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與純樸


謙卑與純樸

有時侯環視身邊的人,或細察自己,不難發現我們常會顯露出狂妄的態度。比如我身邊的家人、親戚、朋友等等,皆有狂妄自大的表現,他們都好像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都經歷過你未曾經歷過的甜酸苦辣,他們吃的鹽永遠比你鹹,過的橋永遠比你長。如果換著是以前的我,會在此文字間數落他們一番,但現在就不會了,非但不會,而且我更是自責不應這樣看待或者評價他人。原因很簡單,就是反省到其實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記憶中,還是有不愛表現的熟悉的人,例如我那善良的公公婆婆,另外還有一位表妹也是很低調的人,不過她是少講話而已,以後就不可知了。

謙卑實乃人生修養的第一課,它既是包容,也是放下自己,既是忍耐亦是以柔御剛。如水之德行,老子言:“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又言:“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其實就是虛懷若谷,更是一種修養的力量。人家若在我面前顯威風,我可以讓他,給其第一。其實給個第一人家自己並無什麼損失,而對方自認第一之後他也仍舊是個普通的人,他也不能離開地面飛了上天,只不過是稍為滿足一下虛榮心而已。記得以前在單位裡與一長輩比較談得來,有時笑話不斷。他是位很愛表現自己如何厲害的人,並常用“同志”一詞來笑稱我,而我有一次也使用一種只有文革時代才有的批評口吻來笑話他一番,我說;“你個陳XX同志,你要在黨同人民群眾面前坦白承認錯誤,否則將要在大會上進行批判。”當然了,這不過是一種玩笑,也算不上什麼大問題,只不過如若細數自己多年來的行徑,也不難發現在人前自作聰明的舉止。雖說我的自大比不上別人用得多,但做人就是首先要檢束自己,莫常論他人是與非。我說的謙卑並非假意逢迎別人,而是明白到自己實在是個仍很無知的人,故要對內對外都必須保持的一種涵養狀態,但當遇到有惡勢力侵犯時亦須進行反擊的,而不是卑躬屈膝地把尊嚴盡拋。

另外一種美好的性情就是純樸。如果說謙卑是能仿效的,那怕你是隻能做到假惺惺地謙卑待人,也是好事一件,但純樸則是難以模仿得到。它是你在大眾眼中的自然流露之態,當然亦要自己覺得是否如此。純樸是一種天然的行為,即使是仙人或者佛祖,你也不妨視之為極好的純樸品德並向仙佛們學習,這其實可以說是“夠真”。而且純樸的境界要高於一般的謙卑,當一個很純樸的人在言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但又並無損人害己的時侯,這已是極盡真善美的最佳德行,同時也就包含了真正的謙卑在內了。我們細意觀察一下,身邊也許就有類似的人存在,有時侯對方說錯了話或做了點小錯事,而大家都不忍去嚴加責備,甚至乎還覺得此人仍很可愛。曾以為在鄉村裡會比較多這類人,但當與他們相處下來,發覺並非如我所想象的那樣,反而是看到他們也時常斤斤計較,講話略帶尖酸刻薄的,與城市裡的人相比,不過是大同小異罷了。我不是要批評現今鄉村的人,而是與我未接觸前的感覺相去甚遠罷了。當然不是每個鄉村的人都如此,我相信純樸者仍然很多,只是我少發現而已,最起碼我也觀察到鄉村的人有一種比較直爽的性情。

在《莊子·馬蹄》中有云:“故純樸不殘,孰為犧尊?”(成玄英疏:“純樸,全木也。”)葛洪 《抱朴子·明本》有云:“曩古純樸,巧偽未萌。”(曩nǎng古指往古)另外,《韓非子·大體》中也有言:“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心無結怨,口無煩言。”如此純潔質樸的天然本性,既是人,也是萬物(生靈)原來的德性,好似是佛家所講的真如自性,亦似是道家的返璞歸真。這些經典中提及的純樸狀態應該是極之接近完美的地步了,如此美好的東西,卻並非向外而求得的,更不是輕易模仿或用金錢收買回來的。如《三字經》說的“性相近,習相遠”,以我個人的看法講:它本來就是你自然的德性,就在你的最近處,別以為不斷地隨心所欲和對待世人狂放不羈就等於是“夠真”的純樸了,那實在是離它越來越遙遠(我形容的並非《三字經》這兩句話的正解,只是自己的感悟)。當然了,這種美好的東西雖說難以學習,但並非不能修持,我們亦可以通過後天的修持而培養起來。人若有心恢復那原來的純真德性,惟有就是經常反觀內心,自我檢討,如此或有可能慢慢地轉變本身氣質。若逐步掃去因後天而養成的勢利機巧,那末純潔質樸就在眼前了。

將我所悟的以四句話作為尾聲:萬品首推是謙卑,天然之作乃純樸;虛懷若谷緣修行,清靜無為自有期。

——公元2009年12月31日(年末最後一天)

注:一篇舊文,當年寫的時侯比較隨意,故此誤處也多,現已修改整理完畢,不過依然覺得是膚淺。(2020年3月1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