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開發區:創新驅動交出“皖美”答卷

開發區為什麼要創新?開發區的發展究竟靠什麼驅動?安徽開發區到底取得了哪些成就?

2019年,安徽開發區在安徽省商務廳的帶動下,高質量助推全省經濟邁進。省商務廳貫徹《國務院關於推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意見》精神,緊緊圍繞“創新提升”的指導思想,“改革開放新高地”的重要定位,“三個創新、兩個提升”的發展方針,全省開發區也因此交上“皖美”答卷。

創新驅動發展 開放提升水平

“開放創新是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根本。” 安徽省商務廳處長盧宏世介紹,作為從誕生開始就天然承載對外開放職能的開發區,推進開放創新是其現階段發展的必然需求。安徽開發區通過建設國際合作園區,提高招商引資成效,搭建合作交流平臺,深化項目對接洽談,以及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等一系列措施,助力園區經濟發展。

2019世界製造業大會在安徽合肥舉行,世界製造業大會舉世矚目,引起全世界製造業界深度關注,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大會期間,集中籤約項目有437個落戶開發區,投資總額達5365億元,分別佔其總數的七成。積極組織開發區參加世界製造業大會、進博會、中博會、高交會、廈洽會等重大經貿活動,集體亮相、精準對接,藉助平臺集聚的客商資源,深化合作交流,承接產業轉移。

世界製造業大會只是安徽對外開放的一個縮影,更是安徽開發區推進深度發展的一個舞臺。2019年,全省開發區打造國際合作產業園同樣成績滿滿。

2019年,安徽省商務廳加快推進國際合作園區建設。批覆設立安徽中德(合肥)國際合作智慧產業園、安徽中德(蕪湖)國際合作智能製造生態產業園,批覆寧國經開區建設安徽中德(寧國)國際合作智能製造產業園、濉溪經開區建設安徽中德(濉溪)國際合作鋁基產業園;召開國際合作示範園區對接會,加大對國際合作園區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與聯合國工發組織上海投資促進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省商務廳陳俊告訴記者:“2020年,安徽省商務廳將加快建設國際合作產業園,以創建國際合作產業園為重點、打造開發區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加快國際合作產業園培育建設,加大對開發區境外招商工作支持力度,吸引更多外資項目入駐國際合作產業園,提升開發區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

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推動發展數字經濟,促進園區綠色發展,也是促進園區發展的高質量引擎。

“科技創新是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盧宏世表示,除了開放創新外,還要助推科技創新。強化科技創新是引領園區創新提升的“助推器”,推動園區做大做強的“壓艙石”。

據介紹,安徽省商務廳會同相關部門印發了《安徽省創新型智慧園區建設方案》,推進全省開發區建設創新型智慧園區,實現開發區基礎設施現代化、政務服務高效化、社會服務精細化,全面提升開發區競爭優勢。進一步優化完善安徽省開發區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整合各類資源,實現園區智慧招商、發展智慧產業、做好智慧服務、形成智慧名片。

2019年,由商務部支持、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組織開展的“數字智慧園區”評選中,濉溪經濟開發區、長豐(雙鳳)經濟開發區、蜀山經濟開發區榮獲國家級數字智慧園區稱號。

深化制度創新 保障高質量發展

組織的建立、工作的推進都需要制度保障,如果沒有一個完善且能夠適應實踐的制度,一切工作都難以順利開展。同樣,制度也要根據形勢的發展不斷創新。安徽開發區之所以能夠取得成績交出一份完美答卷,得益於“制度創新”。

盧宏世認為,制度創新是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開發區作為制度創新的“探路者”,亟須在體制機制方面有所突破,以改革紅利釋放破解發展瓶頸,實現競爭力再造。

“一日辦結”“承諾即開工”“一窗辦理”,在“放、管、服”大政策的推動下,安徽開發區一馬當先,制定發佈開發區賦權清單,下放經濟管理審批權限,在深化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成果基礎上,擴大在開發區試點範圍,打造出優良營商環境。

通過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完善薪酬激勵機制,深化園區考評升級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措施,助推園區經濟發展。結合國發〔2019〕11號文貫徹落實工作,安徽省商務廳牽頭制定出臺了《關於推進全省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若干措施》,明確充分運用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安徽省開發區開展投資促進、國際合作園區建設、招商引資等工作。

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全社會各方面支持,且不說“兵馬未動,宣傳先行”,建設需要資金,人員需要培訓,制度需要完備,招商才能加速推進。

2019年,六大“進園區”行動引起商務部關注。省商務廳創新服務管理模式,結合開發區實際需求,在全國首創開展媒體、金融、培訓、外商、非公黨建、精準服務六大“進園區”行動,集合媒體宣傳推介、開展銀企金融對接、邀請專家講課培訓、組織客商考察交流,“一對一”精準指導開發區,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場行動、一篇報道、一次對接、一堂培訓……這些全部都飽含著省商務廳開發區處工作人員的心血和汗水。

——為產業園區建設解決資金難題,進出口銀行安徽省分行簽署《關於推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國際合作示範園區合作備忘錄》,加大對國際合作園區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計劃在未來3年累計向全省開發區及企業提供不低於100億元的金融支持。

——一年一度的非公黨建大會,通過開展園區調研指導、舉辦專題培訓、組織觀摩學習、召開非公黨建現場會等多種形式,以“智慧黨建”平臺建設為突破口,強化黨建引領發展的理念,營造抓黨建促發展的氛圍,全面提升園區企業精氣神。

——集合媒體宣傳推介、開展銀企金融對接、邀請專家講課培訓、組織客商考察交流,“一對一”精準指導開發區,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

此外,安徽開發區建立容錯糾錯機制,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要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增強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支撐力。

“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戰場,開發區是一個先行先試的戰場,容錯機制的建立,能讓更多人放開觀念,放手一搏。”省商務廳吳祖送說。

蜀山經開區:科技賦能未來 園區智慧發展

身為全國“數字智慧園區”、全省創新型智慧園區試點、合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的合肥蜀山經濟開發區,深入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雪亮工程、智慧城管、智慧環保等應用建設,提升開發區營商環境。蜀山經濟開發區建立綜合網格化治理、政企直通車、產業雲監測、水聯網環境監測、智慧社區等多個智慧園區子應用,實現特色高效“雲服務”。

安徽開發區:創新驅動交出“皖美”答卷

據瞭解,蜀山經濟開發區還初步建成人口、法人、地理三大基礎數據庫,首批採集人口數據81144個、企業數據11318個、地理數據5597個,完成區內1825棟建築物和地表的三維與2.5維建模、10處高空全景建設。完成“三庫融合”,疊加信息圖層200餘個,可有效分析轄區經濟結構、財稅完成進度、企業承諾兌現、經濟運行質量等多項內容。創新管理與服務模式,將開發區劃分為186個精細網格單元,梳理579項治理與服務事項清單,落實責任清單及處置時限,優化處置流程。

此外,蜀山經濟開發區還構建產業鏈模型,精準分析主導產業鏈企業分佈,實時監測產業鏈結構、競爭力排名及企業經營發展趨勢,實現政策精準匹配推送。引進培育中科龍安、中水三立、寶龍環保等一批龍頭企業,擁有電子商務等上下游配套企業300多家,形成電子商務、大數據、環境科技、工業設計等四大主導產業,先後獲批中國(合肥)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核心區、全國首批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蜀山經開區的負責人介紹,經過多年發展,開發區成功由傳統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專業園區,形成以電子商務(跨境電商)、大數據、環境科技、工業設計等產業為主導的現代高端產業體系,逐步成為高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的新高地。

太和經開區:構建創新體系 破除瓶頸制約

作為全國唯一以西藥普藥銷售為主的市場、國內最大的醫藥集散地,太和經濟開發區不斷突出科技創新,成為全省三大醫藥基地之一。

安徽開發區:創新驅動交出“皖美”答卷

安徽太和經濟開發區負責人介紹,開發區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著力破解發展瓶頸制約,構建資源共享、協同創新、配套緊密、綠色循環的產業生態圈,走生態化發展之路,讓科創環境愈加優越。加快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太和經濟開發區先後打造了中科生物醫藥創新基地、中科國際精準醫學產業化平臺、醫療器械智能產業園、高端原料藥和製劑服務平臺等創新平臺;與華大基因、中科院、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中國科大、復旦大學等開展合作共建,有力促進了產學研緊密合作和成果轉化,增強了研發創新能力。

目前,太和經開區已著手申報“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園區立足“一源、一島、一基地”,主攻“生物製藥、化學制藥、醫療器械”三大領域。“一源”指打造安徽領先的特色創新藥策源地,“一島”指打造國內重要的醫藥創新創業生物島,“一基地”指打造世界級高端製劑產業基地。其中,生物島建設項目將打造五個子平臺:一致性評價功能平臺、國際化臨床中心、分析檢測中心、海外藥品引進平臺、全人源抗體藥物發現平臺。

據瞭解,中科生物醫藥創新創業基地是孵化生物醫藥高新技術企業的省級專業化基地,也是國家火炬安徽太和高端製劑特色產業基地、安徽省現代醫藥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的最具活力、最有影響力和引領作用的高端創新創業平臺。截至目前,基地20餘家企業與高校建立了戰略合作,孵化項目60餘個。

長豐(雙鳳)經開區:堅持生態優先 推動綠色發展

“推進開發區創新提升,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盧宏世介紹,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紮實推進“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督促開發區嚴守“三線”,嚴把准入關口,強化過程監管,加強汙染治理,推動開發區綠色發展。去年,“綠色生態園區”評選中,我省開發區搶抓機遇、乘勢而上,5家開發區被評為“綠色生態園區”。全省共有4家開發區獲批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2家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單位,1家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園區。

安徽開發區:創新驅動交出“皖美”答卷

作為“綠色生態園區”之一的長豐(雙鳳)經濟開發區,在推動園區綠色發展方面穩步向前。長豐(雙鳳)經濟開發區的負責人介紹,長豐(雙鳳)經濟開發區通過統籌推進綜合設施,構建河庫管理體制,合理佈局環保產業等措施,推動園區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

據瞭解,長豐(雙鳳)經濟開發區在完成第一批69家企事業單位雨汙混接整改的基礎上,有序推進第二批180多家單位開展雨汙混接整改工作。2018年在出臺“工業企業廠房租賃管理辦法”後,按照“關停一批、規範一批”的原則對“散亂汙”企業開展“拉網式”排查,取締關閉了“散亂汙”企業46家、完善手續33家。

在產業佈局方面,長豐(雙鳳)經濟開發區致力於節能環保產業的規劃發展,為產業基地建設構築平臺。通過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在能源替代、能耗減量、資源化再利用等領域取得長足發展。截至2018年底,已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63家、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2個和國家級、省級、市級等各類研發機構91個。以鴻路集團、舜禹水務、瑞納智能等企業為代表的節能環保產業已成為園區第一大主導產業,在全區工業總產值中佔比已超過50%。

濉溪經開區:優化營商環境 搭建創新平臺

為全面提升服務企業工作實效,濉溪經濟開發區成立企業服務中心,實行“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一次性辦結”的運行模式。此外,在人事制度方面,濉溪經濟開發區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文件精神,出臺《濉溪縣開發區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試行方案(2019-2021年)》,有力推進服務效能升級、管理體制升級,為園區創優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安徽開發區:創新驅動交出“皖美”答卷

記者從濉溪經濟開發區瞭解到,以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為依託,濉溪經濟開發區鼓勵企業自主創新,2019年2家企業評定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家企業評定為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搭建創新平臺。依託已成立的聶祚仁院士工作站、建業科技徐濱士院士工作站、鋁產業創新研究院開展一批重點科研項目研發轉化,為企業重大技術難題攻關提供技術支撐服務,為企業搭建創新服務平臺。2019年9月,濉溪經濟開發區還在第十屆中國國際服務外包交易博覽會上,榮獲“數字智慧園區”的稱號。

據介紹,濉溪經濟開發區圍繞開發區三大主導產業,通過駐點、中介、節會、以商招商、產業園招商等方式,開展延鏈補鏈招商,盯緊美信、力幕鋁箔產業園、康佳金鴻盛智能家電產業園、理士電源產業園等三大產業園建設,打通產業鏈條式發展脈絡。該經開區全年共簽約項目25個,協議投資額43.5億元;完成招商引資固投17.1億元,完成上報省外資金48.02億元,上報重點信息數48個。

按照“特色彰顯、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原則,濉溪經濟開發區把汽摩配零部件裝備製造業作為產業重點打造,初步形成汽車摩托車用電池、活塞、油泵、剎車片、減震器、車用空調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截至目前,產品遠銷北美、南美、歐洲等國家和地區,成為煤炭枯竭城市經濟轉型的重要支柱。出口額在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達17家。

肥西經開區:落實優惠政策 引入高端人才

作為肥西工業經濟的主戰場,肥西經濟開發區瞄準“創建國家級開發區”目標,圍繞拓展工業承接平臺,創新驅動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集群。肥西經濟開發區在做好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桃花科技創業服務中心遷址擴容工作,完善服務配套,爭創國家級的同時,積極參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合肥濱湖科學城建設,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安徽開發區:創新驅動交出“皖美”答卷

藉助市縣創新發展政策,肥西經濟開發區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研發投入和品牌化建設投入,在產業鏈的高端環節推進技術突破。突出產業升級,推動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特別注重知識產權的培育,截至2018年底,開發區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097件。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建創新平臺,已成功打造多個合作項目。

與此同時,肥西經濟開發區內擁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後工作站6家,高新技術企業174家,上市企業32家。同時利用毗鄰合肥大學城的科技優勢,為創新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持。

“人才是第一動力。” 肥西經濟開發區的負責人表示,肥西經濟開發區通過落實各項人才優惠政策,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吸引高端人才和頂尖團隊,努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肥西經濟開發區建立“英才庫”,建設人才公寓,積極靈活地採取項目合作、技術入股等方式給予資助,近年來累計引進各類科技創新人才300餘名。

此外,肥西經濟開發區也成功入圍2019年度中國最具成長力產業園區百強榜單,掛牌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業合作示範園區(生物醫藥),獲評全國首批“綠色生態園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