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手機走入深海區


國貨手機走入深海區



支持:遠川研究所科技組


最近,小米、OPPO和 Vivo 在籌備應用服務平臺(GSDA),計劃聯合進軍海外應用市場。


這個服務平臺可以讓開發者僅上傳一次應用,便能同步到三大品牌的應用商店。平臺覆蓋了中國、印度、印尼、俄羅斯在內的 9 個國家和地區。


儘管小米表示 “該項目同 Google Play 沒有利益競爭”,但其實已經是 “司馬昭之心”。畢竟,蘋果的iOS是完全挑戰不動的。


而無論 GSDA 最後究竟做成什麼樣子,這卻反映了一個確定的趨勢:


在智能手機增長瓶頸期,建立應用和軟件生態話語權是贏得未來的關鍵。


01


現在的手機,就像網紅臉似的。甭管啥品牌,幾乎都是:


正面沒有按鍵、大屏幕、角落開孔或者留一撮劉海。


而以前手機可不只是長這樣的。


比如,商務人士用的全鍵盤黑莓,極客用的“大屏幕”多普達+手寫筆,還有設計酷炫的側滑鍵盤手機等。


手機工業設計能如此“百花齊放”,主要因為硬件銷售是手機廠商最大的收入和利潤來源。唯有不斷尋求硬件差異化,才能吸引消費者換機。


但很可惜,如今所有的設計都統一了:緊密圍繞著一整塊屏幕設計。

國貨手機走入深海區

(圖注:猜猜我是誰。圖源:Reddit)


兩大原因造成這一局面。其一是供應鏈創新瓶頸;其二是應用生態發展,使手機利潤分配從硬件往軟件轉移


其實Android 誕生初期,這種軍備競賽還能繼續。初期 Android 軟件體驗差,比如軟件打開卡頓、屏幕滑動“不跟手”等,這些問題暫時只有通過“堆料”的方式解決。


所以比拼處理器規格甚至是跑分,就成為 Android手機廣告特色。


像2011年小米首款機型就打上“全球首款雙核1.5G的智能手機”的標籤。


國貨手機走入深海區

(圖注:初代小米手機發佈會。圖源:Engadget)


消費者也逐漸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即便是最基礎的上網、社交應用,Android 手機也是體驗度和硬件規格成正比。


一輪輪的換機潮由此而來。


但用戶對手機的真實需求並沒有刷出新高。刷抖音、聊微信、看 B 站、逛淘寶……這些需求完全不用六核、八核CPU 來實現。


面對這個增長停滯的市場,廠商曾尋求過硬件差異化。絢爛多彩的外殼、式樣新穎的伸縮式攝像頭、或者堅固耐磨的陶瓷機身。


但手機早已不再是極客的“專屬”。大眾消費者對手機的需求並沒有刷出新高。


於是 2017 年,連續增長了十一年的智能手機業開始衰退。全年出貨 14.72 億臺,同比少了100萬臺。


手機廠商開始從其它地方想辦法:軟件


02


這方面,蘋果和 Google 是鼻祖,並且證明了軟件市場的價值。


2019 年,蘋果應用商店收入 542 億美元、毛利率 90% 以上。


Google 應用商店收入規模大概是蘋果的一半。但不太為人所知的是蘋果推應用商店也是破費一番周章 —— 因為喬布斯反對。


這位科技界的傳奇從 iPhone 研發之初就反對設立應用商店的想法,並且拒絕在初代 iPhone 裡預置或開放任何第三方應用。後來蘋果董事和高管勸了喬布斯十幾次,他才同意。


2008 年,蘋果應用商店和第二代 iPhone 一同問世。


軟件公司 Google 在這方面倒沒什麼內部壓力,它們的精力主要用來對抗蘋果。2008 年,Google 發佈了 Android Market(Google Play 的前身),比第一部 Android 手機還早了一個月。


接下來的幾年裡,兩家公司接著陸續迭代好用的開發者工具、完善系統本身、確立應用開發的激勵機制,正向螺旋地把消費者和開發者都籠絡到自己的平臺,構建自己的生態系統護城河。


國貨手機走入深海區

(圖源:GoodBarber)


曾經紅極一時的Symbian、Windows Mobile 消亡,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只剩下了 iOS,Android。


蘋果收取應用市場的“稅金”。Google 更是收開發者“應用稅”的同時,還收取手機廠商的“系統租”。


兩頭吃,真香。


03


國內廠商其實也早就看到了軟件的價值,知道控制應用生態系統的重要性。魅族、小米還有華為是最早的一批。


甚至小米創業直接就是從改善Android操作體驗的MIUI項目開始,用軟件來彌補原生系統的不足。


2011年,雷軍說小米是移動互聯網公司,未來要靠互聯網服務賺錢,硬件只是微利。


這幾乎就是吉列剃鬚刀商業模式的翻版:吉列將長期使用的刀架免費或者低價銷售,主要利潤來源是不斷替換 。


手機廠商們的“刀片”就是應用商店裡的軟件、音樂、遊戲、電影、壁紙。用戶每買一次,應用商店提成30%。


當餘承東2012年接手華為消費者業務時,提出的六大調整就包括轉型硬件自研和啟動用戶體驗項目EMUI。


但一開始,手機廠沒有在應用商店和深度定製Android的路線上兩條腿走路。


應用商店這塊大蛋糕幾乎長時間都落在第三方公司手上,例如豌豆莢、騰訊應用寶、91 無線、360手機助手等等。2013 年10月,百度猛砸19億美元買下了91無線。


諮詢機構的數據顯示,一直到2016年,近六成國內手機用戶用的是第三方應用商店。


等手機開始賣不動了,廠商們才認真撿起先前被忽視的生意模式。並設法第三方應用商店繼續獲得市場份額:預裝自家商店、禁止安裝第三方應用商店。


為此,安智和騰訊分別起訴過華為和 OPPO。


不過手機廠商不會再退讓了。


在存量高企、創新平緩階段,消費者換機週期拉長,因此,依靠應用商店提成、系統內置廣告、遊戲聯營等就成了廠商賺取利潤的最佳措施。


而這其中,應用商店則是廠商最能控制、且有利可圖的生意。它既能幫承接廣告、又可以向開發者抽傭。


去年三季度,只為小米收入9%的互聯網服務,卻貢獻了40%的毛利。


04


可這套國內說得通的故事要想在海外複製,有點難。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國內沒有原生Android體驗。國產品牌“得以”開發自己深度定製的系統、做自己的帳號體系。


於是,不同品牌設備間的數據遷移障礙也自然形成。


到了海外,一切遊戲規則就變成Google說了算。


三星、華為、小米、LG…都用Google的賬戶體系。用戶的各種數據如短信、照片、應用程序等可以在不同設備間無縫切換。


智能手機也變得和個人電腦一樣: 控制操作系統的軟件公司控制著絕大部分利潤,硬件公司為了微薄的利益而相互拼殺。


其中就當然包括小米、OPPO、Vivo 這三家中國公司。


不過,“軟件出海”可預見的一路荊棘,又不得不趟。


早年國內手機超高速增長,遮蔽了國產手機自主研發實力不強、在國際市場話語權弱的短板。


而今國內市場增長潛力已不復當年,但國產品牌的整體實力卻已大幅提升,海外的硬件分銷渠道也逐步建立。


未雨綢繆的做大生態建設就是有壓力、有動力、有能力,而且必須做的一件事情了。


參考文獻:

1.小米手機正式發佈:採用雙核1.5G主頻,騰訊科技
2.Steve Jobs resisted third-party apps on iPhone. The Guardian
3.華為被訴索賠50萬 安智市場碰瓷還是華為不正當競爭?創事記
4.OPPO涉嫌不正當競爭被騰訊起訴,財經網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