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行動踐忠誠——應城市市委辦公室副主任楊毅敏一線扶貧紀略

也許,他記不清這兩年多來曾走壞了多少雙鞋子,但他清楚地記得,村裡每一戶村民的家庭情況。

也許,他記不清這兩年多來與家人相聚過多少次,但他清楚地記得,村裡每個貧困戶的日常習慣。

他叫楊毅敏,現任應城市市委辦公室副主任、應城市義和鎮李大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880多天的扶貧日子裡,楊毅敏和駐點村村民結下不解之緣,也用實際行動展示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忠於組織、誠於群眾謀福祉。

他以行動踐忠誠——應城市市委辦公室副主任楊毅敏一線扶貧紀略

楊毅敏(右)和村民討論水產養殖 記者王琦攝

略黑臉龐,齊整短髮,舊卻得體的衣衫,加上低沉舒緩的語調,絲絲親和迎面而來,這是10月的最後一天,見到楊毅敏的第一感覺。

“我覺得,我的初心、使命,就是認真做好扶貧工作,完成組織上交待的精準扶貧任務。”說起工作,有著25年黨齡的楊毅敏娓娓道來。

2017年5月26日,楊毅敏被派駐應城市義和鎮李大村扶貧。進村時,一場雨剛過,他和同事走在入村唯一一條水泥路上,鞋子、褲腿上沾滿泥漿。

“李大村是應城58個重點貧困村之一,村集體零收入,村裡青壯年多外出務工,是有名的‘空殼村’……”同事們向楊毅敏說起這裡,一致認為這裡扶貧工作很難開展。

楊毅敏也很忐忑,因為,自1989年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在機關工作,幾乎沒有一點兒農村工作經驗。

怎麼辦?楊毅敏的駐村第一夜,在輾轉反側的思考中度過。

翌日,楊毅敏便碰上了“下馬威”。

“村裡沒路,晴天一身灰,雨天泥巴坨,你一個‘白面書生’要搞扶貧?好,把我門口的路修起來撒!”第一次入戶走訪,年逾八旬的貧困戶李生雄初見楊毅敏便不鹹不淡“發難”道。

一整天走訪,回到宿處,雖疲累但楊毅敏還是恪守著多年來養成的工作習慣,擰開臺燈,細細整理村民的一些訴求。

白天走訪,睡前整理村民訴求,成了剛駐村時楊毅敏的日常。不久,他和工作隊同事會同村委一班人進行座談,提出在制定村級民主決策、村規民約等各類制度的同時,修好村裡的路。

“修路是大好事,我們都支持!”楊毅敏的計劃得到村幹部、全村老少的一致認同。

說幹就幹。2017年8月,李大村拉開“扶貧第一役”——修路的大幕。

爭取款項、召集人手、排定工期……楊毅敏的身影出現在修路工作的各處,他還借勞作之餘,向來幫工的村民現場講解扶貧政策、紀律,幾個月下來,他皮膚曬黑了,和村民的關係更近了。

在楊毅敏和村裡人共同努力下,共長3公里的通灣、通戶公路鋪就,30盞路燈配套安裝,村民出行難問題得以解決。

“楊隊長不愧是黨的幹部,為我們修路,親切、可信!”2018年國慶節時,村裡已然“戶戶通”,望著門口嶄新的水泥路,李生雄翹起大拇指,對隔壁左右鄰居說。

他以行動踐忠誠——應城市市委辦公室副主任楊毅敏一線扶貧紀略

楊毅敏(右二)積極向上申報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 記者王琦攝

路是新的,接通李大村215戶。全村1026人,也通過新路,記住了“楊隊長”。

“楊毅敏同志1970年的人,雖然比我小兩歲,但他在扶貧工作上,確實是我的老師。”李大村村支書李東林這麼說。

楊毅敏給李東林印象最深的,是務實。

在深入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楊毅敏和李大村幹部群眾共同謀劃,因地制宜地,以村集體和貧困戶增收為根本,明確了村級產業扶貧的主攻方向,制定並實施了符合李大村實際的產業扶貧項目。

經多渠道籌集資金20萬元,李大村於2017年改挖塘堰2口共44畝水面,發展水產養殖,村集體年增加收入2.64萬元,

去年的一天,楊毅敏向李東林表示,除了種養開發,可以通過光伏電站帶動村集體增收。在得到村委會的支持後,楊毅敏積極爭取政府扶持,於去年10月28日建成一座50KW的光伏電站。

“電站建成有一年時間,目前已經發電5萬多度,可以為村集體增加收入4萬多塊呢。”李東林說。

村裡有了穩定收入,凝聚力和號召力顯著提升,楊毅敏和李東林認真組織支部黨日活動,建立健全兩委民主管理制度,製作黨務政務公開欄,完善村級管理。

李大村中,有一處整潔寬敞的廣場,金秋時節,村民們白天將穀物放到廣場上晾曬,傍晚則在廣場上散步健身。

“上聯:去年門前蚊飛汙水臭;下聯:今朝窗外樹綠花草香;橫批:政通人和”廣場旁李家大灣61號村民家門口的一副對聯,道盡廣場的來歷。

早在楊毅敏剛入村時,這裡還是一口廢塘,塘中丟滿了村民的生活垃圾,環境十分惡劣。楊毅敏決心改變這一狀況。

徵求意見時,村民多與楊毅敏表示做個曬穀的“禾場”即可,楊毅敏則為村民畫下更大藍圖:建廣場。

鑑於村裡外出務工的青壯年都有好泥瓦手藝,楊毅敏便在向上爭取支持的同時,和村裡青壯年約好,工閒時回家共建廣場。去年元月,垃圾塘清淤泥回填工作完成,春節後,3800平方米的嶄新廣場進入村民生活。

除了廣場,村裡3座新的公廁也配套建成。66歲的村民張鳳香說,“有間公廁在我家附近,楊隊長曾徵求過我家的意見,我當時就講,這是改善環境的好事,我家全力贊成!”

他以行動踐忠誠——應城市市委辦公室副主任楊毅敏一線扶貧紀略

楊毅敏整理李大村扶貧資料 記者王琦攝

“這是去哪裡?”“哦,楊隊長好,我去挑點菜。”與村民隨意的對話,便能體現雙方關係融洽。

從駐村開始,每天入戶和村民拉家常,便成了楊毅敏扶貧工作的“固定動作”。

“每天走幾戶,只有跟村民熟悉了,才能瞭解到更多的情況,從而轉化成工作更大的動力。”楊毅敏說。

方圓3平方公里的村子,他走了無數來回,一步步走進村民心中。

貧困戶李元遠是全村17戶貧困戶中,情況較為特殊的一戶。老伴去世,唯一的兒子身故,兒媳改嫁他鄉,只剩孫子與這位七旬老人相依為命。

“楊隊長之前,李元遠住在遠房侄子家,基本上‘無片瓦遮身’。”周圍鄰居說,在李大村這個“一姓村”裡,村人多少沾親帶故,故對李元遠祖孫常有接濟,但能力較為有限。

楊毅敏到村後,通過和村民們交談,知道了李元遠家的情況,便立即為他爭取危房改造資金,新修房屋一棟為其居住。

對李元遠14歲的孫子,村民評價,“要不是楊隊長,這個伢肯定‘廢’了。”

這個孩子因家庭變故,漸生厭學之心,並於去年暑假前,離家棄學。這可急壞了楊毅敏,他四處打聽,通過孩子在外地的母親聯繫上孩子。

經過楊毅敏一次又一次苦口婆心勸說,孩子最終答應暑假後重返校園,認真進行初中學業。

“楊隊長,好人吶!”提起家中常客楊毅敏,70多歲的李生輝老淚盈眶。李生輝一家5口人,兒子、兒媳、孫子因病耗空家中積蓄,唯靠李生輝和老伴耕作12畝田艱難維持。

楊毅敏到村後,主動到他家瞭解情況,為他家辦理了慢性病費用報銷。因考慮到其孫子的藥物較難買,楊毅敏主動攬下買藥的活計,同時,經常幫李生輝想辦法掙錢。

“今年秋收時,楊隊長還引著應城的領導來,買了我家很多米哩。”李生輝表示,在楊毅敏“貼身幫扶、以購代捐”等幫扶方式的鼓勵下,他覺得靠自己和老伴辛勤勞動“脫貧不遙遠”。

他以行動踐忠誠——應城市市委辦公室副主任楊毅敏一線扶貧紀略

楊毅敏(右一)與李生輝拉家常 記者王琦攝

現在,李大村17戶貧困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安全飲水均有保障,沒有一名貧困學生失學輟學。因病致貧的貧困戶符合條件的12人均辦理了慢性病或重症門診報銷。11戶貧困戶實施了危房改造,全部用上了清潔自來水。

採訪後記:

使命的力量

採訪中,李大村廣場上一位環衛工對我們連連揮手。

楊毅敏說,這個叫李青安的漢子也是貧困戶,雖然聽力有障礙,但勤勞肯幹,和多病的妻子拉扯兩個女兒長大,在助學補貼的幫扶下,兩個孩子都很爭氣。大女兒目前在武漢讀書,前不久參加了軍運會的志願團隊,小女兒在高中讀書,成績優異。

楊毅敏打開手機展示李青安大女兒參加軍運會志願團隊的照片時,我們發現,李大村裡只要用微信的村民,都和楊毅敏是微信好友。

一項項“有溫度”的聊天記錄,正是楊毅敏通過一顆心、兩條腿貼近群眾,紮實開展扶貧工作的最好例證之一。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每位共產黨員的初心;為民情懷,是共產黨人的思想信念。從楊毅敏身上,我們看到了使命的力量。

我們更能看到,越來越多的楊毅敏們,在使命的指引下,為困難群眾脫貧奔小康、為孝感高質量發展,融聚起更加澎湃的動力!

記者王琦 特約記者劉振宇 王越 通訊員丁金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