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的宋江為什麼要接受招安?

追隨王者


看過水滸傳的朋友們,都會知道宋江最後選擇了招安。很多人對於宋江招安的行為並不是很理解,那麼,宋江招安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從宋江自身來看,宋江曾經在朝庭當過官。當初之所以投奔梁山,也是迫不得已,因此,有了招安的機會,自然是不會錯過,這樣也可以讓自己死後還有著忠義之名,得以流芳百世。宋江認為當時的宋朝,缺少的並不是昏君,而是昏臣,自己即使招安,也是為明君效力,對天下的蒼生沒有壞處。宋江自己也是凡人,他也想能夠封妻廕子,獲得功名成就,招安正好可以滿足他。

從梁山的發展前景來判斷,梁山只能通過招安的方式,獲得合法的存在,如果一意孤行,梁山每日的衣食都難以供應。梁山完全可以滿足自己發展的同時,輔佐大宋,何況輔佐大宋,是梁山最好的發展前途。

宋江招安的根本原因是宋江滿足自我忠義等意志與梁山未來發展的雙重考慮之下的結果,是梁山發展的必然趨勢。


土豆崽


宋江接受朝廷招安,不是他夢寐以求的嗎?


即便在酒後提了反詩,"他年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一副藝高人膽大,敢把皇帝拉下馬的英雄氣概,那也是當不得真的!

其一,宋江本人小吏出身,和江湖人士有染,是閻婆惜之死,斷了公家人的念想,不得已上梁山為寇。

他和大多數好漢一樣,上梁山無奈的選擇,如果官方能既往不咎,還官升有望,誰肯繼續綠林強盜的生涯?既無安全感,又對祖宗有負罪感,成為不忠不孝之人有啥好處?

其二,除了老大宋江本人,替天行道,護國安民也好,對梁山一幫人來講,不是方臘有取而代之野心。因不少人被誆來或被逼上山的,不過權宜之計。真要反皇帝冒著滅九族的風險,能與宋江共進的人不多。

沒有梁山及山上好漢只弟,宋江光桿司令一個,拿什麼打江山坐天下?何況宋江提出詔安之事後,也只是魯達武松等少數人明確表示反對。至於李逵一類唯宋江馬首是瞻,口頭反對一下轉眼成了支持者。



其三,即便宋江與眾人有野心,梁山實力不足以與朝廷抗衡。方圓幾百裡地盤,數萬人馬經不住宋廷圍困討伐。能夠乘勝招安最好了,打家劫舍無持續性。假若宋江一意孤行堅持起義,沒有了老百姓支持,也根本不可與朝廷血戰到底,恐怕比方臘更慘。

等到人馬被打得苟延殘喘,人心四散之際,宋江控制不住局面時,再與朝廷議和能換取性命就不錯了,還奢談什麼升官發財?


宋江明白,即時招安是最好的出路。他雖把一個梁山集團做大了,但後續乏力,僅靠搶劫輸血,自身造血功能差必不長久,不如趁名聲大起之勢上市,賣個好價錢功成身退,安全著陸了。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閒魚🐠元元,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在水滸傳中,宋江在沒有坐上梁山第一次交椅時,就心想著以後招安,到晁蓋死後,盧俊義上山,宋江做上第一把交椅,想的還是招安,再到梁山大聚義之後,宋江終於排除困難,接受了朝廷的招安。雖然最後梁山損失慘重,就算宋江最後面對毒酒,還是對以前招安無怨無悔。


那宋江為什麼要接受招安呢?

首先,宋江看的遠,為梁山兄弟們的未來著想。

隨著梁山的壯大,肯定會讓朝廷感到威脅,所以朝廷是不會讓梁山存在的。梁山雖然打敗過朝廷的軍馬,但梁山終究是一個彈丸之地,始終是打不過朝廷源源不斷的進攻。

最終梁山還是走向覆滅,那時梁山眾人不僅身亡,而且永遠背上草寇叛賊之名。

梁山既然不能打贏朝廷兵馬,就不會像劉邦,那樣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唯一的出路就只有招安。


其次,梁山要是不接受招安,梁山眾人始終是一群草寇,逆賊,背叛朝廷之人。不管什麼時候,這些罵名都不會被改變。

宋江是梁山之主,要為梁山的以後著想,要為梁山眾人的出路著想。

只有接受朝廷的招安,才能洗去那些罵名,那時他們為國效力,都是忠義之士,也全了梁山忠義之名。

最後,如果梁山不招安,梁山始終是一群不忠於朝廷之人,這在當時肯定是不被推崇的。只有接受招安,才能體現出梁山的忠和義。這也是水滸傳的主旨。如果梁山不招安,就跟方臘、田虎、王慶有什麼區別的。

所以宋江會接受朝廷的招安。


中孚鑑


宋江之所以接受招安,主要原因是所受教育和生長環境造成。其父懸壺濟世,宋江也受儒家思想影響,忠孝禮儀在宋江心中根深蒂固。

宋江之所以上梁山,只為了逃命,未有造反之心,他的抱負也只是想在官府做事,過安靜生活。招安也是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只有少數如李奎和魯智深等莾汗不接受招安。接受招安,他也考慮自身實力不濟,不想落個賊人名聲,總的來說還是不想和朝庭作對,在打了勝仗後,把高俅俘虜後送出梁山,一切動作都是為招安作準備。

幾次反圍剿勝利,都增加了談判資本,以打促談可以贏得更多利益。接受招安,可以成為朝庭官員,可以光宗耀祖,享受榮華富貴只可惜,招安以後,被朝庭當槍使,南征北戰,最後雖勝利還朝,建功立業,但最後還是不得善終。

正應了那句老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大家參考。謝謝大家。


與你分享我的一切


宋江為何要招安?答案就在水滸第一回

水滸開篇說了什麼?說五代之亂,亂了五十年,直到趙匡胤出世,打下四百座軍州,這才統一天下。趙匡胤在軍營出生時,滿屋異香,經宿不散,因為是上界霹靂大仙轉世。趙匡胤做皇帝后,陳摶老祖高興地從驢背上掉下來了。

太祖、太宗、真宗後是仁宗。仁宗是赤腳大仙轉世,生下來就哭,後來太白金星化為老叟告訴他,文有文曲,武有武曲,仁宗這才不哭。

作者在第一回中,為何要許多筆墨說宋朝開國之事?其實是為了宋江招安做鋪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宋朝是正統。

為了表明趙匡胤是聖人一般的皇帝,他建立的宋朝是正統,作者還說他出生自帶紅光異香,說他是霹靂大仙轉世。

另外,作者還特意提到了陳摶老祖的反應。陳摶老祖是一代聖人,據說生於晚唐,死於宋初,活了將近120歲。他聽到趙匡胤登基稱帝后的消息,高興地從驢子背上掉了下來,並且開心地說,上符合天心,下符合地理,中間符合民意,天下從此定了!接下來,作者說了趙匡胤受賞登基後,傳位太宗、真宗、仁宗,仁宗是赤腳大仙轉世,生下來就哭,太白金星化成老頭兒告訴他“文有文曲,武有武曲”,仁宗這才不哭。

作者說了這麼多,不是要說當時人迷信,而是要告訴讀者,宋朝是正統。正因為宋朝是正統,所以後來宋江要招安,要接受正統,否則就是和田虎、王慶、方臘一樣的反賊。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天命還在宋朝,宋江既不能割據一方,也不能像李逵所說的那樣,打到東京,奪了皇帝的鳥位(事實上也不可能)。

關於宋江招安,後文還有證明,比如好漢們對皇帝沒意見,他們只是反貪官奸臣等。既然他們不反對皇帝,又怎麼可能會造反甚至稱王稱帝呢?既然不想造反,就說明唯一的出路只有招安。

事實上,用神仙和靈異之事來證明皇帝的身份,以及王朝的正統地位,這在明清小說中是個慣用的套路。

比如《三國演義》中,南華老仙傳書給張角,張角信徒多了之後就起義,即黃巾起義。按說起義是沒問題的,但後來張角起了私心,違反了南華老仙說的“代天宣化,普救世人”,所以才會被盧植、皇甫嵩、朱儁等人鎮壓,三兄弟也死於非命。

原因無他,就因為漢朝還是正統。

比如《說岳全傳》中,陳摶老祖得知一胎生下二龍,也就是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二人,也是高興地從驢背上掉了下來。即便是昏庸無能的宋徽宗,書中也說他是黃眉大仙轉世。

再舉一個反例,即《薛剛反唐》。

薛剛是薛仁貴之孫,薛丁山之子,排行第三,為人勇猛、正直,但也很莽撞。元宵佳節之際,薛剛因為不慎踢死七皇子,武則天大怒,殺了薛丁山一家,薛剛遂奮起反唐,三掃鐵丘墳,最終幫助李顯登基為帝。

從今天的眼光來看,薛剛作為臣子,踢死皇子,又害得高宗等人墜樓,本來就是死罪。武則天雖然以此為由,殺了薛家很多人,但是當時的觀念下,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何況武則天做皇帝時治理天下也不錯,甚至也有過“萬國來朝”。

但是,作者還是極盡可能地抨擊武則天,說她為了上位害死自己孩子,說她大肆捕殺李唐王室,說她不該稱帝等等。

在作者眼中,武則天不對,只有李唐才是正統,武周不是。所以他稱讚薛剛反唐的壯舉,而不是貶斥薛剛踢死皇子,反抗朝廷等。

比如《鐵冠圖》中,就因為明朝皇帝“專好逸樂,不理朝政,又多殺無辜”,所以天帝派天殺星下凡(也就是李自成),奪朱家江山。

這就是作者的態度,不必計較歷史如何,也不必計較誰對誰錯,要站在作者角度去看書。所以,讀懂了水滸第一回,就能知道,宋江必須要招安,這是作者設定好的劇情。所以,說宋江招安是投降,甚至說宋江招安是因為一己之私,這種看法並不客觀。


白衣教主


我們讀過或看過水滸的人都知道,招安一直是宋江的主張,也是他的夙願。宋江為什麼要招安,我覺得這應從兩個方面來說。


一、宋江從小就飽讀詩書經史有一當官夢,我們先來看一下他的詩:“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從這可以看出,宋江是一個非常有野心有抱負的人。

他很早就進了體制內當一名押司,但是這裡面有個大問題,就是押司是吏,不是官。我們現在講官吏官吏,其實古代官和吏是不同的,當吏的如果沒有關係幾乎永遠不可能升官。

宋江就想,官場沒有關係,那就從江湖來找關係。於是他有一個“及時雨”的稱號,江湖上但凡來找他幫忙的,他概不拒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所以在江湖上贏得一片好名聲,很多人直接叫宋江“哥哥”。


久而久之,他幫助的人不僅有江湖的也有官場的了。他做這些為了什麼,就是不滿足於現狀,想要往上爬嘛,成就一番功業,所以後來上了梁山,當了梁山老大也依然嚮往體制內。

二、我們知道水滸講的是北宋時期的故事,雖然宋朝崇文抑武,那只是對於民間,朝庭的大軍還是該練得練。

大家想一想,梁山雖然有108將,但都是個人英雄,真正有本事的就那幾個;小說裡說梁山有幾萬人馬,但都是烏合之眾,還是農民居多。說來說去梁山就是一群匪寇,都說逼上梁山逼上梁山,可見不是到無路可走的地步誰願意上梁山?

梁山雖然抵擋了當時高俅十萬軍馬的征討,但那是因為領軍無能,地形不熟客場作戰。但是,哪個朝庭裡不是臥虎藏龍?試想下次大軍壓山之時,誰能保證還能守得住梁山,最後的下場註定是樹倒猢猻散,死的死,逃的逃。

這種結果,我們都能想到,宋江會想不到嗎?宋江一力主張招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想當官,另一部分原因就是招安是梁山唯一的出路。


自己是老大,兄弟們的生死他自然是要上心的,雖然他有自己的夢想,但是他不是壞人,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為了兄弟們的未來,他必須要招安,雖然梁山上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好不快活,那畢竟是一時之快,從古至今,誰不想過上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和諧幸福的生活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