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鄔思道“半隱”,為何先去李衛處,然後才去田文鏡處,這個順序有何講究?

青燈問史


這個順序既能讓雍正不起疑心,同時也是一種過渡,讓自己從半隱過渡到全隱。

鄔思道和李衛很熟悉,去李衛那裡他很放心,同時李衛作為一個文盲,對鄔思道的水平特別瞭解甚至崇拜,可以說能做到言聽計從。同時李衛是雍正最得力、最相信的助手,鄔思道去李衛那裡,不僅有利於李衛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方便雍正監視鄔思道的舉動。

先去李衛那裡,發揮一下自己的餘熱,讓雍正知道鄔思道還有“剩餘價值”,這樣不至於逼迫的太緊,等時間長了,雍正就不會過度在意鄔思道是否存在。同時雍正在和李衛聊天時,問道有關鄔思道的事情時,李衛也會從中圓場,比如雍正一次問:“鄔先生在你那裡還好吧?”李衛回答:“挺好的,他整天在院子裡,哪裡也不去。”可以說李衛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鄔思道說好話,若是田文鏡的話,他性情太直,不會為鄔思道考慮。

但是鄔思道必然會離開李衛,因為二人太熟,不好撕破臉臉皮,並且二人也是好友,鄔思道不會破話這種難得的友誼,也不想給李衛增加負擔,於是去了田文鏡那裡,並且田文鏡那裡確實需要像鄔思道這樣的人,整個過程沒有任何疑點,師出有名,讓雍正也放心。

田文鏡也是雍正的重臣,同時他和李衛相比,不夠圓滑和事故,鄔思道在田文鏡那裡,可以說兩人基本沒有任何交情,有需要時鄔思道可以設下計謀讓田文鏡逼著自己離開,這樣合情合理,讓雍正無話可說,同時保留了和李衛的交情,方便日後有需要時聯繫。

鄔思道作為一代智者,做事情考慮的特別長遠,從李衛處“半隱”,再到田文鏡那裡逐漸“全隱”,這樣毫無違和感,順利實現了自保。


千毫千娛


高人過招,都不是隨隨便便幾個說辭就含糊得了的。鄔思道的“半隱”策略,也是鄔思道深思熟慮的結果,搞得不好,鄔思道的小命兒也就沒了。

就說雍正登基的那晚吧,可謂詭異叢生,老四順利登基後當晚就返回,進附第一件事就是問“鄔先生呢”,你當是雍正對這位謀臣很關心就大錯特錯了。翻翻劇本原著,就知道,他是回來殺鄔思道的。為什麼要殺這樣一個高智商的瘸子,為他登位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啊。很簡單,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唄,很多雍正登基的黑歷史都掌握在鄔思道手裡,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啊。

所以,鄔思道也想盡辦法自保,在他的操作下,以保護雍正為名調集了五路人馬,互不統屬,從而躲過一劫。看過劇本就知道,此時站在門外的,還有另外一個人,老十三。老十三俠義心腸,生怕雍正弄死鄔思道,但是經過十年的磨練,對於政治,老十三也差不多有了足夠清醒的認識。如果當時雍正非要弄死鄔思道,他也無能為力。

隨後,鄔思道爭取時間,道出“半隱”的策略,算是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老十三在門外聽得真真切切,才算鬆了一口氣。

首先,鄔思道選擇了去李衛那裡當先生。而幾年之後,在李衛的介紹下,又才去田文鏡的府上當幕僚。直到雍正視察黃河,鄔思道才成功逃脫。如不然,鄔思道估計也是命喪路途了。

為什麼鄔思道要選擇這樣一種順序的途徑,有什麼講究嗎?

答案是當然有。

1.李衛是嫡系,雍正很信任。

只要鄔思道乖乖的待在李衛那裡,雍正就會放心。因為李衛是老四當王爺的時候從江南帶回來的小乞丐,是在老四的栽培下成長起來的,對雍正十分忠誠。雖然李衛讀書不多,但腦瓜靈活,辦事踏實,能力還是很不錯的,就說科場舞弊案吧,唯有李衛敢於趟這趟渾水,他不講究程序防範,憑的完全是一股子為了雍正皇帝為了朝廷的忠心。他連自己的兒子也起名“李忠四爺”,足見其心可鑑。當然,雍正也十分信任李衛,把江南賦稅重地的重擔交給他來管理,所以,對於監視鄔思道這點事,雍正還是相信李衛能夠辦好的。我還相信,雍正一定給李衛下過密旨,要是鄔思道稍有違諾,李衛就可立即斬殺他,同時,按照雍正的密摺專奏,李衛也一定不時向雍正告知鄔思道的動靜。所以,鄔思道是利用了雍正對李衛的信任,從而達到自保的目的。

李衛這條通道,還有其他作用。雍正登基,天下初定,四周不寧,八爺黨,西北叛亂,諸多事宜都還不夠穩定,而鄔思道為了守諾,只有通過李衛這條通道能夠上達天聽,其他人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比如推舉年羹堯為綏遠大將軍。

鄔思道和李衛可以說差不多同時進的雍王府,彼此還比較瞭解,對於鄔思道的作用,李衛比誰都清楚,所以,他絕對會,起碼在面上對鄔思道恭敬有加,相待如賓。這也省的鄔思道到其他處受人白眼舒坦得多。

2.田文鏡尖酸刻薄,是鄔思道的跳板。

田文鏡就不同了,他不是雍正的嫡系,是半路出仕,雖然很有幹才,但是為人卻尖酸刻薄,他對鄔思道其實一點也不瞭解,要不是李衛的介紹,他們根本就沒有交集。但是鄔思道卻心中明白,雍正重用田文鏡,起碼對田文鏡也是很信任的,所以,就算是鄔思道跳槽到田文鏡那裡,也可以迷惑雍正,讓雍正放心他。

但是,鄔思道卻不可以直接先去田文鏡那裡,因為依照田文鏡的性格和對鄔思道的不瞭解,二人一定會產生矛盾,一旦產生矛盾,你說鄔思道是走還是不走,若是走了,會引起雍正的注意,若是不走,自個兒又要受氣,所以,難以兩全。

在經歷了諾敏案,科場舞弊案,以及西北大戰之後,雍正的改革順利進入軌道,政權也得到穩固,而鄔思道也基本兌現了他的承諾,比如山西諾敏案,為年羹堯獻策等等,這讓雍正也徹底感到放心了,所以,最終雍正放下了鄔思道。

說到這兒,大家應該明白了,鄔思道的這種路徑選擇,是很有講究的,先是李衛這個嫡系來監視自己,搞幾年後,兌現幾項承諾之後,再跳槽到田文鏡那裡,雖然都是雍正信任的人,但畢竟又不一樣了,監視也就相對弱化了,然後利用田文鏡的為人,二人以產生矛盾分道揚鑣。而此時,雍正的大局已定,高枕無憂了,所以,鄔思道也就可以自由雲遊了。


青燈問史


當然有講究,這是鄔思道為擺脫雍正控制精心謀劃好的順序。



鄔思道雖然好不容易從死局裡搏得了半隱的機會,但這並不是他的終極目標,他的終極目標還是要徹底擺脫雍正的監視和控制,也就是所謂的全隱。

實話說,雍正之所以只允許他半隱,一方面是因為他是掌握大量秘密的潛邸舊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頗有謀略和能力,把這樣的人放虎歸山,雍正內心也是十分忌憚,當時能批准鄔思道半隱,已經算是很給面子了。鄔思道深知這一點,所以為了實現全隱這個目標,他必須分步驟慢慢進行。



鄔思道的第一步就是要最大程度打消雍正的顧慮。所以他的半隱就是找個能吃飯,但又能讓雍正最大程度去監視他的地方,於是他選擇了李衛。李衛是雍正最信任的近臣,鄔思道前往李衛處,這樣一方面雍正比較放心,另一方面自己在李衛處,也比較好說話一點。

時間一長,雍正的顧慮漸漸被沖淡。這時鄔思道開始策劃他的第二步,那就是想辦法離開李衛。離開李衛就是離開了雍正的核心圈子,離開了核心圈子,再想對其施加監視和控制,就不那麼容易了。於是,鄔思道借山西藩庫案結識了田文鏡,他幫助田文鏡破獲此案,然後在田文鏡即將榮升河南巡撫之際,在雍正的首肯下,離開李衛,投身田文鏡的幕府之中。



而鄔思道投身田文鏡的幕府,他自己又給出了一個什麼理由呢?那就是錢。他為了一年八千兩的幕酬,選擇投靠田文鏡,這就讓雍正對他更放心了,因為一個人別無所圖是可怕的,而胸無大志只為貪財,反倒令人放心。

接下來就是最後一步了,那就是最常見的分手路數,談錢傷感情,因錢而鬧崩。鄔思道想要走,直接走肯定會引來雍正的懷疑,畢竟他身邊還有雍正的眼線,所以他要找個合理的理由離開,而因八千兩幕酬與田文鏡一拍兩散,這會讓雍正認為鄔思道也是個貪財的普通人,他只是為自己的後半生攢棺材本。雍正覺得,這樣一個人則再也不會再成為他的心腹大患了。



所以,當雍正來到河南,聽說鄔思道已經先他一步辭職離開了,便沒有再阻攔。否則,只要雍正想把鄔思道追回來,就算他逃得再遠,他也逃不出雍正的手掌心。


達摩說


去李衛哪裡,是不得已而為之。去田文鏡哪裡,卻是順水推舟的事。

先說簡單地,為何先去李衛哪裡。

自坎兒死後,鄔思道就明白雍正的刻薄寡恩。為了避免被“兔死狗烹”,鄔思道在雍正登基當晚,跟雍正一頓忽悠。最後,鄔思道給自己選了一條“半隱”的活路。

這個半隱可不是隨便找個雍正知道的地方“隱居”起來,他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對於鄔思道來說,必須要保證鄔思道自己的安全;第二,對於雍正來說,必須保證讓雍正隨時監視自己。

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只有四個地方:十三爺府邸,年羹堯處,李衛處,還有田文鏡處。只有這四個人,最受雍正信任,雍正才會讓鄔思道去。可是,這四人中,除了李衛外,其他三人都不太合適。

十三爺肯定能保護鄔思道安全,可是,他府邸在京城。鄔思道不能待在京城,不想再參與京城內的爭鬥了。而且,在京城太顯眼了,很容易被雍正想起來,然後滅口。

年羹堯是武將,鄔思道是搞陰謀的。這兩人在一起,誰當皇帝,都不會放心。

田文鏡肯定能執行好雍正的監督命令,可是,他刻薄寡恩,侮辱讀書人。鄔思道才不想去這種人哪裡安身。而且,田文鏡一直沒接觸到四爺的核心層,鄔思道這麼猛然去的話,也是不合時宜。

李衛跟鄔思道關係熟,對鄔思道特別尊敬。他媳婦翠兒,也是像丫鬟照顧主子一樣,對待鄔思道。李衛又是雍正最心腹之人。於是,鄔思道去了李衛哪裡。所以,雍正也同意他去。

再說,為何又去了田文鏡哪裡。

這件事,還要從雍正讚譽諾敏為“天下第一巡撫”說起。雍正將這件事發了庭寄給各省督撫,同時,也給了布政使李衛一份。鄔思道從這件事推論出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李衛要升官,要去一省當督撫!

第二件事,就是諾敏半年追繳300萬兩虧空的事,有問題!在李衛問鄔思道是不是要寫奏摺提醒下雍正時,鄔思道說“再等等”!

為什麼等?我覺得鄔思道有兩個考慮:第一,鄔思道在考慮,雍正是不是在暗示他,讓他去給諾敏擦屁股。。。第二,鄔思道在等,看看有沒有合適的人揭發此事。如果這個人在雍正面前的分量可以,鄔思道就可以出來替雍正收拾諾敏,然後,也給自己找個新歸宿。

之所以要找個新歸宿,鄔思道有兩個原因:第一,李衛這人太聰明瞭,根本不會讓無私的私自離開。第二,李衛夫妻對他太好了,鄔思道也不想讓他們背這個鍋。

但是,年妃一直對鄔思道念念不忘,這是一個很大的坑。男人最受不了女人出軌,無論是精神還是肉體。所以,鄔思道認為,雍正早晚會因為年妃的事,弄死他!

所以,鄔思道需要找個新的歸宿,作為脫身之計。

也就是在這時候,田文鏡把諾敏點了!!!田文鏡受雍正信任,鄔思道去他哪裡,雍正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而且,田文鏡這人,為人刻薄寡恩,做事小肚雞腸。鄔思道稍微用點計謀,就能激田文鏡將自己趕走。

鄔思道的計謀也很簡單,就是每年8000兩幕酬!田文鏡不是慷慨大方的人,這比薪酬,就是埋藏的矛盾點。

當然,鄔思道要去田文鏡哪裡,還是要得到雍正同意。李衛升任江蘇巡撫後,要去京城趙勇在述職。按理說,李衛要趁著這個機會,將在山西的事跟雍正說一說,交代下鄔思道和田文鏡的“賭約”:鄔思道幫田文鏡扳倒諾敏,在田文鏡升任一省督撫後,收留鄔思道為幕僚,一年幕酬8000兩。

結果,還沒等李衛說這事,雍正先開了口:聽說,鄔先生想到田文鏡的幕府裡去,有這回事嗎?

李衛慌了一下,趕緊解釋:“這事奴才們路過山西,跟田文鏡說的一句玩笑話。”

他的解釋也很嚴絲合密:第一,這事發生在他來京城的半路上,還沒來得及跟主子說。第二,這是一句玩笑話,還沒“落實”!

李衛嚇了一跳,有人提前向雍正告密!當時在場的,就田文鏡、鄔思道、李衛、還有那個像秋月的丫鬟。田文鏡不知道鄔思道的身份,沒必要去告密。而且,田文鏡忙著弄諾敏,也沒這個心思。那就只有“像秋月的丫鬟”了!

李衛此時肯定心底一涼:伴君如伴虎啊!坎兒死了,現在,鄔先生竟然也被監視著。。。他自己身邊有沒有人監視呢?

雍正知道李衛心腸好,跟鄔思道關係又好,肯定是鄔思道讓李衛幫他介紹到諾敏哪裡的。所以,雍正也不為難李衛,同意讓鄔思道去田文鏡哪裡。田文鏡以後執行新政,也需要鄔思道這樣的人幫襯。

就這樣,鄔思道在田文鏡升河南巡撫以後,去了田文鏡哪裡。

雍正此時可能也想到了,鄔思道要漸漸的離開他的控制。鄔思道個人喜好來說,斷然是看不上田文鏡這樣的酷吏的。但是,鄔思道這麼聰明的人,雍正時強留不住的,也不忍心強留。所以,雍正讓鄔思道去幫幫田文鏡,然後再走吧。

也是因此,當鄔思道真的離開田文鏡哪裡以後,雍正也沒生氣,讓田文鏡不用去追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影視劇中的鄔思道確實是一個神人,可以由風吹草動推斷出草叢之中的藏匿之物,思慮周祥!

康熙年間,鄔思道集思廣慮,從康熙大帝所作的詩書著手,深入分析一代帝王之權謀變術,並結合彼時四阿哥胤禛自身之優劣,出謀劃策,揚其長而避其短,從而一步一步輔助其終登大位。鄔思道雖精於推理,但如果說他能將所有步序都算計在自己股掌之中,未免過了些!

雍正大成後,鄔思道與其達成半隱的態勢,意欲保全自己。既是半隱,我認為得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雍正能通過對自己忠心的奴才隨時找得到鄔思道,李衛、田文鏡、年羹堯都是上選;二是鄔思道由明處至半隱的過程不能太冒進,徐圖而為,方不會引起雍正過多的猜忌。

為什麼鄔思道首先去李衛處來開啟半隱之路呢?顯然,李衛相對於田文鏡來說與雍正走得更近,去他那,這半隱第一個臺階下得更顯緩和,自然不會惹得雍正思慮過多而對其放心不下。再者,李衛與鄔思道在潛邸時私交甚好,感情頗深,任何時候於情於理,李衛都會優先保護他,我想此時的鄔思道需要這種保護。去了李衛那,雍正既能隨時監聽到鄔思道的消息,李衛又能保其安全,這半隱第一臺階算是下得穩妥,至此鄔思道完成四分之三隱。之後,第二個臺階,去田文鏡處,這是鄔思道與雍正逐漸隔離的過程。田文鏡與雍正相對生分,鄔思道與田文鏡更是生分,由熟漸生,才能由四分之三隱過度到半隱。

所以,我覺得鄔思道先李衛而後田文鏡的歸隱之路,並非其預料到了西北用兵的整個流程而做出來的安排,那樣就更神乎其神了。而是,最初他也需要被保護,這條道更緩和也更保險。淺見,鑑納。。。



古道西風暴跌


我覺得是這樣的:

在李衛那裡,對鄔思道來說安全,對雍正來說放心

舉個不恰當的比喻,你後爹要打你,你會跑到哪裡去呢?小姨家是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呢?因為對後爹來說小姨信得過,家醜不可外揚,不會到處跟別人說後爹對你不好。對你來說小姨會保護你。

李衛就充當了這個角色,一來李衛跟鄔思道有交情,而且這個人重情重義,會保護鄔思道的安全,即使雍正不容他了,也不會明目張膽得來,暗殺的話,李衛摸不著頭腦,這位封疆大吏是會保護他的,雍正不好問,即使問起,就可以說不知道不明瞭。

二來,李衛這個人跟雍正的交情匪淺,是他絕對忠心的奴才,如果有一天雍正要弄死鄔思道,我想李衛會為雍正幹好這個差事的,但我想李衛一直在雍正那邊是個正面角色,這種髒活倒不會讓他幹,但至少李衛會好好監督鄔思道的,你老小子在我治下別處去造我四爺的謠,沒四爺的話也別想連另一半也“隱去了”。

跟田文鏡不熟需要引路人

田文鏡是半路出家跟著四爺的,不像李衛在四爺府打一來就認識鄔思道熟門熟路的,而且交情匪淺。我記得是田文鏡遇到各方刁難,李衛才帶鄔思道去見田文鏡,然後順水推舟把鄔思道介紹給田文鏡的。為什麼叫順水推舟呢?我覺得得到了雍正的默許,畢竟田文鏡也算是雍正的心腹,會看好鄔思道的,而且雍正也需要這麼一個人去幫助田文鏡去實行新政,所以與其放在李衛那裡閒著還不如弄到田文鏡那裡幫幫自己。

為了小說的連貫性

年羹堯和李衛是鐵桿兄弟,相信不會為難李衛的下屬,而田文鏡不是,所以後面把鄔思道放到田文鏡那裡,好幫著田文鏡押運糧草,然後順理成章地去年羹堯大營呀。

綜上所述,個人觀點,謝。


石詩史事


拙見。首先鄔思道為什麼要“隱”?又為什麼要“半隱”呢?弄明白了這兩個問題再說這個順序。

鄔思道是一個極聰明的人,胤禛繼位,他選擇韜光養晦,而不是向雍正要封賞真是最聰明的決定,為了活命他必須隱。而他作為雍正在潛邸時的智囊,雍正為了奪嫡做的不光彩的事很大的一部分都有鄔思道的參與,所以他知悉的秘密也是極多的。知道的越多死的越快,這個道理鄔思道不會不明白,雍正即位,第一部要做的就是滅口,清理這些為他做見不得人的事的人,而這其中首先必須死的就是鄔思道。在此時鄔思道打出了一手感情牌,如果他此時直接說要隱於山林,雍正會信嗎?肯定不會。所以他又適時的提出了“半隱”,既維護了以及的安全,又在雍正的眼皮底下,讓雍正放心。所以還是為了活命選擇了半隱。

鄔思道半隱第一處選擇了李衛,李衛在雍正心裡是什麼地位不必說,從雍正還是四爺的時候就跟著雍正,一直到繼承大統為雍正,李衛的地位一直在上升。一個大字不識只是在潛邸時的跟班,後來一直到兩江總督,一方大員。可以說鄔思道提出在李衛處雍正是極為放心的。而後又到田文鏡處,這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了,田文鏡並不是因為忠於雍正,而是忠於皇上,這和李衛只忠於雍正是有本質區別的。所以他第二步選擇了田文鏡處,雍正也是比較放心到。只有這樣一步一步才能達到鄔思道安全脫離雍正視線的目的。

所以迴歸到問題,這種順序的根源就是雍正對兩人的信任程度。而決定這種程度的正是這二人對雍正的忠心程度。


莫窮秋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經過與雍正的一番長談,選擇在李衛的府上“半隱”,而這也是他能夠進行“半隱”的唯一選擇。

雍正成功登基後,連夜趕回府上,與鄔思道進行了一番長談。鄔思道以一段“三不可用”的言論打消了雍正的疑慮,並且主動提出“半隱”,而這個“半隱”實際上就是找一個雍正自己信得過的人將自己看管起來,順帶也能解決鄔思道自己的溫飽問題,也就是離開雍正的身邊,但是不會離開雍正的視線,讓自己的生活能夠得到保障,同時還能為雍正所知道和控制。

而鄔思道“半隱”的去處就是李衛府上,甚至可以說,前往李衛府上是鄔思道在當時唯一可以選擇並且是雍正唯一可以確認同意鄔思道前往進行“半隱”的去處。

首先,就是李衛對於雍正是絕對的忠心耿耿,並且是絕對的誠實,這一讓雍正非常的放心。

李衛是當年雍正從揚州城下救回的小叫花子,如果沒有雍正,也就沒有李衛的今天,甚至李衛都有可能活不到這個時候,現在的李衛不僅是進入仕途,而且娶妻生子,這一切都是雍正的恩賜。

更為重要的是,李衛非常懂得感恩,自始至終對於雍正是忠心耿耿,沒有半點二心,所以在雍正府內府外的奴才裡面,李衛是最讓雍正信任的,也是最讓雍正放心的,否則也不會安排他去跟隨年羹堯前往四川去監視年羹堯了。

其次,就是李衛不識字,府上請一個師爺幕僚,幫著書寫文案奏摺,出出主意,可以更好的掩人耳目。

其實雍正非常擔心鄔思道身份的為人所知曉,雍正也需要一個合適的身份既能保全鄔思道,同時又不讓他真實的身份予以暴露,去李衛府上無疑是極佳的選擇。

李衛大字不識,這是眾所周知的,因而李衛沒有辦法獨立完成文案工作,就需要一個幫著他的師爺予以協助。這樣一來,李衛府上多出這麼一個師爺和幕僚,所有人都不會感到奇怪,而李衛也會根據雍正的旨意,將鄔思道很好的掩護起來,這樣其內情既不會為人所知,同時也能掩人耳目,不會讓人猜忌。

而憑藉鄔思道的能力和實力,也能為李衛的仕途提供幫助,也算是變相的幫著雍正去培養李衛,這也是雍正非常希望看到的。

再次,就是李衛對於鄔思道非常的尊重,鄔思道必然是衣食無憂。

李衛在雍正府上的時候是奴才,鄔思道是教書先生和幕僚,兩人相識多年,加上雍正都對鄔思道非常的敬重,鄔思道非常有才略和學識,所以李衛對於鄔思道一直都是非常的敬重。也正是因為如此,雍正也相信鄔思道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雍正對於鄔思道的歉疚之意。

那麼為何同樣為雍正所倚重的十三爺胤祥和年羹堯府上不能成為鄔思道的“半隱”之處呢?

十三爺胤祥和鄔思道交情甚好,而且十三也是俠膽義膽、剛正不阿,雍正並不希望因為鄔思道影響他與十三爺的關係,況且,十三爺的府上並不像雍正府上那樣管理嚴苛,就連十三爺自己都知道周圍遍佈眼線,這樣的情況使得雍正斷然不會將鄔思道放在十三也府上半隱。

而年羹堯就更不會讓鄔思道去了。一方面,雍正不得不通過聯姻的方式來拉攏、控制年羹堯,說明他對於年羹堯的掌控力已經出現了不足,另一方面,年羹堯有武,鄔思道有謀,他們兩個聯合在一起,極大的威脅。當然還有一點也是為雍正和鄔思道所共同忌憚的,就是年羹堯戾氣太重,就是讓鄔思道去,鄔思道也要好好考慮一下,年羹堯會不會擅自作出殺了自己,因而年羹堯也不是可選之地。

所以,鄔思道想要“半隱”,又要讓雍正同意並且放心,到李衛府上可以說是他能夠“半隱”的唯一選擇了。


鄔思道想要從“半隱”變為“全隱”,到從李衛府上轉投到田文鏡府上也就成為了必然。

儘管在李衛府上可以保證衣食無憂,但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有朝一日雍正一旦遷怒於自己,李衛必然不敢抗旨,鄔思道如果想要離開雍正的視線,改換門庭就是第一步,於是鄔思道選擇了轉投到田文鏡的府上。

一來,鄔思道並不想在李衛的府上的就逃離“全隱”,也不具備“全隱”條件。

李衛非常明白雍正的意思,在李衛府上必然沒有逃走的機會,而即便真的有機可乘,鄔思道也不願意因為自己而讓這些老朋友為雍正所遷怒。更為重要的是,儘管在李衛府上衣食無憂,但是從李衛這裡是拿不到錢的,因而從李衛府上逃離“全隱”之後,鄔思道和如月的生存也就成為了問題。

二來,到田文鏡的府上,雍正不會極力反對。

此時的田文鏡為雍正所信任,是雍正在登基之初非常希望倚重的官員,而雍正對於田文鏡有知遇之恩,田文鏡對於雍正也是敬重萬分,且忠心耿耿,所以鄔思道在田文鏡府上“半隱”必然不會讓雍正反對,況且雍正也希望鄔思道能像幫助李衛那樣,幫助田文鏡儘快立足,進而推行新政,做出成效。

三來,鄔思道只有在田文鏡的府上,才有真正實現“全隱”的機會和可能。

儘管田文鏡與鄔思道都是在雍正江南籌款的時候與雍正相識,但是這兩個人之間並無任何的交往,屬於是素不相識,田文鏡對於鄔思道的底細以及他與雍正的關係並不清楚,因而田文鏡與鄔思道的相處並不會像李衛那樣有那麼多的顧忌,更是要考慮雍正的態度。而鄔思道也是非常清楚這一點,更為重要的是,田文鏡是眾所周知的處事急躁、尖酸刻薄,一旦與田文鏡交惡必然被驅逐出府,這樣才有逃離“全隱”的可能。

與此同時,鄔思道也同田文鏡談妥了8000兩每年的幕酬,這既是鄔思道給自己爭取的“全隱”生存的資本,同時也是為他與田文鏡最後的交惡埋下一個伏筆。而在一切都談妥之後,鄔思道離開了李衛府上,來到了田文鏡府上。



鄔思道先選擇李衛府上進行“半隱”,是為了保全自己,後選擇到田文鏡府上則是為了能夠“全隱”而徹底逃離,最終事態如鄔思道所預先設想的狀況發展,鄔思道也成功“全隱”。

一切正如鄔思道所預想的那樣,雍正同意了鄔思道前往田文鏡府上,而田文鏡也接受了鄔思道每年8000兩幕酬的條件。

但是,到了田文鏡府上的鄔思道不僅經常與田文鏡發生衝突,並且屢次用幕酬的事情來激怒田文鏡,最終被田文鏡請出了府,而鄔思道也帶著如月,趕在雍正前來河南視察之前,離開了田文鏡的府上。

得知這一情況的雍正也沒有再去派人追趕鄔思道,實際上,這也表明,雍正已經徹底放了鄔思道,讓鄔思道“全隱”了。從此,鄔思道便在無音訊。


雍親王府


  

  就說雍正登基的那晚吧,可謂詭異叢生,老四順利登基後當晚就返回,進附第一件事就是問“鄔先生呢”,你當是雍正對這位謀臣很關心就大錯特錯了。翻翻劇本原著,就知道,他是回來殺鄔思道的。為什麼要殺這樣一個高智商的瘸子,為他登位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啊。很簡單,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唄,很多雍正登基的黑歷史都掌握在鄔思道手裡,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啊。所以,鄔思道也想盡辦法自保,在他的操作下,以保護雍正為名調集了五路人馬,互不統屬,從而躲過一劫。看過劇本就知道,此時站在門外的,還有另外一個人,老十三。老十三俠義心腸,生怕雍正弄死鄔思道,但是經過十年的磨練,對於政治,老十三也差不多有了足夠清醒的認識。如果當時雍正非要弄死鄔思道,他也無能為力。

  

  隨後,鄔思道爭取時間,道出“半隱”的策略,算是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老十三在門外聽得真真切切,才算鬆了一口氣。首先,鄔思道選擇了去李衛那裡當先生。而幾年之後,在李衛的介紹下,又才去田文鏡的府上當幕僚。直到雍正視察黃河,鄔思道才成功逃脫。如不然,鄔思道估計也是命喪路途了。為什麼鄔思道要選擇這樣一種順序的途徑,有什麼講究嗎?只要鄔思道乖乖的待在李衛那裡,雍正就會放心。因為李衛是老四當王爺的時候從江南帶回來的小乞丐,是在老四的栽培下成長起來的,對雍正十分忠誠。雖然李衛讀書不多,但腦瓜靈活,辦事踏實,能力還是很不錯的,就說科場舞弊案吧,唯有李衛敢於趟這趟渾水,他不講究程序防範,憑的完全是一股子為了雍正皇帝為了朝廷的忠心。他連自己的兒子也起名“李忠四爺”,足見其心可鑑。當然,雍正也十分信任李衛,把江南賦稅重地的重擔交給他來管理,所以,對於監視鄔思道這點事,雍正還是相信李衛能夠辦好的。我還相信,雍正一定給李衛下過密旨,要是鄔思道稍有違諾,李衛就可立即斬殺他,同時,按照雍正的密摺專奏,李衛也一定不時向雍正告知鄔思道的動靜。所以,鄔思道是利用了雍正對李衛的信任,從而達到自保的目的。李衛這條通道,還有其他作用。雍正登基,天下初定,四周不寧,八爺黨,西北叛亂,諸多事宜都還不夠穩定,而鄔思道為了守諾,只有通過李衛這條通道能夠上達天聽,其他人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比如推舉年羹堯為綏遠大將軍。鄔思道和李衛可以說差不多同時進的雍王府,彼此還比較瞭解,對於鄔思道的作用,李衛比誰都清楚,所以,他絕對會,起碼在面上對鄔思道恭敬有加,相待如賓。這也省的鄔思道到其他處受人白眼舒坦得多。田文鏡就不同了,他不是雍正的嫡系,是半路出仕,雖然很有幹才,但是為人卻尖酸刻薄,他對鄔思道其實一點也不瞭解,要不是李衛的介紹,他們根本就沒有交集。但是鄔思道卻心中明白,雍正重用田文鏡,起碼對田文鏡也是很信任的,所以,就算是鄔思道跳槽到田文鏡那裡,也可以迷惑雍正,讓雍正放心他。但是,鄔思道卻不可以直接先去田文鏡那裡,因為依照田文鏡的性格和對鄔思道的不瞭解,二人一定會產生矛盾,一旦產生矛盾,你說鄔思道是走還是不走,若是走了,會引起雍正的注意,若是不走,自個兒又要受氣,所以,難以兩全。在經歷了諾敏案,科場舞弊案,以及西北大戰之後,雍正的改革順利進入軌道,政權也得到穩固,而鄔思道也基本兌現了他的承諾,比如山西諾敏案,為年羹堯獻策等等,這讓雍正也徹底感到放心了,所以,最終雍正放下了鄔思道。


小囚


《雍正王朝》鄔思道只能先到李衛那裡去,因為其他地方他無路可去,他認識同時讓雍正放心的人只有李衛。

他在李衛處過渡一下,最後也要扯著幫助田文鏡破獲“山西藩庫案”的理由才來到田文鏡處。

鄔思道在跟誰雍正的過程中都結交了哪些人呢?

1、十三爺胤祥

鄔思道為了避免被“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所以才選擇的“半隱”來消除雍正的擔心,而“半隱”就意味著要遠離廟堂,離開權力中心。

如果投奔胤祥不僅沒有離開權力的中心,更加會增加雍正的忌憚,沒準會懷疑胤祥會和鄔思道篡奪他的皇位,這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這裡不能去。

2、年羹堯

鄔思道去投奔年羹堯更加的不可取,因為鄔思道本來就知道雍正早就對年羹堯起了戒備之心,年羹堯已經失去了雍正的信任,年羹堯的所作所為早晚要給自己招來災禍。

如果鄔思道去投奔年羹堯,只怕是更加的讓雍正不放心,不但背離了“半隱”的初衷,而且還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所以這裡不能去。

3、田文鏡

雖然田文鏡也是雍正的支持者,但是田文鏡和鄔思道根本不認識,鄔思道即使是想要藉助田文鏡之手,實現自己的全隱目標,但是也不能直接去,需要有人引薦,還有找找機會,拿捏住田文鏡,讓田文鏡願意收留鄔思道。

4、李衛

算來算去,只有李衛這裡才是鄔思道唯一的選擇。

首先鄔思道和李衛認識的時間非常長,彼此之間都比較熟悉。然後是鄔思道曾經建議李衛來監督年羹堯,不僅救了李衛的命,避免了高福一樣的下場,同時給了李衛一個進入官場,日後成為封疆大吏的機會。其次是鄔思道曾經告誡過李衛如何才能做得長久,就是個不要忘了雍正這個“本”。最後是雍正對李衛的信任,也是鄔思道選擇李衛的一個原因,因為只有這樣,雍正才會放心。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鄔思道只能選擇李衛,別無他法。至於隨後去到田文鏡處,要感謝李衛的介紹。所以這個順序和選擇都是唯一的,只有這樣才能夠達成全隱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