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強化中國海外合作項目風險防範?中非項目也不例外


《祖國》雜誌 報道 “一帶一路”合作、上合組織峰會、金磚國家峰會、南南合作以及最近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都一次又一次的彰顯了中國在外交、國際合作、對外經貿交往方面的強大活力與自信。剛剛結束的中非合作論壇,為中非深化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加強了立體全面合作,開啟了攜手共進新階段。

機遇與挑戰並存、發展與風險相伴是中國走出去戰略面臨的常態化現象。根據以往的經驗,中國在走出去的同時所面臨的首要風險和挑戰,通常來自於西方敵對勢力,它們要麼以經濟博弈,要麼以“NGO”的形式對中國的海外拓展項目進行阻撓、干擾,或者通過打壓當事國與中國關係友好的政權政黨,扶植與中國敵對的政治組織給中國添堵、拆臺,總之,這些敵對勢力會盡其所能事破壞中國與他國的經貿往來與合作交流而後快。

自從西方殖民非洲以來,非洲國家間的相互聯繫大大減少,兩個接壤的非洲國家首都甚至不能實現直航,而要繞道各自的宗主國。歐洲宗主國不僅控制非洲國家的對外聯絡,還會壟斷其商品市場,非洲內部貿易只佔非洲各國對外貿易總額的不到15%,這樣的現象在非洲十分普遍。“一帶一路”有助於糾偏殖民體系下非洲國家被人為割裂而產生的與宗主國之間的縱向聯繫,加強非洲內部的橫向聯絡,終結非洲市場被西方殖民者分割的舊格局。

“一帶一路”在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歡迎的同時,勢必會遭到西方殖民國家的抵制,特別是在包括中非合作在內的各種中國參與的南南合作項目勢頭鵲起的當下,因此,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的對外合作和經濟交往必須要在抗風險方面得到大大加強,不僅要在項目推動以前就全面深入地評估各種風險,引進各種消除風險的機制,還要在外交、外貿、安全、軍事層面為此做好頂層設計,並在實踐中鍛造出一支支強有力的防風險保安全的隊伍,打造出一個個高效率專業化的抗風險體系。

受項目實施所在國政權頻繁更迭、金融脆弱、社會治安混亂、戰亂、災害等不可控因素影響,中國要在充分了解、平衡當地政府、民眾實際需求的情況下決定項目的實施,並以短頻快的項目為主,因為一個項目越是脫離實際需求或是拖得時間越久風險越大。另外,在項目本身盈利率較低的情況下,中國還應另闢蹊徑,通過因地制宜、各取所需的平等合作模式平抑風險,如將中國的項目、投資同步平等換取所在國的資源、土特產、農產品或土地使用權等,以確保中國海外利益不受損失。

此外,我國在與周邊國家推動互聯互通的項目時,不僅要評估好項目實施地的安全風險,還要認真評估項目建成後給我國國內帶來的安全風險。例如中國通往外部的高鐵,在方便國人出行的同時,也突破了自然屏障,方便了境外敵對勢力、恐怖分子、犯罪分子進入中國,增加了中國保障國家安全、人民安全的難度。對此我國一定要未雨綢繆,消除隱患於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