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家庭悲劇的背後,是情感失衡導致家庭失和的結果

《陽光普照》是導演鍾孟宏續寫現代家庭危機、挖掘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又一力作。第56屆金馬獎上,《陽光普照》成了最大贏家。電影獲得11項提名,最終斬獲了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5項大獎,併成為了當年度金馬觀眾票選最佳影片。電影入圍多倫多影展、釜山影展、東京影展等多個國際性影展,備受關注,豆瓣分8.4分。

影片是從臺北一家四口的生活變故開始,小兒子阿和同好友菜頭砍傷人進了少年輔育院,致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搖搖欲墜,看似風平浪靜的家庭表象也逐漸瓦解。這部影片以極端暴戾的鏡頭開場,在遍灑陽光的小道上收尾。影片講述的是阿文一家人如何在陰霾密佈的境遇中,艱難前行的故事。

如果只是單從電影的故事內容來看,《陽光普照》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但是要真正將影片的意義和價值呈現出來,還需從演員的精湛演技,導演巧妙的敘事技巧和家庭“喪偶式教育”等方面,來進一步探究這部影片的價值與魅力。

  • 演員演技:演員對情感的感知能力,對調解情感細胞的能力,塑造了那的人物形象。
  • 敘事技巧:使用平行剪接和前後並置的手法,將主人公生命河流中所遭逢的好與壞進行連接,與人物性格的塑造相輔相成,增加戲劇衝突,將生活中的波濤展現得淋漓盡致
  • 情感表達:一個家庭的破裂,源於家人之間的陌生,這是很多中國式家庭的真實狀況。
《陽光普照》:家庭悲劇的背後,是情感失衡導致家庭失和的結果

01演員演技:演員對情感的感知能力,對調解情感細胞的能力,塑造了那的人物形象

陳道明說:你碰到一個好對手的時候,比一個好導演還重要。

一名優秀的演員,能夠將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使觀眾共情於角色,產生共鳴。一部影片的好壞,演員的演技佔有較大比重。但一部影片中,真正的好演技是需要演員們相互成就的,而不是僅靠單一的表演。琴姐飾演者柯淑勤:沒有表情的表演卻是眼角眉梢都是戲

①琴姐首先是一個母親形象,再是一個聲色場所的美容師。

家裡,由於丈夫阿文並不經常回家,在家裡角色的空缺,導致妻子琴姐成了主內支撐。丈夫常常因為疼愛大兒子阿豪,而忽略了小兒子阿和,琴姐將丈夫的這份愛加上自己的給了阿和。只有她始終關心呵護阿和。

即使在阿和入獄時,琴姐堅強且決斷。她遇事不慌張,有擔當地就事論事幫兒子解決問題。

整部戲柯淑勤是用幾乎沒有表情的方式來表演的,但細細看來,又並不是真的沒有表情,與此相反的是眼角眉梢都是戲。在這樣看似沒有任何誇張表情的臉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被生活壓得如同枯槁的中年婦女,也可以看到初見小玉時她臉上的疑惑。

對丈夫行為產生不滿,面對生活中艱難時的無奈,葬儀廳外聽到大兒子阿豪平時情況時的後悔傷心,都是通過似乎沒有表情的臉來表現的。還有那在片尾被認為完全可以載入更不用說片尾那場撕心華語片的經典哭戲史冊場景,影片最後她坐在阿和的腳踏車後座,面向直射下來的刺目陽光,一樣是面無表情,但卻能讓人更體會到這張臉上呈現的複雜情緒:悲傷絕望無奈各種情緒都蘊含在其中,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也就是如此吧。

《陽光普照》:家庭悲劇的背後,是情感失衡導致家庭失和的結果

②阿文飾演者陳以文: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

陳以文在影片中將一個不會溝通、排擠孩子的滄桑老父親形象扮演得出神入化,並獲得了金馬獎影帝的肯定。

阿文在家裡是一個完全不會溝通的人,他雖為阿豪而感到驕傲,但並不懂阿豪,所以除了每年給兒子一本駕校年鑑記錄本,然後照搬駕校標語來鼓勵兒子之外,完全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去洞悉大兒子的想法。對小兒子阿和則是從失望到厭棄,呈“放養”狀態。

在失去他的“一個兒子”之後,最終還是接受了阿和,這個階段的他依舊不懂得如何與兒子進行溝通,單方面地用自己笨拙的方式默默關注兒子,直到最後用極端的方式來為阿和掃清障礙。

陳以文的厲害之處在於完全把自己化身為一個在駕校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司機教練,不但每句臺詞都是司機教練的切口,為人處事也都是用一個司機的思維來行動了。讓我們真正相信,他就是那樣的一個父親,就是那樣一個工作者。

③阿豪飾演者許光漢:活在回憶與夢境裡,足以看清他的真實面貌

雖然影片中許光漢的戲份並不多,但他扮演的大哥阿豪才是影片的核心人物。

在影片的中間階段,阿豪做出自殺的舉動,可以時候是毫無預兆,但在影片後半部分才通過其他角色的回憶或者夢境拼湊出阿豪的全貌,才讓觀眾意識到哥哥可能是一個嚴重的抑鬱症患者,雖然影片直到最後也沒有明示。而正是那麼體貼、善解人意的阿豪,應該是通盤考慮了很久,想到只有自己那樣做才能讓小玉和獄中的阿和見面,只有自己那樣做,才能讓父親重新接受阿和,也只有自己那樣做,才能讓大家和解,才能讓這個貌合神離的家庭重新好起來,而他自己也能因此擺脫疾病給他的重負,得到解脫。

他完全演出了阿豪表面開朗之後的另一種意味,他每說一句話每個表情其實都是一個嚴重的抑鬱症患者在掙扎,在求救,所以回看他的每場戲都會讓人覺得心疼。

④阿和扮演者巫建和:通過肢體語言和臺詞來表現人物形象前後的異同

巫建和把阿和這個角色從開始到最後的轉變表現得非常細緻,一樣是幾乎沒有表情,但又區別於柯淑勤。他主要是通過動作與臺詞來外化這個人物形象內心的不安、愧疚、憤怒等多種情緒。阿和是如何在經歷這樣的一連串變故而逐漸發生改變的,巫建和的表演非常令人信服。

《陽光普照》:家庭悲劇的背後,是情感失衡導致家庭失和的結果

02敘事技巧:使用平行剪接和前後並置的手法,將主人公生命河流中所遭逢的好與壞進行連接,與人物性格的塑造相輔相成,增加戲劇衝突,將生活中的波濤展現得淋漓盡致

導演在影片中巧妙使用了平行剪接和前後並置的手法,片中人物的好運與苦難接二連三地發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當阿和與阿豪一起成功將黑輪“降服”,接下後卻被關進了少年收容所;眼看日子終於可以平靜了,黑輪的父親卻接二連三來要賠償金;終於解決了黑輪父親的事,懷孕的小玉找上了門;接下來是阿豪自殺後沒過多久,阿和出獄後,一家認真過日子,這時菜頭出獄,開始三番兩次地來找麻煩……

往往某個角色的人生漸有起色時,另一人便要蒙受打擊,人生中的陽光與陰影似乎總是相生相伴、輪轉而生。劇情的跌宕起伏也時時刻刻帶動著觀眾的情緒,心情也隨著劇情的或禍福起落上上下下,使我們有了空隙慢慢學著用更平靜開闊的視角來思索生命中陽光與陰影。

在這部影片的各個層次上,導演使用平行剪接和前後並置兩種敘事手法,非常工整地在“陽光”與“陰影”兩種狀態間切換。

因此,可以看出平行剪接或者前後並置在這部影片中並不單存只是電影敘事的剪接技巧。

透過平行剪接,電影中的“陽光”“陰影”得以產生關聯,這不僅僅是作為影片中的兩個不同部分。正是如此,影片中主人公的人生中的“陽光“與“陰影”才有了交集。平行剪接或者前後並置於是有了一點智識蒙太奇的意味。透過平行剪接與前後並置,觀眾因此能夠思考人生中,而不只是電影敘事上,“陽光”與“陰影”的交替遞嬗與相伴相生。

同時也借“陽光”與“陰影”塑造人物的兩面性。阿文表面上對小兒子阿和冷若冰霜,背地裡卻甘願為了兒子去殺人。他對著駕校學員滔滔不絕地講述人生大道理,可在兩個兒子面前,卻是一個不善言辭,不懂兒子的失敗父親。阿豪看上去陽光而溫暖,但內心卻最是孤獨。菜頭的行為與表情都令人可恨,但他其實一直都活得很無奈。這些嶄新的人物塑造,是在其它電影中很難看到的複雜、鮮活與立體。

除此之外,導演在這較短的電影篇幅中,充分交代了片中每個重要人物的出身背景,為影片增添了豐富性與真實性。小玉是個孤兒,父母死於一場觀光車火災事件;黑輪被砍斷了手,餘生只能跟著父親做些粗活謀生等。在我看來,影片中沒有一個人是圓滿的,這正像是我們的生活。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破碎,而唯一能做的就是一顆心縫縫補補,再把它揣進懷裡繼續上路。

《陽光普照》:家庭悲劇的背後,是情感失衡導致家庭失和的結果

03情感表達:一個家庭的破裂,源於家人之間的陌生,這是很多中國式家庭的真實狀況。

①阿和阿豪兩兄弟成長中的“喪偶式”教育

父親阿文是極其不喜歡愛惹麻煩的小兒子阿豪的,對他漠不關心,放任不管。甚至在有人問他有幾個孩子時,他總會自然而然地忽略掉阿和,他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引以為傲的大兒子阿豪身上,但對他的教育,並沒有心靈上的溝通實質性的關懷,最多的是口號式的打氣,告訴他“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正是這種偏愛的方式,造就了阿豪的孤獨與緊繃。

哥哥阿豪在父親的希翼下,按照著父親想要的樣子活著。小時候不能調皮,年長時要聽話,學業要上醫學院,所以當他沒有考上父親想要的第一志願時,就必須按照父親的意願重考。這讓阿豪在成長過程中,少有體會到來自母親的溫暖,沒有母親出面來緩和這種緊繃的局面。對於阿豪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單親家庭,卻始終存在著母親的缺位。

正是由於妻子琴姐將丈夫對大兒子偏心看在眼裡,琴姐便將自己的愛幾乎全給了阿和,對阿和的溺愛使他的叛逆有了更好的“屏障”。年紀小小的阿和不知何時學會了早戀,學會了打架,也自食了這些苦果。在阿和的成長過程中,存在著的是父親的缺位。

這種具有兩面性的劇情的設定同時進行,從各自側面反映出父親與母親在“父子關係”、“母子關係”為主線的家庭關係中起到的推動和輔助作用。

“喪偶式教育”是指父母一方在孩子教育中嚴重缺席,這將直接對孩子身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長期缺乏父親陪伴的孩子與健康家庭孩子相比,會表現出自信不足、膽小、意志力薄弱等特徵。

當父親與母親在家庭中對孩子的教育無法達到平衡,淪落成為一個配角,而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扮演配角身份的情況在中國傳統家庭中卻並不少見。但不同的是,這部影片中的“喪偶式教育”是雙面性的,既是父親,又有母親,誰都難辭其咎。導演更是將這種“喪偶式教育”通過影片場景來體現,他們一家四口,從未出現在同一畫面中。

《陽光普照》:家庭悲劇的背後,是情感失衡導致家庭失和的結果

②父親缺位對孩子的消極影響

父親的缺位首先會給孩子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研究發現,父親在孩子早期發展中的適時參與對孩子認知和行為的發展是有正向促進作用的。這些孩子被預測能夠有更高的智商、更好的學業成績和更少的行為問題。

其次父親的缺位會影響孩子成年後親密關係中的依戀模式。在依戀理論中,嬰兒和父母的關係是人生中最早建立的依戀關係,在這種關係中,父親和母親對孩子的回應程度都會影響孩子的依戀類型,受到回應程度高的孩子就更可能發展成安全型;如果有一方對孩子的需求回應程度低,孩子可能發展成不安全型依戀。

影片中,父親的缺位對阿和的影響可見一斑。首先,阿和在成長中表現出的逆反行為十分強烈,早戀、偷吃禁果、打架,以至於最後被關進少年輔育院, 進入了一段完全沒有家長參與的青春期,而這些重要發展階段沒有長輩引導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問題,這正是父親的缺位對阿和的認知行為的負向促進作用,一個完整的家庭中,單單有母愛是不夠的。在親密關係方面,阿和女友是在少年輔育院舉行的婚禮,既尷尬也沒得到父親完全的祝福,這些都是來源於原生家庭的隱形影響。雖然一家人最終和解,卻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③母親缺位對孩子的消極影響

影片中,最大的轉折點可說是阿豪讓人意外的跳樓自殺,作為一個因為沒考上第一志願的醫學系而要重考的優秀學生、他同時也善解人意、體貼、願意主動付出,遠不至於想不開。

在弟弟被關進少年輔育院的同時,他也是家中的驕傲。因此他事前看不出跡象、令人意外的墜樓身亡,也使得所有人感到震驚。

時刻活在陽光下的他,也是需要在廕庇下乘涼的。一邊是父親對自己生活上的嚴厲與學習上的“逼迫”,一邊是隻關愛弟弟,忽視掉他的母親。如果母親平時能給予他一些廕庇,他也不會活得那麼壓抑了。

即便他後來以鬼魂的形式現身,並扮演了爸爸阿文與家庭、尤其是與小兒子阿和和解的關鍵推力,但他的生命就此止息卻仍然是無可爭議的。他們的一個家,被分裂成了兩個家,一個是阿文與阿豪,另一個是琴姐與阿和。在我看來,一個家庭的破裂,源於家人之間的陌生,這是很多中國式家庭的真實狀況。

《陽光普照》:家庭悲劇的背後,是情感失衡導致家庭失和的結果

結語:

阿文的這個家庭裡,曾經幾次陰霾密佈,但最後大家都是站在廢墟上,努力撕開厚重的烏雲,為陽光尋找縫隙。在我看來,導演是想告訴我們,生活總是晴雨交織,陽光與陰影也總會交替著在我們頭頂覆蓋,但走在林蔭小道,也不要忘記欣賞斑駁之美。身處逆境,更不要被隆隆雷聲和層層烏雲所嚇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