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县财政局: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31.23亿元 增长3%以上

博兴县财政局: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31.23亿元 增长3%以上

博兴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培国在年初亮目标政务公开活动上发言

2020年,博兴县财政局承诺完成以下目标:

(一)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31.23亿元,增长3%以上。其中,税收收入22.97亿元。

(二)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资金30亿元以上,支持县域各项事业发展。

(三)把“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摆在支出优先位置,在确保“三保”不出问题的基础上,并实现教育、卫生、社会等13项民生方面的投入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在全市考核中位居前列。

重点、亮点工作

(一)有效防控债务风险,确保政府债务余额不能突破债务限额,并保证县政府债务率在全市最低,实现经济良性发展。

(二)做好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制度创新试点工作,利用好财政奖补资金及优惠金融政策,不断增加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总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三)结合县经济开发区实际,全面做好开发性PPP项目运作,力争在全国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产业园区产业升级、动力转换的特色开发性PPP道路。

(四)做好项目储备,全力做好新材料产业园、幼儿园等14个项目专项债券争取工作,促进县域基础设施改善。

(五)探索国有资本运营管理制度,推进县属国有企业国有资本优化整合,结合县域公共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等优质资源,提高财金集团实体化运营水平。

(六)以财政业务平台全省集中管理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财政内控体系,提高财会监督水平,继续推进财政部法治财政示范点建设,创造更多博兴经验。

保障措施

(一)培植财源,有效发挥财政政策激励引导作用。聚焦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加大政策推送力度,突出跟踪问效,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让企业休养生息、轻装上阵,培植壮大地方财源。帮助企业申报市3000万元金融稳定基金,同时设立2000万元县级金融稳定基金,帮助企业复工达产、渡过难关。二是建设优质项目资源库,积极争取省市在新旧动能转换激励、收入增量返还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利用政府产业基金吸引外界优质资源支持经济发展。三是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组合模式,在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

(二)强化举措,确保圆满完成财政收入目标。一是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实行领导包保企业及工作专班制度,继续开展“税收组织专项行动”,确保实有税源税收及时入库。二是扎实开展以“亩均税收”为主的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实施财政奖补等激励政策,涵养新兴财源,提升财政增收的可持续性。三是配合住建、自然资源和规划、税务等部门,加强契税征收管理。加快盘活低效闲置土地,推进华兴集团、华鲁伟业重组及腾空土地处置,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征收土地增值税创造条件。协调推进沾临高速、小清河复航等重点项目建设,及时获取项目涉税信息,最大限度提高项目税收贡献率。

(三)聚焦民生,充分发挥财政兜底支撑作用。树立优先保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意识,坚持财政再困难也要保证民生政策的落实,确保“三保”不出问题。一是加强资金整合,聚焦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民生实事,全力做好资金保障工作,确保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至少达到80%以上。二是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支出。预算执行中新增应急性支出,通过部门内部调整支出结构解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资金支持社保、医疗卫生事业,居民基础养老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民生事业不断提标扩面。三是主攻“争取资金”关,与有关部门搞好配合,积极争取上级对重点项目的关注支持,多渠道、多层次争取资金保障“四校三院三中心”等普惠性、基础性民生项目有序推进。

(四)改革创新,切实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一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合理调整县与镇财政体制,以良好的激励手段来促进收入的稳步增长,实现“多劳多得”的管理目标。二是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在去年成功入围全省8个试点县之一的基础上,结合博兴县实际,进一步扩大部门整体绩效管理试点范围,将绩效管理范围扩大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领域,同时探索出台政府投资项目前期论证和事前绩效评估相关文件及实施细则,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积极做好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制度创新试点工作,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利用好“鲁担惠农贷”等政策体系,缓解博兴县“三农”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