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蝦王”3個小龍蝦池,面積58畝,每年純收入近20萬

中國水產頻道報道,茫茫的龍賽湖畔,一間低矮的窩棚略顯破舊,周邊3個龍蝦池碧波微瀾。

蝦池旁,一個50多歲、精幹消瘦的人忙裡忙外,片刻不休。他,就是龍蝦養殖大戶、冬季育蝦技術領軍人張金忠。

張金忠原是應城市龍賽湖漁場職工。2001年,漁場效益不景氣,老張下崗了。為了生活,他和20多位下崗工友拖了2000多斤魚苗去河南銷售,略有盈餘。

“你們那有小龍蝦嗎?特別是冬天,一斤可賣到7塊錢。”河南客戶說者無心,但張金忠聽者有意。2002年,老張開始養蝦,當時小龍蝦養殖在湖北剛剛起步,他自己摸索,整整忙活了一年,賺了400元。

他發現,池水的深淺、水草的多少都會直接影響小龍蝦的成活率。2003年,他從外地引進一種名為“輪葉黑藻”的水草,夏天可以遮陰,冬天可以保暖,為小龍蝦打造了舒適的生活環境。年底,老張一算賬,盈利1.2萬元。

十餘年來,張金忠自己學習、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小龍蝦養殖工藝,特別是“冬季育蝦”技術領先全省。

掌握了獨門絕技,如今的張金忠吃喝不愁,3個蝦池總面積58畝,每年純收入近20萬元。

養苗、投放、養殖和取蝦等環節必須環環相扣,整個生產鏈條才能順暢輪動。“一要掐準時間,否則蝦子容易生病、死掉;二要下網,防止小龍蝦冬季打洞。做到這兩點,冬天下雪都能有新鮮的蝦子吃。”面對養殖戶的請教,張金忠傾囊相授。

找他取經的人越來越多,他建起一個微信群,已有40人加入,都是應城的小龍蝦養殖戶。誰有疑難問題,他隨時細緻解答。有時,養殖戶照著他的回答做仍解決不了問題,他就趕到現場,手把手地教。

在他帶動下,這40戶養殖戶都已掌握“一年三季”的養蝦技術。2018年1月出蝦的時候,單價最高賣到60元/斤,僅此一季,養殖戶年均增收5萬元左右。

40戶養殖戶都技術過關了,張金忠有了新目標:第一要降低飼料和藥物的進價;第二要打通銷售渠道。他說:“水質決定品質,蝦苗決定成本,售價決定盈虧。”

如今,應城市所有的龍蝦養殖戶組建共同體,組團去廠家進飼料和藥物。在應城城區買飼料每噸5450元,現在到廠家直購,每噸要便宜1000多元。

張金忠充滿自信地說:“我曾多次到外縣市考察,發現絕大多數養殖戶無法實現一年養三季。從養殖技術看,應城小龍蝦處於領先地位,也能打出自己的品牌。”在他組織和帶動下,應城市正以義和鎮為主要產區,打造3萬餘畝蝦稻連作種植基地。

龍賽湖畔,張金忠忙而不倦,正在用樸實的情懷和博大的心胸,和鄉親們一起描繪一幅美麗畫卷。(趙峰、鄭毅、陳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