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環如何不再“雞肋”?

小米宣佈近日發售帶有NFC版本的小米手環3。從最新公佈的數據來看,目前小米手環全球累計出貨量已經超過5000萬個。而據調研機構IDC統計,2017年小米手環連續三個季度超過蘋果,在全球可穿戴硬件市場出貨量中一度排名首位。

不過,在充分釋放市場初期的紅利過後,智能手環市場也面臨著增速放緩的難題。

擴張迅速但增速放緩

在可穿戴設備當中,智能手環的發展相對比較順利。

相比於受續航制約的智能手錶,智能手環由於成本及售價較低,更容易在消費市場上普及。並且在產業鏈上,智能手環的屏幕、芯片及傳感器等模塊都可以批量購買進行組裝生產,因此廠商很容易便可入局,而小米就是其中的一員。

以高性價比為主導的小米,在小米手環上同樣沿用了這一戰術。2014年,市面上依然普遍銷售著數百至上千元的智能手環,彼時小米手環一代以79元的售價甫一出現便拉低了整個市場的價格,也由此打響了價格戰。短短四年,小米便成為了這一市場的頭部企業。

根據調研機構IDC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達到2790萬臺,其中小米出貨量達到420萬臺,以15.1%的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二位。

業內觀察人士洪仕斌表示,小米手環成功的關鍵在於其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為其背書,並且通過高性價比路線迅速佔領市場,最終擴大規模,以量取勝。

不過,在經歷了幾年的迅速增長期後,智能手環目前已經出現了增速放緩的跡象。IDC的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為2510萬臺,僅取得了1.2%的增長,這與一年前18%的同比增長相比,增長幅度明顯衰退。

洪仕斌認為,智能手環已經發展到了瓶頸期,智能手環持續的增長已經接近五年,手環的基數已經很大了,不可能再像前兩年那樣百分之幾十、甚至翻番地增長。

另外,產品創新不足及同質化嚴重也是影響智能手環增長的主因。時下,許多智能手環的功能都很相似,大都具備時間顯示、步數檢測、心率檢測、睡眠檢測、消息提醒、久坐提醒等功能,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創新的功能。

目前智能手環產品正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問題,即無法真正為消費者提供解決方案。“我覺得智能手環可用可不用,像睡眠檢測、步數檢測,雖然能夠記錄下我的日常數據,但是沒辦法幫我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有不少消費者這樣認為。

正因為如此,智能手環也一直被人認為是一款“雞肋”產品,雖然有著廣泛的用戶量,但不足以讓用戶形成生活必需品的概念。

差異化成增長關鍵

對於日趨同質化的智能手環,細分產品成為其提振銷量的突破口。

一直以來,智能手環都主要針對人體健康做各種數據統計,但是沒有直接關注到用戶的痛點,即滿足用戶的日常需求。而隨著人們對日常出行的重視,廠商們也開始在交互功能上提升體驗。

以小米此次主打的NFC版小米手環3為例,其支持164座城市的公交IC卡,實現移動充值等服務,極大地方便了用戶的出行生活。

據瞭解,小米手環3普通版早在今年5月便已上市,不過NFC版卻至今尚未發售。

“NFC智能手環可以充當城市公交一卡通,也支持公交賬戶充值支付,乘車、乘地鐵只需要刷一下手環。”一位瞭解智能手環產品的消費者表示。

除此之外,注重防水性能、跑步運動甚至日常穿搭等功能的智能手環也隨著市場需求應運而生。如榮耀不久前便發佈了主打50米防水使用的榮耀手環4,能夠自動識別泳姿、划水次數等;而主打跑步定位的榮耀手環4Running版,則能夠監測跑姿,並針對跑姿問題給出科學的運動建議。

洪仕斌認為,針對不同人群開發細分產品,智能手環的定位也會更加清晰,無論是對於行業的洗牌,還是針對廠商及消費者來說,都會起到積極作用。

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預測,2021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或將達到5億臺。儘管增速有所放緩,但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前景依然可期,而智能手環也尚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擺脫早期的惡性價格競爭,以及產品的同質化問題,智能手環如能做到差異化競爭,必將會迎來新一輪增長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