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關到國門:明代嘉峪關的成長史

前言

說到萬里長城,幾乎人人都能脫口而出——“西達嘉峪關,東到山海關。”嘉峪關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明代曾長期作為最西端的國門。但最初,嘉峪關只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土關。從土關到國門,這座關城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成長史呢?

從土關到國門:明代嘉峪關的成長史

嘉峪關

土關初築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部將分三路北伐殘元,其中馮勝被封為徵西將軍,率軍征討甘肅地區。馮勝率領5萬大軍向西北進發,一路勢如破竹,在攻佔蘭州後進入河西走廊,繼續向西達到瓜州、沙州地區,繳獲大量馱馬牛羊而還。

從土關到國門:明代嘉峪關的成長史

嘉峪關位置示意圖

馮勝河西之戰大獲全勝,其在返回途中,見嘉峪關一帶形勝十分險要,遂決定在此地修建一座關城。“洪武五年,馮勝下河西,以嘉峪關為中外巨防,西域入貢,路必由此,築土城。”(《重修肅州新志》)

關西七衛的失守

嘉峪關修築後,雖然具有重要的軍事地位,但並非明朝的最西端。在關外明朝還設立了七個龐大軍事駐點——關西七衛。關西七衛有效捍衛了國家西界,使得遊牧民族不敢東窺。但隨著明王朝承平日久,邊防守禦日漸疏鬆,軍備廢弛,軍士逃散。

於此同時,位於吐魯番的火州政權卻迅速崛起,與明朝衝突不斷,逐漸蠶食嘉峪關以西的疆土。從弘治元年(1488年)到嘉靖十六年(1539年)的數十年間。明朝在與火州政權的戰爭中屢屢敗退,關西七衛全部喪失。

從土關到國門:明代嘉峪關的成長史

明朝將嘉峪關以西的居民和駐兵盡行東遷,以嘉峪關為屏障,對陣吐魯番火州政權。“嘉靖中割棄哈密,嘉峪益為極邊矣。”(《讀史方輿紀要》)自此以後,嘉峪關正式成為明朝西面的國門。關城也歷經幾次修建,變得越來越雄偉,並且與萬里長城相聯結,成為長城最西端的重要關隘。

關限華夷

那麼,明朝為何選擇嘉峪關作為國門,而不是其他關隘呢?這與嘉峪關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重要關係。從衛星地圖上看,嘉峪關北面是黑山,南面是討賴河大峽谷和祁連山,南北之間相隔僅15公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狹窄的地方。

無論東來還是西去,必須要經由此處。若在此處修建關隘,將山谷攔腰截斷便可事半功倍,起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效,將遊牧民族徹底阻擋在關外。

從土關到國門:明代嘉峪關的成長史

明代,肅州有八景,其中之一便是“關限華夷”。“關之南北限以長城,長城之中,邊寨有樓,以鎮西夷。登之,猛然感慕漢光武閉玉門關,以謝西域之事。徘徊瞻眺,真天限華夷也。”(《重修肅州新志》)在明朝人眼中,嘉峪關以內是明朝的疆域,乃華人居住地;嘉峪關以外是化外之區,乃蠻夷住地。與漢朝的玉門關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土關到國門:明代嘉峪關的成長史

討賴河大峽谷

結語

今天,新疆已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族人民不分華夷,共同組建成中華民族,一起構築著偉大的夢想——中國夢。而嘉峪關早已失去捍衛邊境的軍事作用,成為中華民族勤勞、偉大和不屈的象徵。

從土關到國門:明代嘉峪關的成長史

嘉峪關航拍圖


參考文獻:《明史》,《重修肅州新志》,《讀史方輿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