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一婦女近日頻繁上廁所,結果一查出大問題了!

家住興寧的劉女士今年52歲,最近幾天“大便次數增加”,有時一天大便多達五六次。家裡人不放心,帶著劉女士到梅州市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檢查。在醫院門診進行腸鏡活檢提示為“直腸癌”,且腫瘤距肛門僅4釐米。

記者瞭解到,像劉女士這樣的情況,如果採用傳統的腹腔鏡輔助下的直腸癌切除術,可能無法保肛而行永久性造口,術後的生活質量差。

因患者有強烈的保肛意願,該院胃腸外一科主任、主任醫師李恩和他的手術團隊對該病例認真研究討論,最終決定為患者行保肛手術,在腹腔鏡輔助下經肛門對全直腸繫膜進行切除。整個手術過程非常順利,劉女士在術後6天出院,目前恢復良好。

腸癌早期有這些症狀

直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早期直腸癌可能無任何症狀,一旦出現症狀多為中晚期,且癌瘤可發生在直腸的任何部位,所以在初期的預防、發現及治療等方面都存在極大困難。

市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專家表示,直腸癌早期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有自覺不適、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症狀,但出現以下徵兆要引起高度重視:

排便習慣改變。無緣由的排便習慣改變,包括感覺異常、頻繁、不盡,糞便幹、稀變化,一旦出現這些無原因的突然改變,請儘快到醫院檢查。

便血。通常表現為便中帶暗紅色血,且持續出現並逐漸增多,但往往被人們誤認為是痔瘡。患者通常會便意頻繁,但不是每次都會排便,而長時間的出血甚至會導致貧血症狀發生。

腹瀉、便秘交替發生。由於腫瘤處於腸道內,腸道狹窄,糞便不易通過,容易便秘,排出的糞便也較細,排完後還有糞便殘留的感覺。

腹痛。與排便相關的腹部不適或隱痛。腸腔狹窄糞便通過受阻會導致陣發性的疼痛,多見於晚期,此時腹部會形成包塊,或腸形可見,且伴有腸梗阻的表現。

發病呈年輕化,早發現可防可治

李恩說,近年來直腸發病年輕化趨勢明顯,30歲以下的青年白領罹患癌症的比例逐漸升高。一方面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和低纖維素“三高一低”的飲食結構,使年輕人缺乏有助於消化和分解脂肪的膳食纖維,而久坐不動的工作學習又使腸道蠕動減緩,使毒素在腸道內延長滯留時間,也增加了致癌物與腸道接觸的機會,增加大腸癌風險。

“直腸癌是可防可治的,可防的關鍵在於飲食和運動,可治的關鍵則在於早期發現。”李恩提醒市民如果出現排便規律改變,比如次數頻繁或明顯減少,便秘腹瀉交替,原因不明的貧血、便血、消瘦及腹部腫塊等情況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明確診斷。

直系親屬有腸癌史 要定期做檢查

李恩表示,我國屬於消化道癌高發國家,而直腸癌全世界發病率都很高,且有不斷增高的趨勢。

李恩告訴記者,直腸腸癌早期篩查意義重大,只要能早期發現,早期大腸癌的治癒率高達九成以上。哪些人群要定期做檢查?他表示,高危人群主要是以下幾類人群:50歲以上超重、生活不規律、長期便秘、生活在結直腸癌高發區、直腸息肉患者、消化道腫瘤患者、女性生殖系統腫瘤患者、久病未愈的潰瘍性結腸炎、直系親屬中有患大腸癌的人,每5年須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每年進行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和肛門指檢,發現有腸息肉則必須高度重視。定期進行腸鏡檢查,預防腸癌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