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书《止学》,只读一遍,受益终生!


千古奇书《止学》,只读一遍,受益终生!

《止学》作者乃隋朝大儒王通(580—617),字仲淹,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一说山西河津)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出身世代官宦人家,父王隆,以学术见长,曾为国学博士。

史书关于他的记载不多,但其门下弟子则大名鼎鼎,如:魏征、李靖、房玄龄等等。但凡能按《止学》要旨去做的人,大多都能获得了不起的成就。文

所以,他对于开创唐代思想文化可谓功绩卓绝。此书是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

《止学》是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的学问。从事物之间的相互变化出发,领悟“水满则溢、月圆则亏”的道理,把握好“适可而止”。 “不足”就补之,“有余”就不好,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凡是按《止学》要旨去做的人,无不获得令人侧目的成就。

千古奇书《止学》,只读一遍,受益终生!

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情感泛滥将毫无品行可言,欲望太多则易失原则。神情始终如一,那么无人可以揣测。

2、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可攀也。

领导没有肚量则容易失去威信,员工学不会忍耐则难成大业。领导和员工保持一定的聚力,可保全自己。君主和臣子太过亲密,臣子反而会招来祸害。小人的荣达,不可以和他们有攀附交情。

3、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情感有疏远,再亲近的人不会超过自己本身,有智慧的人不会痴迷别人。情难追忆,过去的不再复回,智慧的人不会因此懊恼不已。

千古奇书《止学》,只读一遍,受益终生!

4、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重情者多艰辛,寡情者少磨难。情感释放要注重收敛,不然终将收获不幸。

5、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人遇困难是正常的,一帆风顺才是神奇之事。化逆境为顺境,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关键。

6、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事情的变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无法保存。天降灾难表示警告,违背它一定会灭亡;人生祸乱让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处。躁动激进将产生无穷祸患,困境容易心生恶念,不制止就不能阻挡伤害蔓延。


千古奇书《止学》,只读一遍,受益终生!

7、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自重者为人所重视,自大者被人轻贱。祸患从思想引发,轻视困境,那么困境就不是困境了。

8、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大,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穷困时不说富贵之事,不去攀附富贵之人。忍受屈辱,不发怨怒。困境不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胡作非为。

9、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千古奇书《止学》,只读一遍,受益终生!

世道不公平,人们的怨恨就难以停止。穷人与富人互相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

10、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君子不计较过往的怨念,计较以往的恩怨则有损品德。小人心则有仇必报,这样只能让自我毁灭。讲和而不争斗,这是谋略首先要考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