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裡,鄔思道幫助胤禛登基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視角工程


這個真實情況還是要根據原著來說,畢竟電視劇也只是節選了一部分簡單描繪,而真實情況更加黑暗。

鄔先生特別聰明,年輕的時候去考科舉。因為發現考試不公平而去鬧事,寫下霸氣檄文。結果下場悲慘,不僅僅被除去功名,抓入監牢,還瘸了腿。

等他出獄的時候,正好遇到四爺在招幕僚。而四爺也聽過鄔先生的大名,讓那些門客偷偷去招募鄔先生。但是鄔先生心灰意冷,只想安靜過日子。沒有答應。

鄔先生去找自己青梅竹馬已經許下婚約的表妹。哪成想到表妹早已經嫁給別的官了。鄔先生看見這樣情況,暗中傷心。更可怕的是,那個表妹夫竟然要暗害鄔先生。幸虧表妹還有一絲情義,放鄔先生逃跑。

就這樣,鄔先生被迫逃跑。為了躲避表妹夫的追殺,只能投奔到四爺麾下當軍師。

而四爺對鄔先生也是十分禮遇,讓鄔先生感動。所以竭盡所能幫助四爺。

就這樣,就是因為對現實官場的絕望以及對四爺的感恩,鄔先生幫助四爺成功上位。


亂神虎


鄔思道本來是一位有志青年,如果他能順利進入仕途,估計以他的才能和城府進入上書房是輕而一舉,預計和張庭玉一樣,成為國之重臣,三朝元老!

只可惜命運的不公,他沒有賄賂考官,沒有考上貢生,於是他為了發洩心中的怒火,組織幾百舉子大鬧江南貢院,雖然揭發了主考官貪贓枉法的行為,而他自己也成了朝廷的欽犯,東躲西藏十多年,最後碰上孝莊太后去死,康熙皇帝大赦天下,才得以脫身,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然而此時的鄔思道已經不在是青年才俊,而是一位老氣橫秋,雙腿殘疾的“廢人”,但鄔思道人老心未老,沒有想到自己十年前寫的文章,仍然有人記得,而這個人恰恰是可以改變自己命運,實現自己理想的人,所以鄔思道於公,還是於私都要幫助雍親王胤禛實現他的政治抱負。

這樣一來,鄔思道滿腔的才智得以展示,至於教導年幼的弘曆更是小菜一碟,他的志向就是幫助胤禛奪的地位,戰勝太子黨,大千歲黨,和八爺黨,讓人們知道沒能做上官的鄔思道,依然憑藉自己的實力橫掃官場!

其實,鄔先生輔助四爺胤禛,就是為了一個“爭”字,和康熙皇帝爭,和滿朝大臣爭,和各各皇子阿哥爭!夫為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奪!






帶球想過人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落魄文人鄔思道被四阿哥胤禛招至府中成為胤禛的“師爺兼謀士”,在“九子奪嫡”當中,為四阿哥胤禛出謀劃策,幫助四阿哥胤禛最終奪取皇位。

但是,在幫助胤禛成功登基之後,鄔思道卻選擇了“功成身退”,並且非常堅決的一步一步隱退,直至“隱姓埋名”。這是為什麼?這個鄔思道究竟在最求什麼?

其實,鄔思道的追求,就是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功名利祿毫無關係。中國的文人們當中,這樣的人並不少見,但是做的非常徹底的並不多,鄔思道只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的確真的有這樣的一個人物,這個人物就是姚廣孝,明成祖朱棣的謀士,人稱“黑衣宰相”。鄔思道這個人物,應該是作者比照明朝的姚廣孝塑造的。

我們來粗略的瞭解一下姚廣孝這個人,就會知道《雍正王朝》裡的鄔思道的追求是什麼了。

姚廣孝原來是一個和尚,法號道衍。但是十四歲就剃髮為僧的道衍和尚卻是一個有學問的和尚,他的學問還挺有名氣的。早在朱元璋的洪武年間道衍和尚就以“通儒和尚”的身份被招進京城(南京),在那裡他結識了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兩個人談的很投機,這個道衍和尚就開始追隨燕王朱棣,成為朱棣最重要的謀士(沒有之一)。

在建文皇帝決意削藩的時候,道衍和尚立勸朱棣造反,並在朱棣整個的造反奪位的過程中出謀劃策,全力支持朱棣造反,在朱棣奪取皇位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朱棣成功奪取皇位之後,就命道衍和尚恢復本姓“姚”,並賜名“廣孝”,封姚廣孝“太子少師”,並要求姚廣孝蓄髮還俗,入朝從政。

姚廣孝堅決不蓄髮,不娶妻,不穿官服。就是上朝時不得不戴帽穿官服,回到寺中立刻脫袍摘帽。

姚廣孝並沒有因為自的功勞而貪戀權勢,他最終活了八十五歲,但絕大部分時間是禮佛著書。

姚廣孝的選擇,其實也就是鄔思道的那個“半隱”,只不過現實當中像鄔思道那樣的“半隱”根本不可能。姚廣孝能做到的一生都只做和尚的選擇其實已經很了不起了。

姚廣孝在朱棣攻入南京奪取皇位之時,曾經請求朱棣“千萬不要殺了方孝孺”,理由是“給天下讀書人留個種子”。因為姚廣孝知道,方孝孺一定不會為朱棣所用,而朱棣必然要死逼方孝孺,方孝孺的腦袋恐怕保不住,所以才向朱棣提出“唯一的請求”,但是,朱棣卻還是殺了方孝孺並且創造了一項“臭名昭著”的記錄“誅十族”。

這個應該是姚廣孝看清“伴君如伴虎”的實質而採取堅決“半隱”的一個因素。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的鄔思道也是一個“布衣”身份並且是帶罪之身的文人,鄔思道深諳“帝王謀略”並且精通“識人之術”。他的所長並不是“治國方略”,而是“謀權之道”,這就決定了這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抱負,就只能是在“亂世”或者“爭鬥”中發揮自己的能力,而到了“太平盛世”的時候,鄔思道這樣的人,能發揮作用的機會就不多了。

按照鄔思道自己的說法就是“自己是一個擅長搞陰謀的人”,一旦胤禛上位當了皇帝,就不需要用“陰謀”來治理天下,所以自己的作用就不大了。

這說的算是實話。鄔思道的理想就是能夠通過自己的所長,也就是“帝王謀略”和“識人之術”,輔佐自己選對的主子,幫助其成功上位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至於榮華富貴對於鄔思道這樣的人來講反到沒有什麼太大的誘惑。

士為知己者死,是鄔思道這類文人的處世哲學,胤禛欣賞他,理解他並敬重他,他們之間也幾乎達成了相當的默契,並且胤禛對鄔思道的分析和建議幾乎就是“言聽計從”,能找到這樣一個可以為之付出生命代價的“知己主子”,鄔思道焉有不“鞠躬盡瘁”的道理?

鄔思道全心全意的幫助四阿哥胤禛奪取皇位的目的,細說起來應該有這麼幾點:

首先,是通過胤禛的成功,驗證自己的平生所學,找到人生的成就感。在這一個方面來說,胤禛的成功就是鄔思道自己的人成功。

第二,實現自己的價值,鄔思道的人生價值其實是不可複製的,就像戰國時期的韓非子,輔佐帝王成功,就是實現自己的價值。因為給帝王或者準備做帝王的人教授“帝王之術”,只可施展一次,施展不好就會掉腦袋,韓非子就掉了腦袋,是因為用心不專一。而鄔思道最終沒有掉腦袋,是因為不但用心專一,而且只用一次,過期自動銷燬。

鄔思道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三,士為知己者死,作為一個已經被宣判“政治死刑”的落魄文人,空有一腔熱血,如果沒有真正的“知己者”,鄔思道也就只能遊走在社會的邊緣,至多就是當一個教書先生。平生的大志和抱負幾乎是沒有什麼機會施展了,但是遇到了“四爺”這樣的主子,算是遇到了真正的“知己者”,鄔思道必然會竭盡全力輔佐之。

第四,鄔思道通過四阿哥胤禛的所作所為,認定這個主子就應該是大清的皇位繼承者,也只有胤禛繼承了大位,這個江山社稷才會有希望,朝廷的一系列弊端才會得到扭轉和改正。他認定胤禛會是一個好皇上,能夠為大清帶來新氣象,所以他不遺餘力的要把雍正推上皇位。

當完成這一切之後,鄔思道選擇“功成身退”,一方面是他非常清楚自己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再呆在雍正身邊就顯得非常不明智,另一方面他更清楚作為“四爺”的胤禛已經不存在了,在他面前的已經是作為“皇帝”的雍正。“四爺”需要他,但“皇帝”並不需要他。

鄔思道還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提出“半隱”,說明雍正也沒看錯這個“知己者”。

有的時候,聰明人之間的默契,太重要了。


步武堂


鄔思道本是康熙朝的罪人,可卻又有大才,四爺聽說了他的才能後,命年羹堯務必找到此人。年羹堯領命後不敢怠慢,終於找到鄔思道將他帶到了四爺面前。四爺一開始請他出山拜他為軍師時鄔思道是拒絕的,後來雍正跪拜以示誠意,鄔思道終於被感動,答應了當雍正的軍師,為他出謀劃策。由於鄔思道深諳康熙“帝王心術”,為四爺謀劃了不少事,出了不少力,四爺做事都能做到康熙的心坎裡去,太子被廢后,康熙心裡已經將四爺默定為繼位人了。

後來康熙駕崩當晚,四爺奉命入宮,鄔思道早已知道皇位是四爺的了,在四爺進宮之前早已謀劃好了一切,好讓四爺能順利繼位,避免其他皇子從中阻撓。後來康熙駕崩,四爺順利繼位。

鄔思道除了為“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外還有一點,那就是他深諳“帝王心術”,無論康熙還是雍正,他懂得看時機功成身退,明哲保身之法,這樣做既全了四爺知遇之恩情,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鄔思道真是大才


我是你的大陳子呀


《雍正王朝》鄔思道與其說一個謀士,不如說是一個心理學家,他能夠成功的幫助胤禛奪得皇位,是因為他很好的掌握來的康熙的心理,順水推舟,順勢而為。


那麼他的終極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這就需要從鄔思道的出場來看了,鄔思道因為考科舉的時候不滿當時廣場的腐敗,犯了罪被捉入大牢,做了十年的牢,然後被胤禛從牢裡面救了出來。

胤禛救鄔思道出來是為了什麼,難道僅僅是為了當自己兒子的老師嗎?

當然不是!

鄔思道也知道這只是一個幌子,所以一直是推辭不受,因為他心理大概也能猜到胤禛的想法,不同意當世子的老師,就是不想上胤禛的”船”。


因為歷來皇位的爭奪就是面臨著死亡,敗了就會受到牽連,勝了也可能是“兔死狗烹”的下場。

後來胤禛回府後,給了鄔思道非常大的禮遇,親自帶著自己的兒子和福晉在門外等著鄔思道,並且要依照漢人規矩拜師,所以鄔思道不接受也不行了,於是不得已的同意了。

晚上鄔思道在和胤禛進行談話時,問胤禛為什麼要請自己擔任這個老師,胤禛用鄔思道十年前的一篇文章回答了他。

鄔思道也因此肯定了胤禛的真正目的是請自己做謀士,而不是僅僅是一個世子老師。

鄔思道就給胤禛分析目前的第一個差事,分析追比國庫欠款的事,從此踏上了胤禛謀士的工作崗位。

因此我們看出鄔思道並沒有什麼終極目的,一切都是逼不得已情況下上了胤禛的船。


上船後胤禛的目的就是他的目的,當然對於他自己而言,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場,能夠全身而退。

事實上無論是胤禛的奪嫡目的還是鄔思道全身而退的目的都圓滿的達成了。


木頭文化


按照原著裡的說法,鄔思道被他的姑父金玉澤和表姐夫黨逢恩陷害時,正是雍正派人救了他一命,使他倖免於難。而且,雍正對他十分敬重,尤其對他的才學更是仰慕,更是要以師禮待之,鄔思道雖然堅辭不受,但這份知遇之恩應該說是終生難忘,所以雍正對他有知遇之恩和救命之恩,於情於理他都該對雍正死忠效命。這也是原著裡對雍正正面形象的一個鋪墊。

再說鄔思道此人,年輕時也是一時才俊,文名遍江南,應該說是一個很有抱負的青年才俊,因為不滿江南科場舞弊而大鬧貢院,在被通緝後逃跑的路上,被幾個攔路搶劫的土匪打斷了腿,從此落下終身殘疾。十年後,因為天下大赦才又回到老家無錫,因為身有殘疾,也沒有了再入仕途的想法,因為雍正的出現,才又讓他有了施展胸中抱負的機會,他有屠龍之術和王佐之才,也不甘心就此埋沒。可以說,他一心一意輔佐雍正奪嫡,一半是對雍正報恩,另一半也是因為想要一展胸中抱負,就像當年明成主朱棣的謀士道衍和尚輔佐朱棣一樣!


開懷今宵


此人心繫天下,拯民於水火之中,懷濟世救民之壯志,“朝廷待其不為薄矣 二君設心何其謬矣 獨不感天聽若雷 神目如電 嗚呼 吾輩進退不苟 死生惟命 務請尚方之劍斬彼元兇、頭懸國門、以儆天下墨吏”!看看!何等之豪氣!


張磊2016


士為知己者死。鄔先生看到真正的民生,不能讓更多的人活不下去,只有輔佐雍王爺,若讓其他人登基,民不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