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是怎麼來的?

我們每個人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從事貨品買賣的人被稱為商人,而這些被用作交易的貨品又被稱為商品,從事貨品買賣的場所被稱為商店。這個“商”字到底跟貿易有什麼關係?

“商人”是怎麼來的?

其實還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什麼這麼說?這個“商”字就是代表著商朝。講到這個聯繫就必須得說一下商朝的歷史,特別是商品貿易的歷史。商朝作為奴隸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商品貿易已經非常發達。貨幣是在原始社會末期產生,勞動力的提高,出現了大量的物品過剩,自然而然就會拿出去交換。而到了奴隸社會的一個鼎盛時期,商朝,這種商品貿易的方式更加司空見慣。特別是商王盤庚時期,國力鼎盛,經濟出現繁榮局面,極大地促進了民間貿易活動的發展。我們現在出土的很多甲骨文在一定層面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通過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上的紋飾就可以看出,曾留有不少當時管理貿易和各行業的標記痕跡。與此同時,隨著社會分工不斷複雜化,以及生活消費不斷多樣化,以物換物的交換方式,也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即由原始社會的物物交換演化為使用貨幣購買。商朝主要用貝殼作為貨幣,種類很多,有海貝、骨貝、石貝、玉貝和銅貝。銅貝的出現,說明商代已經有了金屬鑄造的貨幣。商業的發展,促進貨幣產生,貨幣的出現又極大地帶動商業的發展。

“商人”是怎麼來的?

於是,也就奠定了商業貿易的基礎,而生產以買賣貨物求利的——“商人”從此登上歷史舞臺。自從武王伐紂。殷商滅亡。天下為周,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之前商代的臣民在新社會沒有立足之地,他們從都城遷往外地,以販賣活動來維持生計,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種固定性的職業。由於從事這些販賣活動的人,大都系商代移民,所以被世人成為商人,也就是“商人”的由來。不過,商人之說,在古代是分為兩類,就是固定在一個地方經營者,如開店坐鋪則稱為“賈”,就類似於現在的商店,貨鋪。春秋時期魯國曾設有“賈正”這種官職,專門管理市場貿易事務。而流動在外面進行貿易的,才叫“商”,這就更廣泛了。然而,現在“賈“”商”已經不分,凡是做買賣的,統稱為“商”,至於在市場上流通交換的物資叫商品,從事這種行業活動叫經商,固定在一個地方以鋪面來銷售物品的叫商店。一些帶“商”字的叫法,都源於此。

“商人”是怎麼來的?

可以說商朝有了古代商品經濟的萌芽,對於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大作用。其實商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它比夏朝歷史更具有可靠性,因為夏朝目前還沒有出土更具說服力文物,很多隻是靠傳說。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