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古代中國封建君主專制,闡述北美殖民地實行的村鎮自制制度

相比於古代中國封建君主專制,闡述北美殖民地實行的村鎮自制制度

中國古代一直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而農業文明社會最需要的就是中央集權來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給農業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

相比於中國封建專制制度來說,西方的民主制度更加深入人心,一些截然不同的制度也只能在民主高度發達的情況下才能夠實現。北美殖民地所實行的村鎮自治制度就是在民主意識深入人心的情況下進行的,當然,在北美殖民地所實行的這種村鎮自治制度也和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現狀有密切的聯繫,在這種制度的合法性確立之前,它就已經存在雛形模式了。這種村鎮自治制度不僅降低了行政成本,還符合當時的社會需要,它的誕生也和英國的自治制度歷史傳統有關,任何一項政治制度的誕生都依託於當時的社會環境,這個政治制度也不例外,北美殖民地村鎮自治的運行機制也是在徵求了村鎮居民的意願之後,再按照他們習慣的方式所設置的一種自治模式。

相比於古代中國封建君主專制,闡述北美殖民地實行的村鎮自制制度

北美殖民地村鎮自治制度的產生背景

美國的誕生源於殖民地掠奪,所以在殖民地建立早期,在北美地區生活的人們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移居到這裡並進行活動的,而這種小單位的活動範圍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之後,逐漸演變成了村鎮這種行政單位,一部分關係相對密切的人聚集在一起,然後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的村鎮體系。在北美殖民地建立早期,生活在這片大陸上的人們沒有明確的基層管理模式,他們的日常生活是非常混亂而又充滿危險的,北美地區的人員混雜以及制度混亂的現象造成了犯罪率極速上升的社會問題,生活在這片地區的人們不得不聚聚在一起運用自己的力量抵抗外來的傷害,這些聚集在一起的人以及建築形成了許多個大小不一的村鎮。在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之後,北美殖民地地區的城鎮數量以及城鎮人口數量在不斷的上升,規模的擴大帶來了管理體系的誕生,自此北美殖民地的村鎮自我管理模式已經初具雛形,這個時候的他們雖然還沒有統一的管理體系,但是他們進行自我管理的行為模式已經有了基礎的參考數據。在北美殖民地移民初期,整個北美大陸上的人口居住情況呈現一種地廣人稀的常態,所以當時北美地區的村鎮人口活動範圍幾乎都限制在了自己所居住的村鎮裡邊。

相比於古代中國封建君主專制,闡述北美殖民地實行的村鎮自制制度

在北美殖民地時期,生活在北美地區的村鎮人口幾乎都形成了一種自產自銷的生活模式,對於這些人來說,村鎮就是他們的生活中心。生活在村鎮這個單位上的人們不論是要進行經濟、政治還是社會、宗教等方面的活動都可以在這個範圍內實現。這種城鎮的人口聚居狀態把當時的北美地區的人們劃分為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團體,這些團體的團結性以及凝聚力都非常強,同時這些小團體的排他性也很強,他們幾乎保留了類似於原始氏族的聚居生活狀態。這些生活在村鎮上的人們對於自己的居住地有非常強的認同感,很多人的一生都是在村鎮這個單位上開始並結束的。這些村鎮人口看似接受殖民地的政府管轄,但實際上他們已經實現了自主管理的基礎模式,甚至當時在英國等許多歐洲國家中,這樣的地方自主管理制度早就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這些村鎮根據自主性的原則將整個村鎮地區的人們全部集合在一起,讓他們為了共同的利益以及目標而奮鬥。

相比於古代中國封建君主專制,闡述北美殖民地實行的村鎮自制制度

在當時的北美殖民地之中,民主的發展趨勢讓當時的共和政體根本無法生存,當時大部分的村鎮都有了屬於自己的、相對比較粗糙的政治制度以及社會規範,在和其他的村鎮團體進行交流之時,這些村鎮都會形成一個統一的對外政治見解,他們之間的交流有一點像縮小版的國際會議,民主的自然環境帶給了當時北美殖民地的村鎮居民們相對比較高的政治權限,根據《關於北美殖民地村鎮自治制度》一文可知:“由於在北美殖民地,城市非常稀少。村鎮是人口居住比較集中的地方,居民們的信息也多是從村鎮會議或其他公開集會上得到的。政治家要宣傳自己的政治觀點,作政治鼓吹。要贏得殖民地居民的認可,就不能忽視村鎮這個平臺。”這些居民可以在村鎮政治之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在村鎮裡邊最有聲望的人就成為了類似現代法官的存在。而在當時, 這樣的生活狀態為北美殖民地村鎮自治制度提供了很好的溫床。

北美殖民地村鎮自治制度的施行

北美殖民地的村鎮制度是根據殖民地的居民意願建立起來的一種制度,這種自治制度存在很強的差異性,不同的村鎮所建立起來的管理方式和自治模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北美殖民地的居住百姓大多數都是來自英國,所以居住在這裡的百姓都受到了英國傳統觀念的影響,畢竟在英國這種鄉村自治的模式早就已經成為了普遍性的存在。一般來說,村鎮要想實現自治,必須要有一個專門的機構來管理這種制度的實施才可以,這個機構就是按照英國鄉村自治模式所建立的一個村鎮會議。這個村鎮會議的建立過程存在差異,一些村鎮會議的建立是由當地的百姓共同發聲完成的,還有一些村鎮會議的建立則是由當地的特權階層按照利益劃分的模式來完成的,但是不論建立過程經歷了什麼,最終經過長時間發展之後,這些村鎮會議所代表的利益選擇都會變為少部分人爭權奪利的一種工具。因為深受西方民主觀念的影響,所以這種村鎮自治制度也需要進行制衡,儘管村鎮會議掌握了整個村鎮地區絕大多數的權力分配以及實施過程,但是這個村鎮會議做出的決定還是要受當時國家制度的限制,畢竟這種村鎮自治制度的權限不可能超越整個殖民國家。

相比於古代中國封建君主專制,闡述北美殖民地實行的村鎮自制制度

村鎮會議是整個自治制度的核心所在,幾乎發生在北美殖民地的村鎮地區的所有事情都需要這個機構來進行管理。這個機構所掌握的權力以及管理的事務範圍都沒有明確的界限,而就是這種沒有明確界限的權利和責任在當時造成了一種權責劃分非常混亂的現象。這個村鎮會議不僅僅擁有立法權和司法權,同時它還具有行政權,這種一家獨大的管理模式很容易會產生不公平現象,而英國的制衡模式在北美殖民地的村鎮自治模式中卻並沒有體現出來,這就是問題所在。當然,除了過分強大的權力之外,整個村鎮會議所要負責的事物也是非常龐雜而又繁瑣的,幾乎發生在村鎮居民身上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到村鎮會議去解決,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吧!除了這些對內的權利和責任之外,在涉及對外問題的時候,村鎮會議人員也是需要出面處理的,如果單單從每個村鎮的自治情況來看,每一個北美殖民地的村鎮都像是一個小型國家一樣,村鎮會議更像是一箇中國古代皇帝的化身。當然這個皇帝所能負責的權限也僅限於一個村鎮而已,在與地方議會以及上級議會進行交流之時,城鎮議會必須要完全無條件地聽從這些上級的指揮,這種上下級的關係存在絕對的壓制性,不過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一般情況下,在北美殖民地生存的村鎮議會擁有絕對的獨立性。

相比於古代中國封建君主專制,闡述北美殖民地實行的村鎮自制制度

北美殖民地時期的村鎮自治制度的利弊簡述

北美殖民地時期的村鎮自治實際上是根據英國的鄉村自治模式演化而來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對於民主政治的要求相對比較高,村鎮自治制度的實行加強了當時北美地區居民的民主意識,人們開始更多的參與民主政治活動,這種高度的民主意識抑制了共和政體的發展。同時,這種村鎮自治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整個國家的行政成本,統一的管理模式降低了國家在地方自治上所耗費的精力。除此之外,這種村鎮自治制度也存在著相對較大的缺陷,村鎮自治制度給予了村鎮會議過多的權力,同時又沒有對這種權力進行制衡,所以在很多地區會出現許多不公平、不民主的現象,而且這種村鎮自治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會高度融合的進程,每一個城鎮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相互之間的交流因為自治制度而逐漸減少,儘管自治制度促進了大多數居民民主意識的覺醒和參與政治的熱情,但是它的一些弊端和瑕疵仍舊無法消除。

總結

在歷史上任何政治制度的誕生都會伴隨著利與弊的出現,在一個固定的自然社會環境下會產生一種獨有的政治模式,這種政治模式的誕生不可隨意複製,北美殖民地時期的村民自治制度就是其中一種。這個看似完美的政治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總會因為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瑕疵,而這也恰恰說明了世界上沒有完美製度的存在,每一個制度都是在實施過程中被不斷完善改進。


參考文獻:《關於北美殖民地村鎮自治制度》、胡喬木中國大百科全書M(政治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美國地方自治形成溯源(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成都)苑治國○出類拔萃年月號上旬刊錢乘旦、陳曉律在傳統和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THBreenPuritansandadventurers:changeandpersistenceinearlyAmerica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美漢密爾頓,傑伊,麥迪遜聯邦黨人文集M程逢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丹尼爾·布爾斯廷美國人開拓歷程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詞(中國北京),譯,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