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彼得大帝要讓“披頭士”迴歸


這一次,彼得大帝要讓“披頭士”迴歸

“披頭士”(The Beatles)幾乎是所有人都熟悉的樂隊名字了,雖然這個傳奇組合只存在了10年的時間,但是,它對於全球流行音樂革命性的發展與影響卻是無人可出其右。如今,曾執導《指環王》系列的大導演彼得-傑克遜要將與披頭士有關的一段歷史公佈於世人面前。

這部名為《披頭士樂隊:迴歸》的紀錄片已經定檔於今年9月4日上映。

拍完《指環王》和《霍比特人》系列之後,“彼得大帝”突然放下了他對於中土世界的迷戀,改拍紀錄片了。之前,他為了紀念祖父的經歷而製作了關於一戰的紀錄片《他們不會變老》,該片於2019年11月在中國上映。現在,他的新片則繼續鎖定紀錄片,主角是披頭士樂隊。

這一次,彼得大帝要讓“披頭士”迴歸

《披頭士樂隊:迴歸》講述了披頭士錄製出經典名曲&專輯《Let It Be》的過程。這部作品的素材錄像長達55小時,此前從未曝光,包括披頭士在錄音室中製作的少見畫面,拍攝時間為1969年1月2日-31日,此外還有披頭士140小時的音頻。這段錄像本來是用來做一個特別節目的,現在則被用在了紀錄片上。

這部紀錄片也獲得了樂隊成員保羅·麥卡特尼、林哥·斯塔爾和去世成員家屬的合作,包括約翰·列儂的遺孀小野洋子、喬治·哈里遜的遺孀Olivia Harrison,蘋果唱片公司也參與制作。

披頭士1960年誕生於英國利物浦,由約翰·列儂、林戈·斯塔爾、保羅·麥卡特尼和喬治·哈里森四名成員組成,其唱片銷量在世界擁有壓倒性的數字,擁有著世界上各種唱片銷量統計的最高紀錄,全球擁有數以億計的唱片銷量,並且至今每年仍有數百萬張的增幅。

這一次,彼得大帝要讓“披頭士”迴歸

但是,像很多樂隊一樣,在鼎盛期後會面臨創作上的嚴重分歧,披頭士的解散至今依然是一個未解之謎,但外界認為,披頭士製作《Let It Be》的那段時間是樂隊的動盪時期,樂隊開始出現個人主張難以調和的現象,樂隊主唱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當時就各自創作自己的音樂。

彼得大帝的紀錄片所聚焦的1969年,就是披頭士樂隊解散前最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的1月30日,樂隊在薩維爾街3號的紅磚樓頂進行了最後一次公開演出,讓人興奮的是,彼得傑克遜所獲得的視頻素材中恰恰就包含著這一段演出。

1970年,單曲《Let It Be》獲得第13屆格萊美獎最佳原創電影電視音樂獎;4月10日,保羅·麥卡特尼宣佈離開樂隊;5月8日,樂隊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Let It Be》正式面世;10月31日,保羅·麥卡特尼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完全解散The Beatles,並且禁止樂隊重組;經過一年的審理辯論之後,法庭批准了麥卡特尼的訴訟。

這一次,彼得大帝要讓“披頭士”迴歸

在1980年12月8日,主唱約翰·列儂在紐約被自己的歌迷槍殺,那些盼望著“披頭士”能複合的歌迷們徹底絕望了。

在回望歷史的時候,每個人會做出自己的解讀,彼得大帝也是如此,他在研究了所有的素材後,發現當時披頭士的創作狀態並不分裂,反而很有默契,彼此之間也是很親密和貼近的,雖然確實有一些矛盾,但所有人都在真誠地協作,希望創作出經典音樂。所以,彼得·傑克遜在《披頭士迴歸》中的基調並不是去挖掘他們分崩離析的過程,而是要呈現出他們很振奮人心、令人神往的集體創作氛圍。

這一次,彼得大帝要讓“披頭士”迴歸

有趣的是,披頭士樂隊在 1960 年代有一個心願,那就是與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合作,出演根據托爾金小說改編的《指環王》,但當時托爾金本人並不同意,披頭士便未能如願,如今,由於彼得-傑克遜的參與,披頭士樂隊還是間接跟《指環王》續上了一點緣分。

而彼得大帝也會為披頭士的銀幕迴歸來點不俗的創意,他將通過素材轉換、上色和3D立體轉換三道修復技術讓披頭士呈現出生動的面容。

此前,彼得傑克遜已經在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中成功地使用了這個技術。在《他們已不再變老》中,原始膠片上的灰塵、劃痕都被去除, 還將幀數進行優化,使其看起來更像現代影像。上色更是一項浩大而細緻的工程,影片出現的每種顏色都符合史實。製作團隊更運用三維跟蹤模型重建人物的面部細節,讓每個人物都能在銀幕上顯得栩栩如生,使電影超越技術突破和影像本質,成為對人類記憶的見證。

這一次,彼得大帝要讓“披頭士”迴歸

也許《披頭士樂隊:迴歸》並不能揭開披頭士到底為何解散的謎團,但那些不愉快的矛盾,就讓它過去吧,觀眾能夠通過鏡頭重溫披頭士的創作現場,在清晰、明亮的畫面中沉浸式感受當時所真實發生的一切,也不失為一種穿越歷史的狂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