備征討孫權的時候,被部將殺害。劉備痛失關羽,張飛,怒不可遏,不顧諸葛亮等群臣的勸阻,執意攻伐江東,在夷陵被東吳大都督陸遜所敗,而後死於白帝城,真可謂成也劉,關,張,敗也劉,關,張。

自此以後失去荊州,蜀漢實力大損,諸葛亮雖有天人之才,也未能扭轉乾坤,統一天下。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因為糧草不濟,失敗了,諸葛亮兢兢業業,一輩子也沒能實現蜀漢的統一天下,活活累死了,可悲,可嘆!不是諸葛亮不夠強,只因劉備太荒唐。





舊夢難尋MAX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說的是諸葛亮、龐統的才華謀略極高,有其老師水鏡先生替自己學生打廣告的嫌疑,當然臥龍、鳳雛自身具備的實力不可小覷。

但《三國演義》中劉備兼得臥龍、鳳雛,卻只擁天下三分之一,又從何說起?

其實,謀士有其才,劉備卻不能盡其用,這才是諸葛亮、龐統悲劇的原因。

當初,不管是對諸葛亮的“三顧茅廬”,還是對龐統的禮賢下士,劉備在人才的招攬上確實誠意滿滿。但會不會用人才,又是另一回事。

劉備取西川時,龐統獻上、中、下三策,劉備偏偏採納下策,間接造成龐統在落鳳坡被張任射殺,可惜了經天緯地的鳳雛。

劉備為報關羽、張飛之仇,自認征戰天下多年,偏不帶諸葛亮徵猇亭,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身死白帝城。擁有臥龍而不用,可嘆。

此後,劉備留下的兒子“扶不起”,處處掣肘,令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功敗垂成,最後星隕五丈原。

得千里馬,卻用來拉車,這是劉備不能得天下的原因。

堅持原創,我是菸斗的傳說,歡迎交流關注。


菸斗的傳說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只是強調了人的因素,為什麼劉備沒有成功?這個要從深層原因說起。

人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地盤,沒有相當的實力,要成大事,是很難的。

知道這一點,我們來看看劉備。劉備的主要對手是曹操。假如曹操是袁紹那種主公的話,那麼劉備還有一統天下的機會,但是,曹操的謀略,智慧,絲毫不亞於劉備,手下的謀臣猛將非常的多,整體實力根本不是劉備所能相比擬的,就算是劉備的全盛期,即擁有荊州,益州以及漢中之時,整體實力與曹操相比也還是差了一截,更不用說入川之時的劉備和丟掉荊州的劉備了。

其次,臥龍鳳雛是頂級謀士無疑,但是其他人呢?拋去臥龍鳳雛,劉備時期的能臣還有誰?法正,李嚴,馬謖(勉強算),反觀曹操,賈詡,荀彧,荀攸,程昱,司馬懿等等,人才濟濟,幾乎都是那個時期的頂級謀士,這一點上,劉備又是敗給了曹操。

再來說地域位置,曹操佔據著中原地區,那時候的中原就是一個王朝的心臟地帶,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操這邊的人口優勢也不是劉備能夠相比較的。益州號稱天府之國,說白了就是保證益州人自給自足還可以,用來去爭奪天下的資本,還是差了點。諸葛亮的戰略就是擁有益州以及荊州才能夠爭奪天下,而劉備後期丟了荊州,使得諸葛亮的戰略已經破產,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此時的諸葛亮,也沒有什麼迴天之術了。

古代王朝的建立,人才很重要,同時地盤也很重要,二者不可缺一,但是劉備偏偏不佔地域優勢,所以說,即使臥龍鳳雛都在,不佔地域優勢的劉備,要成功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尚德未央


臥龍鳳雛都歸了劉備,可劉備卻沒有得到天下,我認為這都是劉備的責任。

首先,臥龍鳳雛都不是浪得虛名之輩,那麼為什麼這麼好的一副牌最後讓劉備打壞了呢,就是劉備之人不明,同時自身能力也不夠。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提出了流傳千古的隆中對,首先是取荊州為立業根本,然後再取西川,養精蓄銳數年後待天下有變兩路同時出兵夾擊曹魏,天下大勢可成,劉備深以為然,也一直按這個方案走的,最後也取了西川,表面看隆中對戰略具備實施條件了,可最後蜀漢卻最先敗亡了,誰是第一責任人?劉備難逃其糾。

首先是劉備能力不足,隆中對戰略說的很明白,去荊州後由一上將把守,那麼這員上將是誰呢?其實就是諸葛亮自己,劉備是同意的,所以取西川時諸葛亮負責荊州,而關羽張飛趙雲等都留下了輔助諸葛亮,而劉備帶著龐統魏延黃忠等取西川,如果劉備帶著這個班底能打下西川,那蜀漢霸業就真成了,因為諸葛亮會把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同時還會訓練出幾十萬精銳大軍,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在,東吳根本不敢有想法,可是劉備不是劉邦,劉邦當年拜韓信為帥後並沒有呆在韓信身邊,而是讓韓信單獨領兵,而劉邦自己咬住項羽,這樣一來韓信才能發展壯大,諸葛亮的本意也是這樣,就是希望劉備咬住曹操,自己在荊州發展壯大,然後會師,可劉備不行啊離開諸葛亮根本不會打仗,不得已諸葛亮只能帶著張飛趙雲去支援劉備,雖然說也拿下了西川,可隆中對戰略變了,諸葛亮最後成了張良,關羽成了守荊州的上將,最後結局大家都知道了。

而劉備對鳳雛龐統的使用更是讓人無語,鳳雛龐統在耒陽當百日縣令時就已經表明了心跡,那就是自己長處是什麼,龐統最想幹的是蕭何的工作,可劉備卻是有眼無珠,沒有把龐統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卻讓龐統當軍師,最後白白犧牲。

總的來說,臥龍鳳雛沒有實現畢生夙願,劉備是有責任的,蜀漢霸業沒有復興其實不冤。


天宇的文史情懷


諸葛亮和龐統關係並不是很好,很多時候,觀點相悖。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兩個心不齊,而又互不服氣的人發揮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另外就是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沒有那麼出神入化,很多戰爭妙計都是羅貫中賦予和強加的。在劉備活著的時候,一般出兵打仗都很少帶諸葛亮,這時諸葛亮主要負責糧草等後勤保障。六出祁山是劉備死後諸葛亮發動的,都是以失敗告終,可見其真正的軍事才能。龐統軍事上確實厲害,可惜壯志未酬。額外,一個大局並不是有一兩個人都能決定的,戰爭需多方面的綜合考慮,蜀魏兩國國力懸殊很大,魏國人才濟濟,經濟繁榮,人口眾多,這是蜀國不能比的。









暮安菊花枕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話是這樣說,臥龍鳳雛二人也都確為大才,可是劉備二者都得到了卻不能奪得天下,這是為何?

問題在於,老天不是這樣安排的,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是也。

一者,曹操氣數未盡,且曹劉實力懸殊。對手強勁,翻盤不易。

二者,龍鳳二人壽命不濟,一個落鳳坡,一個五丈原,大業未成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奈何奈何!


四為堂主人


首先這種說法必須有前提條件的,天時地利人和,都是要得,人們只是認為他們的才華,可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比別人會更有希望做到這件事。不是說有了他倆就可以安天下,沒有將士們的賣命,沒我一個平臺給他們,如何安天下,所以得二人任何一人可以安天下,只是對他們才華的讚美和認可,也是對他們的才華,會比別人強,成功的機率大,僅此而已。但是要想讓一個諸侯成功,平臺,文成武將,個人的城府,和天時都是成敗的關鍵。我們看了三國演義都知道,臥龍和鳳都在劉備那,可是最後還是沒有安天下,因為劉備雖然有城府,有武將,可是沒有天時,鳳雛在打益州途中戰死了,諸葛亮呢,在他出隆中的時候水鏡先生就說,只得其人,未得其時,所以成功都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的條件下,才能有機會,要不再有才,也會被埋沒的。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劉備被蔡瑁追殺,幸虧所騎的盧馬才得以逃脫,誤打誤撞跑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莊上。那時水鏡先生就對劉備說:“今天下之奇才,盡在於此,公當往求之。”劉備急問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其實“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後面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諸葛亮出山,果然雄圖大展,成功奪取荊州成就其根本。諸葛亮又為劉備推薦了“鳳雛”龐統,只不過鳳雛命短,入蜀時戰死。那“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中的“子初孝直”是誰呢?子初即劉巴,字子初。孝直,即法正,字孝直。實則這兩人在某些地方甚至超過諸葛亮和龐統。劉備曾言:子初才智絕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難獨任也。諸葛亮則說: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可見劉備和諸葛亮對劉巴的評價有多高。另一位法正擅長軍事謀略,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是其後劉備行軍打仗的主要謀士。尤其定軍山一役,法正,黃權設計大破夏侯淵軍,並斬其首級,徹底奠定了漢中之戰的勝利,將曹軍驅逐出漢中。不過四人當中,除了諸葛亮,其他三人都去世得太早,龐統自不必說,劉巴與法正去世之時正值蜀漢政權初立,他們去世,使得蜀漢失去了兩個頂樑柱,此後蜀漢僅靠諸葛臥龍一人苦苦強撐,最終蜀漢也沒能得天下。假設兩人能再活幾十年,歷史可能改寫也未可知。




好書碧淘淘


臥龍和鳳雛都是著名謀略家。當時候,天下諸雄爭霸,民生塗炭。湧現了很多霸主!在開始之初,劉備力量相對薄弱。可是,曹操、孫權各霸一方,兵馬強壯,糧草充足。在天下霸主中,劉備力量顯得尤為薄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中原且戰將千元。謀士眾多。劉備雖有臥龍鳳雛,可力量薄弱。一時之間。難以戰勝曹操。孫權,擁有江東。土地富饒,人傑地靈。作為草根出身的劉備。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戰勝孫權勸,劉備只能聽從鳳雛意見,進入川蜀之地,以待時機。在此期間鳳雛戰死。諸葛亮。雖然有勇有謀,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可無奈。曹魏之強大。最後只有鬱鬱而終。這就說明一個道理。無論帝王,還是民間百姓,都必須順從自然。即使臥龍鳳雛才智超人,可無力改變天下之趨勢。





暢享江蘇


其實很簡單,就歷史大勢而言。決定國家之間爭霸的,是人口,是兵源。有了足夠的人口,就有兵源,人口基數大,出現天才的概率也就更高。中原核心區域在曹魏手中,諸葛亮龐統這樣的人,再怎麼聰明,終究也不能逆勢而為。個人的才能,是無法同整個大勢相比。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這句話,隱藏條件是雙方硬實力差距不大的情況下,個人閃光就成了勝負手。但是實際差距大的情況下,勉強自保就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