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女袁隆平”的李豔華,給中國大豆“爭氣”了!黑土地培育出系列高產優質大豆

中國是大豆原產國,至今已有約5000年種植史。

尷尬的是,我國大豆平均畝產卻只有240斤,幾乎只有美國的一半。2017年,我國大豆總進口量多達9554萬噸,相當於每天26艘滿載大豆的萬噸巨輪靠岸。

李豔華,紮根黑土地幾十年的大豆育種女專家,培育的優質大豆系列新品種,大田種植畝產普遍達400斤,甚至有農戶種出每畝480斤高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她培育的十多個優質大豆品種,累計推廣已達5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斤,增收40多億元。中國大豆,應該有自己的自信!

今年夏天,當大豆在關心國際貿易的網民中成為“網紅”的時候,“大豆之鄉”黑龍江海倫,滿頭大汗的育種專家李豔華正在溼熱的試驗田裡手持鑷子,耐心地給大豆雜交授粉。

在南方很多稻區,稻農們經常會提起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而在東北這一全國最主要的大豆種植區,豆農們念念不忘的則是李豔華,這位中國科學院育種專家。

李豔華放棄在大城市的優越條件,紮根東北基層農業生態實驗站近30載,且要“伴豆一生”。

她培育的優質大豆品種十多個,單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累計推廣優質大豆5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斤。

她無數次經過從北到南的4000多公里跋涉,為了節省科研經費,睡在普通火車硬座的下面。

她痴心育種無暇寫論文,曾遲遲評不上正高職稱。

她用一顆顆金燦燦的大豆“作墨”,把論文寫在黑土地上,換回農民們的最高讚譽——“金豆娘娘”。

“臨時工”成了

中科院“關鍵技術人才”

在黑龍江省海倫市郊區有一個不起眼的院落,院裡有不少試驗田。

不論春種、夏管還是秋收,試驗田裡經常有一個身著白大褂的身影穿梭:瘦削的身材,利落的短髮,泛黑的面色,蹲在田裡查看苗情、豆粒,不時在小本上記錄……

她是大豆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李豔華。

1966年,李豔華出生在黑龍江省海倫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家裡幾代人都以種大豆為生。

海倫市位於松嫩平原東北端、小興安嶺南麓,黑土肥沃,有“中國優質大豆之鄉”之稱,也是重要的大豆集散中心。

1990年,從東北農業大學作物學專業畢業後,李豔華回到海倫市農業局原農科所工作。雖然工作關係在這兒,但剛到單位沒多久,她就被推薦到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實習”。

1991年,李豔華正式成為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的一員。

彈指一揮間,今年52歲的李豔華,已在實驗站工作了28個年頭。

2017年,李豔華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關鍵技術人才”——“在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推動技術創新方面取得較好的成果”。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張平宇說,建所幾十年來,加上李豔華,全所一共才有3人獲此殊榮。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提供的信息顯示,李豔華所選育的大豆新品種,推廣應用面積達5000多萬畝,累計增產大豆超20億斤,為農民增加效益40多億元。

育成第一個品種前

科研成果十年空白

從到實驗站的第一天起,李豔華就確定了目標:培育適應東北高寒地區種植和加工的優質大豆品種。

大豆育種要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失敗是“家常便飯”,成功反而難得一見。

育種過程,李豔華如數家珍:“決選”只是選擇優質的品種進行一到兩年的鑑定實驗,實驗通過後才可以送到有關部門參加審定,審定時間又需要三四年左右。

因此,一個大豆品種從開始培育到最終通過審定,一般要經歷10年到12年的時間。

從第一個品種開始培育,到有了第一個通過審定的品種,李豔華用了整整10年時間。這也就意味著,10年間,她的科研成果在某種意義上是空白的。

李豔華20多年來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最終才從中育成了10個左右的審定品種。

大豆育種是“十年磨一劍”。

堅持是值得的。李豔華研發的東生系列品種,畝產400斤左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高緯度地區大豆品種較為單一的問題,為種植結構調整儲備了不少早熟品種。

科技成果轉化難是一個普遍問題,李豔華培育的東生系列大豆品種卻很受青睞,轉化成效很不錯。近幾年,東生系列大豆品種累計轉化資金近2000萬元。

北種南繁

每個豆種都跨越了

4000公里

黑龍江的冬天寒冷而又漫長,每年長達半年封凍期。

由於積溫較低,作物一年一熟,培育一季大豆需要一年的時間,這給育種工作帶來很大制約。

而另一端,冬季的海南正豔陽高照。“咱們滿打滿算一年只有一個生長季,人家一年兩到三個生長季。”李豔華說。

為了縮短育種時間,幾乎每年秋季,李豔華都會把種子帶到海南“避寒”繁殖,第二年春季再把培育的種子帶回黑龍江繼續實驗,這樣可以增加一到兩個生長季,育種時間縮短三分之一到一半。這就是北種南繁。

從最北的黑龍江省,到最南的海南省,幾乎每個種子的形成,都跨越了大約4000公里的培育路線。

為了多搶生長季,李豔華有時從當年10月到第二年5月初,超過半年時間都在海南進行種子繁育。

經費緊張

她卻拒絕企業

十倍高薪邀約

“育種必須得吃得了苦,沉得住心氣。”李豔華說,甚至要偏執一些。

雜交實驗中所需的大豆被稱為“材料”。李豔華有一個特殊的癖好,就是到處蒐集“材料”。無論是南方北方、國內國外,還是科研院所、展會及農民家,見到合適的豆子,李豔華絕不會“放過”,拿到實驗室留作實驗材料。

每一個生長季,她要處理三四千份大豆材料,如果不細心,育成一個好品種甚至不止10年。

1998年,一家種子企業邀請李豔華去當副總經理,每年工資一萬元,外加四五千元的分紅,並承諾分給一套樓房。彼時,李豔華一年工資只有1000多元,一家人還住著平房。

但李豔華拒絕了收入增加十倍的機會。在李豔華看來,進了企業,受利益影響,育種的工作就沒有那麼“純粹”了,也不像實驗站裡的器材、試驗田這麼方便。

同事韓斌說,她本可以像很多其他專家一樣,到哈爾濱等大城市工作,享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可她始終放不下自己田地裡的那些大豆秧苗,幾十年來,一直守在小小的實驗站裡,不願離開。

“認人費勁兒,

就能記得住種子”

在實驗站內一間實驗室裡,擺滿了掛著密密麻麻豆莢的大豆秧,有的放在玻璃罩內;另一間實驗室的架子上,一層層放滿了一袋袋用小網兜裝起來的大豆種子。

大豆秧或種子普通人很難分辨,只能通過標籤查看,才知道屬於哪個品種,但李豔華一眼就能分清。

“主要是從豆粒的圓度、色澤來區分,有時也說不清楚,就是憑感覺,因為接觸太多了。”李豔華說。

“這是東生1號特別抗病,籽粒色澤濃黃,非常圓,做豆芽好,生出的豆芽直又長,產品率高,口感好,幾乎成了發豆芽專用品種;做豆腐也好,蛋白高,出豆腐,收購價高,每斤高出其他品種1毛5。這是東生7號,有非常好的加工品質,做出來的豆漿純正濃香,入口綿柔,永和豆漿很大一部分用的是東生7號……”李豔華拎起一袋袋金黃的豆種,熟悉得像自己的手指。

李豔華培育的東生系列,審定的已到10號,而還沒審定的,像東生17號、19號,已經被農民們“搶”去廣泛種植。

“種子認得清,但認人比較費勁兒,我臉盲,見了好幾面的人,還是記不住,有時搞得比較尷尬。”李豔華無奈地說。

由於衣著樸素,舉止低調,李豔華也常常讓人認不出是專家來。女兒上幼兒園期間,有一次早上說啥也不去上學了,李豔華去勸,女兒卻一直往下扒她的衣服。原來,女兒覺得李豔華的衣服太差、太舊了,不像別的小朋友媽媽穿的衣服那麼鮮豔。

由於常年忙於工作,李豔華覺得自己對家庭、女兒有很多虧欠。

豆農們的財神

把論文寫在

大地上的育種專家

你知道“金豆娘娘”嗎?如果在海倫農村問這個問題,很多豆農會說知道,同時再豎起一個大拇指。

因為,“金豆娘娘”的外號,便是當地農民送給李豔華的。

李豔華所培育的東生系列大豆品種,因產量高、品質好,深受當地農民歡迎。她是豆農們的“財神”。

“我老感激了!”談論起李豔華,向榮鄉向豐村農民王淑豔難掩激動之情,“我種的東生品種,每公頃能增收2000元左右。”

“在我們很多豆農心目中,她就是另一個‘袁隆平’!”王淑豔說。

夏天的土雞蛋、冬天的黏豆包,這些都是當地農民為表達心意送給李豔華的“禮物”。

不久前,眼看著地裡大豆長勢喜人,海倫市共和鎮主力村農民林鳳送給李豔華一雙手工縫製的布鞋表達感謝。

李豔華對育種工作上心,但對於評定職稱、向上晉升很重要的論文數量,卻不怎麼“上心”。

“我們這種研究更多是要實踐,論文寫得再多,培育不出來好品種也沒用。”李豔華說。

正因此,李豔華晉職稱的腳步比別人慢了許多。一起參加工作的同事2008年就獲評正高職稱。直到2015年,李豔華才因科技成果轉化成績突出破格晉升為正高級工程師。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是李豔華的一些同事對她的評價。

“天上的火箭不讓人落下,地裡的種子也不能。”李豔華瘦弱的身軀裡凝聚著滿滿的自信。

中國是大豆原產國,至今已有約5000年種植史。曾作為主要蛋白來源的大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我國大豆遠未能自給自足。2017年,我國大豆總進口量多達9554萬噸,相當於每天26艘滿載大豆的萬噸巨輪靠岸。

為了擺脫被動局面,2018年我國擬增加的大豆種植面積就達1000萬畝。

這一“反差”讓大豆育種專家李豔華倍感緊迫。

“我們是大豆的故鄉,就應該研發出最好的大豆種子,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李豔華緊迫中蘊含著衝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