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免疫”“居家治疗”,英国“佛系抗疫”是一场豪赌?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群体免疫”“居家治疗”,英国“佛系抗疫”是一场豪赌?

3月12日,在英国伦敦,英国首相约翰逊(左)与英格兰首席医疗官克里斯·惠蒂抵达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华社 英国首相府供图/图)

深受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守夜人”思想影响,英国政府一直避免干预经济和社会运作。在它看来,既然疫情的到来已不可避免,与其慌忙应对不如平静接受,表现出一种冷酷的理性。日前,它公布的“防疫计划”分为四步:防堵、拖延、研究和减损,也包括“群体免疫”“居家治疗”等争议性措施。

“新冠疫情是这一代人遇到的最严重的公共健康危机。坦白地说,更多家庭将有亲人夭折。”2020年3月12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如此描述新冠疫情的恐怖。

截至伦敦时间3月14日10时,英国确诊新冠病毒感染者798例,11人死亡。目前,近3万名密切接触者正在接受试剂检测。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伦斯勋爵(Sir Patrick Vallance)认为,新的感染病例已经在5千到1万人之间。

但是,约翰逊首相当天还抛出“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等一系列应对策略。

话音甫落,舆论侧目。

“豪赌!”英国天空电视台的评论批评“群体免疫”策略是在冒险;伦敦资深病危护理专家西蒙·埃希沃斯(Simon Ashworth)则直呼政府,“快醒醒”,一些中国网友也为英国“佛系抗疫”担忧。

“群体免疫”是人道主义危机?

按照美国医学家L. 松佩拉克(Lauren Sompayrac)在经典专著《病毒学概论》中的诠释,“群体免疫”策略是任疫情传播,直到人群产生一种“自然免疫”。同时,病毒的传播性也会显著下降。

3月10日,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袁国勇也公开表示,新冠病毒已处于“全球大流行”状态,在一百多个国家都有传染链,越来越无法完全截断,即使采取围堵策略,病毒也不会完全消失。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新冠病毒放任自流。袁国勇还预测,当前仅0.1%人免疫,预计每年会增加5%,直到70%人口有抗体病毒才会变得难以传播,推测人类受感染后可免疫长达5至10年。

“为了达到群体免疫,大约需要60%的人口感染新冠病毒。”3月13日,帕特里克·瓦兰斯(Sir Patrick Vallance)勋爵还公开为约翰逊政府辩护:让更多民众接触病毒从而获得“群体免疫”,可以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用在重症患者的救治上。

他还补充说,只有老人和有呼吸系统疾病的50万英国人需要隔离和保护。

按照瓦兰斯勋爵60%的感染率推定,以及新冠病毒在意大利导致的7.17%的死亡率来计算,届时将有近300万英国民众丧生。

其中,老年人因免疫力低下自然首当其冲。新冠病毒在意大利造成较高的致死率,就与老龄化存在重要关系,该国60岁以上老人比例28.59%。同样,英国也面临老龄化问题。当前,英国有6649万人口,65岁以上人口大约占总人口18%。

英国是“群体免疫”的故乡。三百多年前,备受鼠疫、天花、伤寒、梅毒、霍乱等伤害的英国人,一度通过接种天花的病毒来提高免疫力,逃过瘟疫,时称“牛群免疫”(Herd Immunity)。

技术所限,当时接种天花经常出现“翻车”,导致健康人染病最终悲惨的死去。直到18世纪,“免疫学之父”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医生,发明了更为安全、有效的牛痘疫苗。

时至今日,英国民间仍有一种“自然免疫”的做法:当一个孩子出水痘时,其他小朋友的家长会把孩子带到病孩家聚会,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获得免疫力。

但是,英国政府的“群体免疫”策略,暗含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却与人道主义盛行的文明时代格格不入。

“新冠病毒不是水痘。”英国资深病危护理专家西蒙·埃希沃斯指出,它的高传染率、高致死率、尚无针对性疫苗以及可能存在的病毒变异,都注定“群体免疫”是一次大冒险。

“没有明显症状者不需要戴口罩”

许多英国人批评政府是“拿公众做试验”,将导致人道主义危机。英国政府的一系列防疫措施还被批评,建立在“群体免疫”的理论假定上。

深居英伦三岛,英国政府和民众淡定如常。一种“20岁以下人群的感染发病情况并不常见”的说法广为流传;在街头,只有少数人戴口罩,英国政府也建议没有明显症状者不需要戴口罩。

“大多数英国人看来,只有那些病号才需要戴口罩。”一名留学英国的青岛女孩宋晓苓说,“戴口罩就像穿着病号服”逛街或者抢劫犯,被投来异样的目光。

但从中国湖北和意大利疫情来看,新冠病毒早期的“潜伏者”以及较少的“无症状感染者”,都在提醒传统的“只有患病者才佩戴口罩”已不合时宜。

随着新冠疫情加重,英国也开始面临“一罩难求”的局面,大多数药店和电商渠道都已脱销。

1月中旬,一盒50片装的普通医用一次性口罩售价仅3.99英镑(折合人民币约36元)。3月13日,笔者在亚马逊(Amazon)网站上看到标价已经涨到320英镑,还处于缺货状态。

从英国数据来看,大约七成的英国口罩需要从中国、印度等进口。2020年2月,英国国家医疗系统(NHS)从法国里昂一家名为Valmy SAS的公司订购了数百万只口罩,近日已被法国政府中途“截胡”。

面对医疗防护资源紧缺局面,伦敦资深病危护理专家西蒙·埃希沃斯呼吁,民众要在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尤其要为医护人员配备N95口罩和防护服等装备。

“我们需要资金来制定像中国那样的诊治战略,需要资金来添置必要的设备用于救治隔离在家的疑似病患。”埃希沃斯还敦促政府,取消非紧急手术和门诊,避免“院内感染”;关闭校园,并且禁止大型公共活动。

“我再说一遍,我们现在不会关闭学校”

英国首相约翰逊一直强调,采取防疫措施,时机的把握很重要,过度防护和恐慌将伤害经济和社会。

“几乎没有证据表明,禁止大规模集会就能阻止疫情的暴发。”3月12日,约翰逊还公开表示,根据医学顾问的意见,英国政府不会禁止体育赛事等大型公众活动,并且还强调“我再说一遍,我们现在不会关闭学校。”

他还举例说,意大利学校停课后,许多学生开心地上街欢庆,直接背离了防止病毒聚集性传播的政策初衷。

“抗疫是一场持久战,过早采取这类措施容易让民众产生心理倦态和疲劳,不利于抗疫,也未必能击中疫情要害,反而徒增其他负担。”英国广播公司(BBC)还援引一名政府首席医学顾问的话。

英国政府担心,一旦关闭学校,就必须有家长留在家里看护儿童;很多医护人员本身也是家长,如果他们的孩子不能上学,他们就不能上班,更不能加班;如果请祖(外祖)父母来帮忙,更容易把新冠病毒传染给老人。

深受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守夜人”的思想影响,英国政府一直避免干预经济和社会运作。在英国政府看来,既然疫情的到来已不可避免,与其慌忙应对,不如平静接受,表现出一种冷酷的理性。

2020年3月12日,约翰逊首相召集内阁举行紧急会议承认,继第一阶段的“防堵”措施失败后,英国新冠疫情进入疫情“拖延”新阶段。

英国政府公布的“防疫计划”分为四步:防堵、拖延、研究和减损。这“四部曲”被批评“延误时机”。

“不要等待疫情高峰的到来,越早采取措施,疫情就会越早结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mailman公共卫生学院感染与免疫研究中心主任利普金教授也认为。

当天,约翰逊首相公布了新的“拖延”措施:出现发烧和持续咳嗽症状者必须居家自我隔离一周,无论之前是否去过疫情严重的国家,或是否跟确诊感染者有过接触。

“居家治疗”可能加剧新冠病毒的“家庭传播”。根据《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中国新冠肺炎的人际传播主要在家庭中发生,广东和四川报告的344起聚集性病例中,涉及1308人在家庭感染,占两省总病例数1836例的70%多。

“英国抗疫进入延缓阶段,但具体行动跟之前差别似乎不大。”英国广播公司(BBC)评价说,英国卫生部门一直在做“你洗手洗对了吗?”的宣传。

英国卫生部长多里斯(Nadine Dorries)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病毒三天后,英国政府出台了几项“硬核”禁令:从3月13日起,学校组织的出国旅行活动一律取消,已经有疾患的老年人不建议去乘坐游轮。

大约一周前,约翰逊还宣布紧急拨款4600万英镑,用于资助新冠病毒疫苗研发。

“不要隔岸观火。”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还发出警告,“欧洲已是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pandemic)的震中。”

截至伦敦时间3月14日10时,意大利已累计确诊新冠病毒感染者17660例,过去的24小时还创下单日死亡250人的历史纪录,西班牙则确诊5232例,德国和法国接近4000例。

订阅南方周末会员,支持原创优质内容。成为南周会员,尊享七大权益,在一起,读懂中国。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杨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