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关“孔子教育教学”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悟?

追忆0北栀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思想家,“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论语》是孔子生前与弟子之间的各种回答,汇集而成,有关孔子教育教学的思想理论非常丰富。温习孔子教育的格言,从中获得对孔子教育及其教学的认识和感悟,很有必要。

“有教无类”,孔子首开中国教育历史上私学的先河,打破官方教育的垄断,让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孔子的这一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开启民智,让平民子弟同样受到最好的教育。不分年龄大小,不分社会地位,不论家庭背景,不论智力高低,不论来自哪个国家,同等对待,都可以成为他的弟子,接受他的教育。让他们认真学习,各尽其才。弟子三千,贤能七十二,孔门十哲,孔子为当时的社会培养出众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因材施教”,是对学生有着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点、缺点、智力等方面有所认识。再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个类型的学生予以不同的教育。让学习成绩好的带动相对差一点的同学,让相对弱一点的逐步赶上好的同学。孔子鼓励学生都应该有着自己的专长和鲜明的个性,品学兼优,恭敬温和。

“循循善诱”,孔子教育学生诲而不倦,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性进行多方面的启发和引道。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式,就是教师的一种高贵的品质。颜回称赞孔子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语出《论语子罕》。对学生循序渐进的教育,让学生学而不厌,深有体会和感悟,是孔子教学中的一种超越。

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主张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认真思考。《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失,只思考不学习只是空谈。孔子反对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能做到学用结合,只是徒劳无益。学不是漫无边际,而是学有方向,先学德,后学文,再用以实践之中。

“温故而知新”,温习己经学过的知识,再结合新的内容相对比,就有着新的见解和新的认识。这就必须认真学习,多听多看,多见多闻,不盲目行事。学习本身是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反复地学习与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

知识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不知就必须虚心学习,谦虚请教。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指导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学堂教育和科举考试。在当代社会的教育上有着引用和借鉴的意义,他的德高望重,为人师表,彪炳千秋,永载史册。


朱八戒CC


题主好!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论语》中有关“孔子的教育教学”给我最大的一个启示: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

我们现在提出的一些教育理念与方法,或多或少可能都受启于《论语》,或者我们在《论语》中都能找到一些对应点。

1.立德树人,以德为先。

这一理念在《论语》中早有提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这一教学模式中《论语》中也早有实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理念;还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所运用的问答对话式教学模式,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合作探究。

其实《论语》中还有很多教育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谢谢!


让语文学习更有趣


首先孔子比较重视德行的教育,所以在他此章里面对德行排第一,在论语中的记录中,对这四人的表扬也是最多的。这也说明在孔子看来,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提高人的德行及品德的修养,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也说明了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性,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也是如此,而不是从政或者是文学,或者是言语的交流。

其次,笔者读论语的感觉,孔子比较重视言语的教育,在他看来教育是为了让人开口说话,那开口说话的目的就是让人在说话恰如好处,恰到其分。或者说是建立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桥梁,人与人之间只有沟通了才会有更好的理解和发展。

再次,学而优则仕就是儒家一直追求的,也是孔子一直比较提倡的。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以在论语里面,专门有一篇为政,写到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这也说明了为政,首先讲究品德也是说明了品德的重要性。

最后,关于文学方面而言。纵观整个论语的文字记录中,文学这一块占比比较小,也是属于排的比较靠后的一块。这个方面笔者认为也比较符合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一个传统。文学与文字教化世人,这方面体现了一个教育的作用,从孔子的一生来看也是比较符合的。

因此笔者看来这几个方面应该是先修个人的品德,品德高尚,接着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其次才是然后再学而优则仕试图不行,则退而求其次教书育人,为后代培养人才。

综上为笔者个人的看法,以博方家一笑。






岭外榕边客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很多方面的思想、理论,在今天仍熠熠生辉。孔子提出的“教育教学”系列思想,今天仍有很多方面具有先进性和指导性,就是说,还在指导着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里选择一二,与大家共享。



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说:只顾死学不学会思考,总结,久而久之,你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不去勤学,实践,久而久之,你的学业就会停滞不前。这句话偏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既要勤于学习,也要勤于思考,学思要有机结合,并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那么你才有可能学有所成。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学生,学习要保持持续的热情,不能中途生出厌恶之心;作为师者,搞教育教学工作要有不知疲倦的精神。这句话,既指导了学习者的心态,也是授业者的行为准则——学生要不厌其烦地去学,半途而废是万万要不得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诲,则要不知疲倦。这样努力勤奋的学生,再遇到这样孜孜不倦的老师,真乃人生一大幸事!



三,有教无类

人和人,无论外貌上,还是思想上,都是有差别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何况人呢?但作为教育者,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既然归在你的班级,那你就有责任对他进行教育,包括思想方面,文化方面,行为养成方面等等。教师不能挑肥拣瘦,对学生一视同仁,这是衡量一位教师师德的重要方面。为师者,如果没有一颗包容之心,一颗仁爱之心,一颗公平之心,那肯定不能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我说的不一定对,也不全面,不深入,请您指导!


登攀


一,孔子是先秦伟大的教育家,无可争议。二,“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思想的准则,孔子认为,做学问有余力,一定要做官,尽管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也没有做过“像样”的官,但孔子一生还是坚持了这个观点。三,在孔子的教育生涯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代表有颜回、子路、子贡等等。“孔子学生三千,优秀者七十二。”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孔子的学生中,有做官的,有经商的等一批优秀学生,并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三,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核心就是“仁”。“仁”就是把人当人、仁爱的意思,包括后来的孟子也是继承了孔子“仁爱”的思想并有所发展。这一观点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可以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在:在世界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间断,孔子的仁爱思想和教育思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德馨先生


我喜欢您的问题,谢谢!

关于《论语》,日日必读的一本书,值得反复读、大量读,不断玩味!

关于孔子教育理念,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一、有教无类。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不应按贫富贵贱、门第高低来区别对待,孔子办学是面向全社会的,属于开放办学。在面对如何选择学生这一问题上,孔子采用“有教无类”的仁爱教育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脩以上,无未尝无悔焉”。(《论语.述而》)。即“自己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没有不教他的”。同时无论你品德优劣与否,只要拜在孔门,便以“仁”、“爱’启发引导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

二、学思并重。

即孔子注重启发学生先自我思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与“思”结合起来。

孔子在教育门下弟子时,注重启发学生善于思考,要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先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即“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至此,孔子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即让其获得知识,又让其有所感悟。另外,孔子还很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正如其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教导学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启发他。举出一个问题他不能因此而推举出其它三个问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说明孔子注意到知识的积累和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须一定的火候,须恰到好处的点拨。孔子对弟子是持一种民主平等,鼓励欣赏的态度。

三、全面教育。

即现在的“素质教育”。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塑造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让其单方面发展。也不能只学习一技之长。

在孔子看来,教育内容应广而全,不能约束在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广泛而全面地学习各种内容。孔子说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即“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知识和德行。”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对于知识的学习,孔子教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此六者谓之“六艺”。而对于品德的塑造,则孔子更是极为看重,他说“志于道,据于德。”即做人要立志于求道,要立足于德行。因此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包。如果将孔子的这一教育理念拿到当今来看,即为现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六艺”即是现在素质教育的内容。

四、因材施教。

即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顺其自然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篇》)即为“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在实际教学中,孔子便遵循这一教育理念,对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即对于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认真教诲,使受教育者能顺利地接受知识。

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即“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的怎么样呢?”这是孔子在进行自我反思。作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在学习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学到的知识今天都掌握了吗?第二,孔子拥有勤奋学习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即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典籍,并且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学方面,孔子也是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地去教授学生知识。



香风盏


孔子教学生往往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很少有疾言厉色的说教批评,多半是春风化雨的循循善诱。第二个就是因材施教,三思而行这个故事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第三个特点就是重视实践。往往师生生活在一起,游历学习,相互交流。


梅花朵朵28


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在教育教学方面,修身做人方面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和智慧照耀。一、身正为范,以正示人。《论语》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我们教育教学做出了“学高为师,德高才能为范”的明示。为学生立下的制度和规矩,我们教育人也不能随意触碰。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手机,家长拿起手机上网玩得不亦乐乎,教育的参与者就是所有的教育示范,不能做到身正示范将失去教育的全部意义。“身正,而后正人”,这应成为教育的所有参与者的警言。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出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进步。“学”也“诲”,也要求我们必须一丝不苟,常学常悔才能不断前进。三、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他唱和。孔子善于发掘他人之长,后必学他人之长,直至补己之短。如今的时代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技能更新很快。有好多新事物新理念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和同道中者一同去学习摸索,和学生一块去探究,最终实现教学相长。而这需要具备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而不是嫉妒贤能或自以为是,作为教育人更应虚心请教才能容纳百川。四、有类无教,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论语》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如果教学手法单一,就无法适应不同类别的学生。在教学中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反作用于教学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如此,教学工作才能在良性循环下处于“彬彬然”。《论语》,是一部传统文化瑰宝,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品味、不断践行,方可有所悟、有所得、有精进。


神慧星辰


孔子的教育、教学有三方面的认识和取舍:一、唯“有教无类”从名词意义上有可取之处。但今天早已跨越了旧时的等级界线;同时当时的此说恐怕也有一定范围的,比如其与樊迟对话极其鄙视、厌恶劳动和农民劳动者,说明他划的“类”就不包括卑下的底层庶民。其所教内容当然也不会有庶民劳动、创造的知识,其对今天无益。二、教育的内容除当时已形成的历史、文化知识外主要是传输他的“克已复礼”的政治主张和以孝为核心而展开的忠、信、礼、义、仁的王侯宗法氏族式的伦理道德。其中除孝仁义信可为今天利用外,复旧礼、向後看和偏一则的教育理念是不可取的。三,其对初开私学有开创性之功,应予以肯定。但与其同时有开创之功的少正卯却被其杀掉了,自然也毁灭其迹、断绝所教、所传了。这就给孔子自身和其教育的育人、树德的教化留下了一大疑点和污点…。


昆仑139100429


《论语》是由孔丘门徒抄袭既有社会成员的智力成果而成的一个存在前言不答后语的不成自我体系的东西,孔丘就是个反创新反自由竞争反奴隶解放运动主张奴隶克己复礼继续做奴隶以维护既得私利者的既得私利的人渣败类反革命分子。你们不要误解孔丘,孔丘的属性和毒性就是这样的,孔丘不配是个教育者,其只是个教唆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