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华州老教师孙渭川退休20年笔耕不辍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渭河大平原上的渭川老师

​作者 李吉超

流淌了千万年的渭河,一直以来,始终坚持着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自西而东,川流不息,归并入黄河,直奔大海!这种持久的定力,才使得她把最美好的东西——黄色绵软的土壤,沉积在了八百里秦川的夹槽里,形成了美丽富饶的渭河平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支流——渭河,以流淌不息的乳汁,养育了一代代的秦川人。其中不少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民族文化的进步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千里渭河的末端大平原上,就有一位:姓孙,名曰渭川的中学高级老师,就是这千万人杰中的一位人才!步入耄耋之年的孙渭川老师,在职期间和退休20年来,把他的正能量和余热、智慧都奉献给了生他、养他的华州人民!桃李天下容颜老,令世人敬佩!

渭南华州老教师孙渭川退休20年笔耕不辍


成 才

自小聪明好学的孙老师,以优异成绩于1950年考入陕东学府——华县咸林中学,在这里他读完初中、高中共6年的学业期,在此奠定了他成人、成才的坚实基础。后又于1960年毕业于高等学府——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困难时期,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奔赴陕北榆林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近30载,桃李满天下。情洒老区革命根据地。步入知天命之年,叶落归根——回归故里,继续从事教师的培育、教育工作至光荣退休。

成 就

退休20年来,以他的经历智慧和专攻中文专业的功力,笔耕不辍,把一册册精神财富,奉献给社会,在华州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些年来,先后参与编辑、撰写了《杨松轩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杨松轩教育文选》等文集的编辑、写作;《百年咸林》,勾画出了咸林中学百年发展大事纪和自身在咸林6年学习生活终身受益的美好回忆;2007年,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了《中国民主同盟华县组织简史》的编写工作,正史部分系他和惠志升老师共同完成。1986年就加入民盟组织的孙老师,以他的经历、学识,还编写了文稿;悠悠岁月情,坎坷人生路——忆王乾桢先生;五十年风雨历程——忆蔡文甲先生等多篇价值极高的文稿。《民盟华县组织简史》的成功出版,与孙老师的智慧和辛苦努力分不开的,完成了几代人想出盟史资料图书凤愿。他写的《陕北纪事》一文,以亲自经历叙述了陕北的点滴发展变化,被神木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收编存资和《陕西老年》、《渭南老年心声》同时收录。2010年出版的第3期《少华晴岚》诗集,同时也渗透着孙老师的智慧和汗水。

特别是最近几年,渐入高龄,家大事多,体力渐弱,仍奋蹄再起,经过多年的潜心调查和研究,成功出版了具有重量级的《孙氏家谱》图书,填补了华州孙氏家谱的空白,文化、史料价值极高。近知,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孙老师,要集结出版他平生以来发表的作品文集,作为盟友、晚辈、学生,对此表示热烈的庆贺。无疑,这又是一部厚重的精神文化财富,不仅是对个人半个世纪的人生总结,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映衬和印证,史料价值举足轻重。也同时勾起本文作者与孙老师的一段友谊往事回味。

初 识

作者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已6年了。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中通过认真复课,以综合成绩203分的成绩,被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录取,成为在华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学班的“党政管理专修科”学习班一名离职学员,于1984年9月入学。

与此同时,我爱人也被陕西省大荔中等师范学校,在华县教师进修学校代办的民教班录取入学。开学初,学校合并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仪式。电大班学员和民教班学员,虽为不同学校,但同属一套班子领导。在开学典礼仪式上,孙渭川老师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作大会演讲,精彩的讲演,使台下掌声雷动,赞叹不绝!从此时,我初步认识了我心目中十分尊敬的孙老师。日后,他成为民教班的语文任课老师。他在大会激情演讲,使我初识了气宇不凡的孙渭川老师!

修 史

修编出版《中国民主同盟华县组织简史》一书资料,是老一辈全体老盟员,三修三编梦想要出版的一个迫切夙愿!由于多种原因,终未能实现。2006年6月,总支第六届委员会换届了,新班子就把编修组织简史一书,作为头等大事列入议事日程上来实抓。组织经验丰富的新、老盟员6人,用1年的时间,把近百名盟员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为此,在2008年迎新春座谈会上,我们同时合并举行了《中国民主同盟华县组织简史》史料图书的赠书发行仪式,市县盟领导和统战部门领导及全体盟员参加了这一盛大活动。

在整个修史、编排艰苦工作中,有孙渭川老师的辛勤汗水,抛洒其中。我也有更多的机会与孙渭川老师接触,当面聆听孙老师的教诲,他以渊博的知识、阅历和做事做人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我,也使我们间的友谊一步一步地加深了,了解更多了,信任更多了。

往 复

编修盟史工作完成以后,由于完全的了解,我们间的友谊就多了起来。他有什么文稿出来,也拿给我看,我有什么文章要发表,初稿先交孙老师过目美化,使其更加完善、尽美。

孙老师原系县教师进修学校支部主委盟员,县政协委员,在日后的生活中,由于他的住宿地搬迁到新城区居住,为方便组织活动,他要求把他的组织关系转至民盟铁路系统支部。应他的要求,经总支会议议定,就实现了他的要求。在铁路系统支部他的工作更加出色,经常给组织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提案议题,促进盟务工作健康发展,其功不可没。

在一来二往中,我们间的情谊,也在年复一年中增长。退休不退志,初心终不改,盟组织活动,只要需要,他便积极参与,献言献策,获得好评。年终年末,总支领导、都把孙老师作为重点对象,前去其家探视,问寒嘘暖,有时生病住院,总支领导集体去病房探望,望其早日康复!

加 深

在与孙老师的交流、接触、交谈中,我们间的友谊在不断的深化、加深。他有什么计划,或者想写什么文史资料,也多与我交流,互通有无,相互促进。

《陕北纪事》完成后,先交流于我,该文稿被神木县政协认可和被《渭南老年心声》采纳,他先把这一喜悦,分享于我。并将《渭南老年心声》一书,题字相赋予我交流学习。多次交谈中,知他要编写《孙氏家谱》史料图书后,我就细心于心上,在去外地游览途中,凡发现有关姓氏和孙氏资料文字后,我便细心收存,回来交于孙老师作参考。我有什么文稿写出,也前去拿给孙老师指点交流。对我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一种激励和促进。

回放我们的友谊历程,把这种淡淡的友情,以清淡的文字固化出来,以示对友谊的传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