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减压指南

连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的不仅仅是全武汉、全湖北,更是全国人民的心,大家纷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武汉加油!我们临渭区妇计中心心理咨询科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将为大家献上系列心理自助、危机干预、心理健康知识。让我们一起努力加油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减压指南

最终治好疾病的不是药,而是人们自己。—— 洪昭光教授


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全民抗“疫”行动,新型肺炎的病情终于有所缓解。大家也终于有点松气的状态了!
疫情初期,面对着迷茫和未知,我们的生活状态和情绪状态都受到了挑战。
大众的恐慌情绪和漫天的谣言,可比病毒的传播速度还要快。


因为害怕被传染,民众开始疯狂囤口罩;因为研究提到双黄连有抑制病毒的作用,人们又开始争相抢购双黄连……
什么都抢着做,就是不能好好地听钟南山院士的话,“呆在家里自行隔离”。

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减压指南

著名的心血管专家洪昭光教授说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医生治病,只是激发和扶持人类机体的自愈力而已,最终治好疾病的,不是药,而是人们自己。”而自我疗愈的前提在于拥有着强大的内心

所以,想要真正战胜疾病,摆脱它对我们的影响,除了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我们还需要做一些“心理准备”。

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减压指南

01 了解自身情绪体验,积极寻求他人帮助

1. 接纳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存在的东西,你越想去压制它,反而越是容易被情绪控制住。一件事情如果超出了你的掌控,由于不了解,才会在情绪上产生波动。
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控制感和应对方式对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外控型人格的群体会更加在意他人的看法,对别人的情绪与行为特别敏感,从而会压抑自身的情绪,以获得外界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当外控心理倾向的人缺乏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产生的心理症状多。
应对方式,通常是指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当我们处理问题时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比如自我调整、积极解决问题和反思总结,这将有利于人们主观幸福感和良好心理健康的发展。相反,消极的应对方式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还会对你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在面对疫情时产生焦虑不安的恐慌情绪是很正常的,当你学会理解与接纳它们后,才能够更快地调整好自身的状态。

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减压指南

2.保持积极心态,自主调节不良情绪

积极心理学教授Barbara Fredrickson的《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中,介绍了人类的十种积极情绪:喜悦,感恩,宁静,兴趣,希望,自豪,好玩,激励,敬畏,爱。在目前新冠病毒疫情下,了解到积极情绪的益处以及如何提升积极情绪显得至关重要。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个体对情景的解释、评价会影响个体随后的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等(称之为结果)。这些解释和评价往往以自动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过度的焦虑、烦躁之下必定会有歪曲、不客观的想法。批判性的检查、重新塑造自己的评价有利于我们保持积极心态。

3. 学会向家人、朋友倾诉
很多时候,一个人死扛不如找个人分担。当情绪产生波动时,你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比如情感支持、物质支持、信息与陪伴。
当你感到焦虑不安时,不妨将你的苦恼向家人朋友倾诉,将情绪合理地释放。也许你只是需要一个宣泄的途径,当压力释放后情绪自然回归平常。
在微信群中尽量多一些支持和鼓励,交流情绪体验,分散对引发负面情绪问题的过度关注。


在交流互动中你也能够感受到,其实不仅仅是你一个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又或者是换个视角思考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一股脑地陷入在情绪里往往会让人越想越丧,不如试着跳出来看看。

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减压指南

4.充满希望,就永远有希望

面对疫情,希望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收集了新冠肺炎发生之前和之后的国民幸福感和品格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处于疫情中人们的情绪确实会变得消极,但是却会更加有意义感,希望,善良,公民精神的品格会增强。新冠肺炎来临之时,人群中可能到处都弥漫着焦虑、害怕、无助和恐慌,但如此大范围的疫情并没有让我们失去优势,反而更激发了每个人内在的力量,让彼此之间拥有了更多的合作,更加与人为善,为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一批批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湖北,支援武汉,越来越多的善款和物资汇聚湖北。也因此更有了战胜疫情的希望。发生疫情后,改变了我们平时忙碌的生活节奏,开始平静下来思考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同时也会开始对未来生活充满热切的希望,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希望平凡普通的生活早日恢复。恰恰是这样的品质让我们能够在疫情来临时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战胜它。

5. 寻求专业帮助

当你感觉自己的情绪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那么这时你需要寻求一些专业帮助。
比如通过一些疫情心理相关的自查工具,先了解自己的真实心理状况,根据专业建议进行自我调整,隔一段时间进行复查。如果还是没有什么改变的话,可以通过线上咨询的方式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这就像是进行一次心理体检,如果报告显示你在某些方面的指标异于常人,那么这时你需要向医生咨询。

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减压指南


02 积极拥抱工作,调整复工状态

1. 增加生活中的仪式感
长时间开启假期模式,有些人可能已经忘记自己是做什么的了。这往往会让人们难以适应复工后的状态,对于迎面而来的工作容易产生压力感与倦怠感。
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快速地调整自身状态?
专家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单调生活中的“仪式感”,从而达到心理唤醒的目的。
比如每天定时起床,化个妆,打理自己,与小伙伴相约打打卡,形成工作契约,在墙上贴日程表和工作进度表......在心理上先行过渡到正常工作、生活等状态。

2、保持乐观主义,打破困境战胜疫情。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1991)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 Luthans(2008)提到“乐观指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对于成功都有积极的归因。乐观者把不好的事归结为暂时的原因,比如努力等,把好事归结为持久的原因,比如能力等。那么乐观在当下疫情之下的价值又会在哪里呢。国家卫健委在这次疫情中也呼吁保持乐观和自信是战胜疫情最强大免疫力。事实上,乐观的确能够增强个体免疫力,让我们身体更健康;还可以使人维持良好的健康习惯,有病及时寻医问药;能减少坏事件发生的次数;能得到更多社会支持。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引发了乐观呢?

塞利格曼提出“解释风格”的概念来说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差异,包括三个纬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 1.永久性和暂时性:悲观者容易把坏事发生的原因归为永久性,比如我永远这么倒霉。乐观者则相反,把坏事归因于暂时的,比如我这次有点倒霉。
2.普遍性和特殊性:悲观者对不好的事会有普遍的解释是普遍情况。乐观者则对不好的事情做特殊的解释,属于个别情况。
3.人格化维度:即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坏事情发生时,悲观者容易责备自己,而乐观者会责备旁人或环境。

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减压指南

简单的说,乐观主义者对一件坏事的解释为,是别人或环境起了糟糕的作用,叫外部归因;并把这件坏事解释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的事情,叫可变归因;也会把坏的结果限制在某个领域,叫局部归因
比如一个乐观的学生,某次考试成绩非常差,他会说:“这份试卷的题目出得很糟糕,所以没考好(外部归因),以前我有考得很好的时候(可变归因),而且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也做得很不错,比如人际关系、运动,还擅长跳舞(局部归因)。”
而悲观的学生会觉得:“事情弄砸了,都是我的问题(内部归因),以前的测试成绩也很差(稳定归因),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也都做不好(全局归因)。”

这场疫情是突如其来的,谁也无法预测。而这样的情况不是每年都有,且不是由你造成的(外部归因);它也有可能再次发生,只是可能性小、频率低(可变归因);你暂时不能去工作、逛街或者其他(局部归因),但在其他方面很好,比如待在家里玩儿游戏、放松休闲、修养身心。

3. 给自己定个小目标
感到生活枯燥无趣,人生好像没了意义?不妨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让日子有所期待。
要知道疫情总会过去的,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只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适当调整短期的计划,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挑战,完成长远目标。

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减压指南

4. 保持理性客观的姿态


由于疫情会通过人与人进行传播,使人们本能地对他人产生了警惕性。我们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有可能对立别人。如果在街上看到没有戴口罩的人,这会被视为TA会传播一些东西给自己,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紧张。
疫情之下,我们最大的敌人是病毒,只有众志成城一致对敌,才能真正取得胜利。我们只需要做好我们自己,出门在外做好防护措施,不信谣不传谣,相互鼓励扶持,以更加理性的态度进行抗“疫”。

让我们携手成为这场战“疫”中更有“韧性”的人。

如需要帮助请拨打我们的公益热线:

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减压指南

加油,共度时艰的你!

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减压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