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巖鄉:“雙壩長”謀壩區發展 “樣板田”裡種“黃金”



春風和煦,春日普照大地。 3月15日,記者來到紫雲自治縣白石巖鄉,入眼便是連片的壩區,成片的綠色蔬菜點綴田間,紅芯紅薯最早一批育好的苗已進行大田移栽,到處都是綠野田田、春耕忙碌的景象。

白石巖鄉:“雙壩長”謀壩區發展 “樣板田”裡種“黃金”


壩區連片,綠野田田

在該鄉幹水井壩區,班祖剛和敖成領正在查看甘藍長勢,沿著產業道路督促基礎設施建設。

班祖剛和敖成領分別是白石巖鄉黨委書記和白石巖鄉鄉長,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白石巖鄉壩區壩長。

據瞭解,在全市實行500畝以上壩區“壩長制”以後,紫雲自治縣迅速行動,以副縣級以上領導為各壩區的縣級壩長,各鄉(鎮)主要領導為鄉(鎮)級壩長,全面推進全縣500畝壩區產業結構調整。

為保證壩區經濟持續較好發展,白石巖鄉成立了“雙壩長”制度,即:在500畝以上壩區施行鄉黨委書記和鄉長共同擔任壩長,負責壩區土地流轉、調查市場、產業選擇、擬定發展規劃等工作,“雙壩長”制度有力助推了該鄉產業發展。

白石巖鄉:“雙壩長”謀壩區發展 “樣板田”裡種“黃金”


村民在育苗大棚育苗

“這批甘藍還有10天左右就要採收了,我們得提前籌備好採收工作。”班祖剛告訴記者,眼前整齊平坦的壩區,5個月前是另外一番景象:這裡以傳統作物玉米種植為主,農戶經營小、散、亂。

據瞭解,2012年以前,因為銷路不暢,白石巖鄉所種植的紅芯紅薯面積不到1000畝,近年來該鄉統一一盤棋,不斷擴大種植規模,提升紅芯紅薯品質,使有“芯似雞蛋黃,食有板栗香”獨特風味小小紅薯走出大市,2019年,該鄉紅芯薯深加工銷售產值突破600萬元 。

為進一步推動壩區規模化,去冬以來,白石巖鄉嚴格按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三集中”(土地流轉集中、產業布閱集中、產業發展模式集中)要求,以調減低效作物為抓手,在幹水井流轉土地,圍繞紅芯紅薯產業抓結構調整。

白石巖鄉:“雙壩長”謀壩區發展 “樣板田”裡種“黃金”


壩長走訪農戶家

“從去年10月份開始流轉土地,一個月完成3200畝土地流轉,受傳統種植觀念的影響,有些農戶不願意流轉土地。我們就和村委幹部走訪找村民談心,給他們算經濟賬,常常不知不覺間聊到深夜。”敖成領說,最感動的是之前從紅芯紅薯中得到實惠的群眾,他們自願參與勸說百姓流轉土地發展產業。幸福園村磨茹壩二組貧困戶劉興志就是其中一位,他通過參與務工和產業分紅嚐到甜頭,看著鄉親們一開始對土地流轉的不理解和疑慮,他堅持每天陪同壩長和駐村幹部一起,現身說法勸說準備種植玉米的劉玉明等配合支持參與產業發展中來。

經過沒有周末,星夜工作的努力,很快,百姓從不支持到雙手贊成,紛紛願意流轉土地,在村委幹部幫助下,班祖剛和敖成領立即組織村民於10月底進行土地翻犁,於11月初開始冬季蔬菜種植,11月底就完成了3200畝甘藍種植。

白石巖鄉:“雙壩長”謀壩區發展 “樣板田”裡種“黃金”


敖成領指導村民移栽薯苗

“近兩個月,我們一手嚴抓疫情,一手搶抓春耕,保障了產業有序發展和百姓收入。目前,甘藍馬上上市,將由省蔬菜公司統一進行收購,不愁銷路。甘藍採收完畢,馬上又進行土地翻犁,然後接著種植紅芯紅薯。”敖成領說,通過輪作的方式,有效解決當地的老百姓冬季土地撂荒的問題,同時解決了紅芯紅薯連作導致產量下降,品相變差、病蟲害增多的問題,促進壩區提質增效,保障土地不閒置,農民四季有增收。

而在該鄉幸福園壩區,工人們正忙碌地將育好的薯苗有序栽下。

“要用平插,不能用斜插,大家要按照‘一插二躺三抬頭’的訣竅種植,”兩個壩長親力親為,跑到田間和農戶一起幹活。

“我們這兒是全省最早進行薯苗移栽的,這批種下去的紅芯紅薯到6月底就可以上市,市場價格可以達到八元錢一斤。”敖成領說。

育好的苗源源不斷送來進行移栽,而大棚里正不停進行育苗。

“明天還要栽,這兩天大家辛苦一點。”在紅芯紅薯育苗大棚裡,兩位壩長非常關切育苗情況,叮囑大家隔開距離,安全生產。

據瞭解,紫雲依靠傳統大田育苗和現代大棚育苗兩種方式,於去年12月啟動紅芯薯育苗,現已完成土地流轉1.3萬畝,完成紅芯薯育苗1200餘畝,可滿足移栽2萬畝,在充分保障本鄉種植需求的同時,可向其他鄉鎮提供種苗5000餘畝。目前,光是紅芯紅薯育苗這塊,該鄉就解決了8萬人次務工。

白石巖鄉:“雙壩長”謀壩區發展 “樣板田”裡種“黃金”


村民在壩區務工

去冬以來,全鄉發展的3200畝甘藍產值將突破1200萬元,利益連接貧困戶400戶,預計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2020年,全鄉紅芯薯產業發展將突破1.5萬畝,總產值將突破7500萬元,1329戶5360人貧困人口將通過紅薯和蔬菜等產業實現穩定增收脫貧。目前,該鄉正在積極爭取有關項目和資金支持,以打造紅芯薯全產業鏈為目標,著力補齊產業區基礎配套設施短板,助推紅芯薯產業示範園區向規範化、規模化、標準化邁進。

“那邊的產業路馬上就修好了,有600米左右,縣裡為了產業發展撥了五百萬元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現在我們在原來的路面上進行拓寬的同時新建產業路,擴建後將會呈現將近5km的產業道……”記者離開時,“雙壩長”的工作還沒結束,看產業、檢查噴灌設施建設、督促產業道修建、忙碌的身影漸漸淹沒在綠野裡。(安順日報社大數據智慧全媒體記者 陳婷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