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受到“赤霉病”侵害,会导致减产率高达60%,如何科学预防?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小麦的果实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或生物质燃料,而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有六分之一左右作为饲料使用,中国是世界较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

小麦受到“赤霉病”侵害,会导致减产率高达60%,如何科学预防?

  • 赤霉病是小麦生长的常见病害,在气候湿润的地区,小麦穗期病害发生比较重,发病直接导致小麦穗腐,同时引起小麦苗枯和基腐。据报道,小麦赤霉病大面积流行时可造成小麦减产60%,甚至绝产。小麦赤霉病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小麦出粉率降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面筋含量减少、商品价值降低等。此外,人畜禽误食小麦赤霉病的小麦会引起中毒反应,如恶心、头晕、发烧、腹泻等,甚至大出血。有研究显示,当中染病小麦含量超过4%以上的,就不可食用。需要高度重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下面小童根据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来为大家讲解。
小麦受到“赤霉病”侵害,会导致减产率高达60%,如何科学预防?

病征表现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发生穗腐的一种病症,主要造成小麦部分或全部腐烂,表现症状表现为侵染初期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逐渐会蔓延至整个小穗,病部呈现褐色或枯黄,而在潮湿时产生粉红色霉层就是分生孢子,空气干燥的时候病部和病部以上会逐渐枯死,形成白穗,但是不产生霉层,后期病部会产生黑色颗粒,导致小麦的产量严重减产以及降低小麦的品质。

小麦受到“赤霉病”侵害,会导致减产率高达60%,如何科学预防?

  • 赤霉病的产生的原因

流行因子

小麦选育品种的抗病性、暖湿气候条件、菌源数量是直接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强度的主要因素。

品种的感病性

在小麦种植中,感病或中抗品种的应用比较广泛,因为高抗品种选育目的性的限制,高产性能或其他农艺性状导致很难推广。同一小麦品种在不同生育期表现出的感病形状也存在较多的区别。按照扬花期、抽穗期、乳熟期小麦感病性状会逐渐降低至不再入侵。

菌源量的多少是小麦赤霉病是否流行的前提条件,越冬秸秆等植株残体的空中孢子浮游量、带菌率及小麦穗部孢子的黏附量是体现菌源数量的重要标志,所以菌源量越大,病害流行的程度就会越强

小麦受到“赤霉病”侵害,会导致减产率高达60%,如何科学预防?

  •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的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孢(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尤其以小麦抽穗扬花期最为严重,夏季高温多雨,尤其适合小麦赤霉病的流行。一般情况下,赤霉病最初的侵染源主要以越冬植株残体上的子囊孢子为主要途径,而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子囊孢子的发育程度与气温和土壤湿度密切相关。但是

总体来说,高温、高湿是子囊壳形成、发育、成熟最主要的条件,在相对湿度>98%或者下雨时节,子囊壳成熟后就能释放子囊孢子,而当相对湿度≤95%时,就不能释放。所以在小雨后,是最有利于孢子释放的时间,孢子释放后可以凭借风力进行迅速传播,3级以下的微风是最为利于传播的,因此小麦赤霉病的传播范围基本在发病周边。

另一种途径是通过败谢的花药为媒介进行快速传播,侵害病腐发生之后,迅速的侵染小穗部,并且部分病原会直接侵入到小穗内部。在小麦感染病害3至5天后,受到侵害的小穗开始发病,菌丝体沿穗轴逐渐蔓延到上下相邻的两小穗,在周边环境湿度比较高的条件下,病害扩展急速加快。多雨时节下发病之后,病穗上产生的分生孢子能够迅速传播,加快病害的扩展和蔓延速度。而从侵入时期来看,最有利的时期可以明确为小麦抽穗至扬花后期,而在小麦乳熟期之后,病菌基本不再入侵。

小麦受到“赤霉病”侵害,会导致减产率高达60%,如何科学预防?

  • 预防赤霉病,农民可以从以下重点着手

选育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

选育抗病小麦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目前通过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等手段已研究出多种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比如淮麦20、扬麦4号、扬麦18号、徐麦856等。但是同一个品种在不同的地区或者不同年份的发病情况各有不同,所以要根据种植地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小麦扬花期发生赤霉病的几率大,是因为这个阶段恰逢雨季,下雨较为频繁,为赤霉病的病原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农民可以适当的提前播种小麦,这样能够有效避开小麦抽穗扬花期遇到雨水,从而减少赤霉病的发生。而在播种前,需要将前轮作物的残留体处理好,深耕细耙,清沟排渍,能够降低田间赤霉病病原的数量,还要降低田间湿度,减少赤霉病的发生,更要

合理使用氮、磷、钾肥料,一定不要偏施氮肥,可以增强植株的抗性。

小麦受到“赤霉病”侵害,会导致减产率高达60%,如何科学预防?

  • 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主要分为药剂拌种和适期防治。

药剂拌种

在播种前将药物均匀的拌在麦种中,阴干后再进行播种,常用的拌种药物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三唑醇、粉锈宁等。

适期防治

在小麦齐穗开花至灌浆阶段的防治,在小麦开始开花到盛花期进行第一次预防,第一次预防1周左右进行第二次预防,如果抽穗扬花期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还需进行第三次预防。

预防使用的药物:

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多酮、氰烯菌酯、氰烯·戊唑醇、戊唑·咪鲜胺、丙环·福美双、丙硫·戊唑醇、咪鲜·甲硫灵、苯甲·多抗、苯甲·丙环唑、戊唑·百菌清、井冈·蜡芽菌等,通过兑水喷雾进行防治。

而在进行药剂防治时,要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不能一直使用一种药物,喷施时要保证水量充足,对准部位、主要以穗部为喷药重点

,在防治赤霉病的同时,需要同时注意其他疾病的防治,如白粉病、锈病等,这样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能够起到多种效果。

生物防治

现在随着化学药物的不断使用,导致病原菌对药物的抗性越来越强,药物防治赤霉病的难度不断加大,同时大量的使用化学药物,容易造成药物残留,严重污染环境,因此使用生物防治方法也能够有效的防治赤霉病,而且不会造成药物残留及危害环境。

已报道的用于生物防治的微生物主要是植物内生菌,如酵母菌OH182.9、黏帚霉GW-1-1、黏帚霉NMW-5-3、黏帚霉GJ-1-1和链霉菌Y天G17等。

但是目前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研究最多的主要是筛选发现能够抑制小麦赤霉病病原生长的植物内生菌,而在实际种植与应用的报道很少,因此对于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小麦受到“赤霉病”侵害,会导致减产率高达60%,如何科学预防?

小结

小麦赤霉病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农民的收益,而导致赤霉病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家一定要提前预防,从选种开始,每一步都不要出错。

此外,我们需要把握的产生赤霉病的关键,就是从小麦扬花期开始发生赤霉病的几率最大,因为这个阶段恰逢雨季,下雨比较频繁,为赤霉病病原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尽量提前播种,避开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雨,减少赤霉病的发生几率,所以农民要高度重视天气变化对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影响,但是科学用药是大家防治赤霉病,并且补救止损的最后一道防线。

喜欢 、种植养殖技术、农村趣事的朋友,请关注小童,我会把我了解和学习到的知识和农村趣事分享给大家,谢谢大家点赞和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