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经问道系列之《茶经》(五)

寻经问道系列之《茶经》(五)

五、《茶经》问世

陆羽当时年轻气盛,难免心浮气躁。作为一个已浪迹天涯多年的异乡游子,作为一个具有我行我素、狂放不羁气质的人,长期身处梵音素食、清规戒律之中,总有许多压抑和不自在之处。所以陆羽想离开妙喜寺,另寻一处属于自己的独居之所。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皎然上人,皎然上人就在临近妙喜寺的苕溪之滨选了一处幽静的所在,为陆羽建造了一所草庐“苕溪草堂”,既方便闭门写作,又方便他们密切往来。苕溪,一名苕水。因秋季两岸苕花漂浮水面,纯白如雪,故得名“苕溪”。苕溪的源头,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里山峰灵秀,花树幽奇,溪水流泉,怪石嵯峨。从此,陆羽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居所,开始了他的“闭门对书,不杂非类”的创作生涯。

  草堂虽然极其简陋,然处在这山清水秀之间,与天地融合,陆羽身在其中自在逍遥,当文思泉涌时,便闭门著书,不杂非类;有闲情逸趣之时,便邀请名僧高士,品茗吟诗,处士横议;“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便是属于陆羽自己的世外桃源生活。

寻经问道系列之《茶经》(五)


  在苕溪结庐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秋,终于完成了有史以来第一部研究茶事的著作《茶经》三卷初稿,同时陆羽还撰写和公布了《陆文学自传》。在这份《陆文学自传》里概括了他的“前半生”,还罗列了他自“安史之乱”起五年间书稿目录:

“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

这说明陆羽从开始筹备撰写《茶经》,到在公元761年,不仅完成了《茶经》的初稿,还撰写出其他系列作品。其涉猎内容之广、学术造诣之深、撰写效率之高,都说明了陆羽确实具有非同寻常的才华。

  陆羽在《陆文学自传》中对自身作出了自我鉴定:“少好属文。多所讽喻。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陆文学自传》就如同现在即将步入社会的莘莘学子为自己写的一份颇具魅力的简历或自荐书。首先在同他往来的名僧高士中间传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自己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非凡的才能,高雅的志趣,和对茶学事业的抱负以求得到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在皎然上人的鼎力支持下,陆羽在推广他的茶学事业、参与由颜真卿主持的修撰《韵海镜源》、创建“三癸”茶亭等诸多社会和文化活动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并以此为开端,开创了他事业的光辉鼎盛之期。

寻经问道系列之《茶经》(五)

《茶经》通过众多名僧高士的广泛传阅,得到了高僧雅士、政商两界的一直推崇,终于在德宗建中元年(780)正式印刷出版。而陆羽正直、诚信的人品,对儒学、佛学、诗赋韵律学的精深造诣,特别是丰富的茶学实践知识和高超的烹茶技艺,在高僧雅士、朝廷命官和社会各界都赢得了赞誉和尊重。因此朝廷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但他陈辞不就,仍周游各地,推广茶艺,所到之处,茶事大盛。唐朝以前,饮茶的范围和用途并不广,茶虽盛于唐朝,而最初也是流行与僧侣高士、达官贵人之间。是陆羽《茶经》问世之后,竭力主张饮茶,于是饮茶普及到了民间,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自此以后,茶成为日常消费商品,致使朝廷要征收茶税。又因文人墨客士大夫饮茶之风日盛,饮茶品茗遂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长盛不衰和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陆羽和《茶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纵观陆羽的一生,他涉猎很广,博学多能,为人正直诚信,坚持正义,鄙夷权贵,不重名利,酷爱自然。我们不妨从他著名的《六羡歌》的诗句中,再次体会一下他的优秀品质吧:

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未完待续,下文《茶经》正文第一篇:《之源》)


寻经问道系列之《茶经》(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